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坦洋工夫的历史

一杯好茶

  坦洋工夫历史文化深远,盛誉繁响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国家。在大清皇朝的大背景下,坦洋工夫为国争光,带动坦洋村茶叶的发展。

  给自己泡上一杯红茶后,喝几口便觉得生热暖腹,轻松地护住了阳气,身体舒适了,工作、学习才愈发顺利高效。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称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炒工夫名声也就传播开来,自光绪六年 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埕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

  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 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工夫红茶" title="坦洋工夫红茶">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类,1960年产量增多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这些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至今,坦洋工夫已经闻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以上是 追寻坦洋工夫的历史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71379.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