和字来历在我国文化概论及古体字史中

和字来历

在我国中国文化概论及古体字史中,“和”字发生比较早,最开始常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字体。在初期甲骨文中,“和”作“龢”。下列参考文献中都可考察:《说文解字》:“龢调也,读与和同”。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切经音义》六引《说文》:‘音乐和调也。’《国语》:‘声相对应保曰龢。《东都赋》:‘龢如意。’经传多以和为此。”按朱这样的说法,“和”的字源能够上溯到“龢”字,二者古时候经传中通用性。因而,“和”即“龢”也。亦如《篇海类编·器用类·部》:“《左传》:‘如乐之。’又徒吹曰,今作和,又谐也,合也。”由此可见,“和”字来源于“龢”。而“龢”再从“龠”从“禾”。《说文》:“龠,乐之细竹,三孔,以和众声也。”龠是古代竹质的吹管乐器,最开始仅有三孔,之后发展成多孔结构,始出所谓排箫。“龢”以左旁的“龠”表形,以右旁“禾”表声,表明吹时,从长度不同类型的细竹发出来的“和”声音以调合众声。“和”来源于“龢”,又来源于“龠”。因而,“和”字的形成乃来源于远古的打击乐器及歌曲,然后由乐器的一起演奏及音乐合鸣,延伸出“和精”、“和睦”、“合和”、“合音”等含义。

以上是 和字来历在我国文化概论及古体字史中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1368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