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茶馆与底层文化
茶馆的名称、地点、茶具以及堂倌等都反映出茶馆文化。在四川,人们一般不称茶馆而叫“茶铺”、“茶园”、“茶厅”、“茶楼”、“茶亭”、以及“茶房”等等,但茶铺为最通常的叫法。事实上今天人们还习惯说“到茶铺喝茶”。茶馆取名非常讲究,都力图高雅和自然,诸如“访春”、“悠闲”、“芙蓉”、“可园”等。
茶馆更竭力择址在商业或有自然或文化氛围之地。街边、路旁、桥头等人来人往容易引人注目,当然是理想口岸,坐落在风景胜地亦是绝妙选择,商业娱乐中心也颇受人们青睐,至于庙会、市场更是茶馆最佳选择。在成都,街边茶馆多利用公共空间,临街一面无门、无窗亦无墙,早上茶馆开门,卸下一块块铺板,其桌椅便被移到街檐上。茶客们便借此观看街景。行人往来以及街头发生的任何小事,都可以给他们增添许多乐趣和讨论的话题。一首竹枝词描绘了花会附近的茶客们:“久坐茶棚看路口,游人如织不停梭”。环境对茶馆生意十分关键,在公园、庙宇中的茶馆总是不愁客源,对此地方文人用竹枝词吟道:“个个花园好卖茶,牡丹园子数汤家。满城关庙荷池放,绿树红桥一径斜”。又如,“文庙后街新茶馆,四时花卉果清幽。最怜良夜能招客,羊角灯辉闹不休。”把茶馆的兴隆景象描绘得真实生动。
公园是成都茶馆的集中之地。望江楼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以其巍峨的结构和独特的位置(座落在江边)而为成都人所钟爱,远行者多在此别离亲友。这里还有著名的薛涛井,因此这里的茶馆凭借赏心悦目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泉水井招徕顾客。少城公园也是游人如织之地,其四座茶馆,都籍树荫放置茶桌茶椅,占地不小。茶馆成为几乎各个公园的中心,在中城公园茶馆占据了北面的大部分,而有人说支矶石公园整个就像一个大茶馆。而城外的一些茶馆以其悦目的环境招徕许多顾客。
繁荣的商业区当然也是茶馆的集中地。劝业场是成都第一个商业中心,著名的悦来茶馆便坐落在此。花会是每年成都最热闹的公共聚会,位于二仙庙和青羊宫之间的空地成为巨大的市场和展览地。据称有上百家茶馆和酒店在此搭棚营业。有资料称那里大约有100多个茶馆、酒铺,每天顾客达10多万人。但花会结束后,这些茶棚就被拆除。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成都,人们以茶馆为娱乐中心,当然对民间艺人来说,茶馆也是他们极好的舞台。茶馆中的精彩表演反过来也吸引更多的顾客。成都早期的剧场都产生于茶馆,开始茶馆提供场地给演出班子,之后茶馆成为固定的舞台。这种状况与上海不同,根据顾德曼(BrynaGoodman)的研究,上海的剧场从会馆的舞台演变而来。由于成都大多茶馆都面向街道,唱戏和锣鼓声总是吸引路人停下观看。许多人并不进入而是站在外面当免费观众。可园是成都第一个商业性剧场,由过去的咏霓茶社1906年改造而来,随后悦来茶馆、宜春茶馆、第一茶馆等茶馆兼剧场相继建立。由于宜春茶园和第一茶园门对门在街的两边,锣鼓声彼此相闻,刚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唱对台戏”,这也引起一个地方报纸的感叹:“由此足见茶馆竞争之烈”。
四川茶馆的茶具和家具也别具一格。茶具一般由茶碗、茶盖和茶船(即茶托或茶盘)三件组成,这也是为何川人称其为“盖碗茶”的原因。桌椅也具地方色彩,在早期都是在路旁放小木桌,每桌四条矮板凳,没有雅座,没有茶屋,没有躺椅,因而亦无士绅光顾,纯粹为下层人民而设。之后,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开始在茶馆使用,使人们坐得更舒服,当然也延长了他们坐茶馆的时间。
成都茶馆产生于城市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20世纪初改革之前,茶馆较少受到政府之影响。长期以来,茶馆为各个不同阶层的人民提供服务。当然,茶馆的经营者建造了这个公共聚集的空间,他们的顾客——包括劳工、小贩和艺人等——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馆文化。这个小小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社会舞台,深深地浸透着当地的文化特质。
以上是 成都的茶馆与底层文化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