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红工夫红茶有哪些发展历史?

一杯好茶

  红茶不但不会伤胃,反而可以暖胃。常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红茶,能消炎、防护胃黏膜,对治疗溃疡也有一定作用。

  川红工夫红茶有哪些发展历史?

  历史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市场变化等原因,“川红”受到了重挫,在我国外市场已大部分看不到“川红”的身影,“川红”名存实亡。

  出口

  宜宾地区所产川红,出口早,每年4月就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以早、新取胜。川红珍品──四川林湖茶业公司的「林湖红芽」,更是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点及优良的品质,博得我国外茶界的好评。1979年首批川红工夫─级每吨售价7320美元,高于我国的同类同级的工夫茶价钱,并得到高度赞誉。

  发展

  川东北茶区的万县、达县、南充及南部靠近长江沿岸各县,气温较高,气候与川东南茶区大体相似,适合发展红茶生产。50年代中期,先在宜宾、万县、达县等地区10余个县的一些国营茶场试制工夫红茶,慢慢推广,年产仅为3000余担,后慢慢调整产区布局,主要集中在宜宾、钨连、高县、珙县四个县生产工夫红茶,1980年工夫茶的毛茶产量已达4万余担,此后基本维持这一产量水平。

  优质条件

  专家指出,“川红”优秀的品质,来自于三个条件:

  1.优越的自然环境。“川红”的产地必须是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北纬27.50/—29.10/,东经104.10/—104.50/的范围内,主要有宜宾、高县、筠连等地区。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有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天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极适用于茶树的生长,更适用于加工红茶。

  2.优良的茶树品类。“川红”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外,产区优良的茶树品类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咱们宜宾本土的茶树品类和“早白尖5号“优良品种茶才能造就“川红”独特的品质。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红茶大幅减产,因为“早白尖5号”产量低,不适合生产绿茶,影响了茶农的收入,因此宜宾市“早白尖”茶树已经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川红”的生产。因而,“川红”主要依靠宜宾本土的中小叶群体种茶叶做为原料来生产。有些茶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原料价钱相对低廉的一种“优良品种茶”来生产红茶,还有一些宜宾以外的茶叶企业也在仿制生产四川红茶,都无法实现“川红”的优秀品质。

  3.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中国工夫红茶的制作技术有数百年历史,“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由咱们宜宾老一代和新一代茶人对其工艺适当改进。正是在制作中自然萎凋,细心揉捻,精心烘焙,确保了“川红”外形紧细秀丽、内质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川红重生

  非常可惜的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为受到国际市场变化、茶叶出口企业改制未理顺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我市的红茶生产跌入了低谷,最低时的产销量尚不足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甚至在我国外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川红”的身影。因而消费者大多不知道宜宾产红茶的原因也正在于如此。

  2011今年6月,在成都国际茶叶大会上,人们突然惊喜的发现,多年不见的四川红茶再一次展如今世人的面前。其中以林湖茶业最为明显地推出了川红名茶。当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MikeBuston先生在吴光镭市长的陪同下品鉴林湖红茶后给予了高度赞誉,连声说“很好!太好了!我非常喜爱这个茶叶!你们一定要宣传好,让茶友们都能知道林湖红茶。”

  实际上,林湖茶业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新“川红”的研发。与四川农大茶学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高档四川红茶产品研究与开发,其“川红名茶”系列产品就是在四川农业大学茶

  叶专家、教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继承与创新而研发的高端产品。继承了宜宾“川红工夫”的传统特色,挖掘外贸品牌及茶文化价值;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运用名茶开发思路,精细栽培与采摘,精湛加工而成。由川农大茶学系杜晓教授亲自设计研发方案,林湖公司技术部具体实施技术开发。历经3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成功开发出的林湖“川红名茶”,既还原“川红工夫”传统的“橘糖”甜香风味,

  又富有天然“花果香韵”,其品质源于“川红”又优于“川红”。按国家标准对照来看,1985年获得国际金奖的“川红”只是三级品的水平,而今天的林湖“川红名茶”已实现甚至超过国标特级品水平,而且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非运用林湖核心技术,是难以仿制的,能够说林湖产“川红名茶”实现了“川红”的继承与创新。

以上是 川红工夫红茶有哪些发展历史?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71397.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