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四大源流,开启茶文化密码
2016年挖的坑,怎么着也得填上,不仅填上,里面还得种棵树,期待有一天枝繁叶茂,福荫后来人。
上两次谈中国茶的历史,是一个铺垫,让我们大概熟悉唐人与宋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情趣,这样我们再来梳理,就方便了。
我们谈茶道一定要谈源流,文化这东西不能凭空蹦出来,人也不可能活在真空中,你的语言,你的思维无一不是各种传统的产物。你顺应传统也好,反传统也罢,前提是需要了解。而且,很可能,你自认为反传统的创新,其实只是另一项传统。
我们提到日本茶道与中国唐宋茶法,尤其是元明时期改造后的末茶之法,有着明确的渊源关系,当然也有中国佛教的影响,和日本本土精神的渗入。
我们谈台湾茶道,就需要看到日本茶道的影响,这个和台湾近代历史有关。还有闽粤地区民间乌龙茶法的影响,这个是地域文化的影响。再有就是民国以降一些渡海知识分子风气的浸润。这样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这个源流。
我们如果真正看整个中国的茶道(当然也包括台湾茶道),就需要把视野打开了。从大历史的角度看,需要有一两千年的跨度。从文化的角度看,则和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相关。
主要四个源流
第一个源流
叫“草茶”,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流派,或者说最大的流派。草茶是宋人的说法,是相对于贵族化的“蜡茶”的。
这个“草”字很有意思,我们说草根,草芥,有轻贱的意味在。但是神农尝百草,这个草也是天地的精华,有医药、甚至修道的意味在,这个就有意思了。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这个草有江湖气,也有一份雅致。住的地方,叫草庵、草堂,保持了一种格调,什么格调?与天地自然相通、相融,与俗世保持距离。当然草还有一种和庙堂相对的自在的意味,我们说草莽。
陆羽的《茶经》是一部茶道的源头经典,其中的基调就是草茶。草茶有什么特点,天人合一,不假雕饰。陆羽明确反对往茶里加这加那的做法,只能加一点点盐,但是只是辅助口感的平衡,不能尝出盐的味道。
这个草茶天然的就和中医、道家、养生、修道这些范畴相关,我们讲《茶经》,也可以发现很多这方面的联系,这个大家可以看去年新注的《茶经》,不再展开。
不仅如此,这个草茶也就是文人茶的源头。我们这里是从文化精神来看,不是从具体操作上来看,如果那样看,就落入了煎茶、点茶、泡茶的老圈子里去了,只见其外表,不知其内核。
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代泡散茶方式的兴起,是对贵族茶的反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陆羽传统的回归,当然也是草茶,更简化,但精神内核是一样的。当然陆羽时代的文化大气磅礴一些,茶道的施设更讲法度,所以陆羽讲的茶器有二十五件(不包括附属物),明代人就不那么讲究了,大壶一泡就完了,但是这种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另外一个变化,在《茶经》中,陆羽其实还有一条线索,所谓“伊公羹、陆氏茶”,这里面还有儒家治国的理想在。明代的文化也好,政治空气也好,不允许有这样的幻想了。那这个草茶其实是更纯粹了,交流的对象没有君王,是自然,天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是茶这种饮料最核心的文化内核。
这个精神传承的力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现在大多的茶人,天然的就会比较推崇“茶中真味”的理念,都体认卢仝的“七碗茶诗”,看陆羽《茶经》也会有精神的共鸣,就在这里。
讲这个,是要讲文化的内核,你不管是台湾的茶席,还是武夷岩茶的制法,或者云南古树茶的品鉴,看起来丰富多彩,很多变化,核心精神在这里。理解不了这一点,你触动不了中国人的那根神经。
第二个源流
我们来讲“蜡茶”,或者广义的来说“香药茶”。这个也是茶文化的另一个巅峰。
如果说草茶是文人茶,那蜡茶也可以说是贵族茶。这个虽然唐代也有,但是主要还是宋代。什么叫贵族,有钱只能叫富豪,没文化叫土豪,学了点文化可以叫雅土豪,附庸风雅,只是皮毛,没到骨子里,还不是贵族。有个说法,三代才能出贵族,为什么,就是已经到了骨子里,成为自然的生活方式。
我们看明代高濂、张岱这些玩家看宋人喝茶,或者周嘉胄这样的雅士看宋人玩香,都有一种仰之弥高的感觉。像周嘉胄著《香乘》,第一次书版被烧了,第二次刻板工人得病死了,钱也花没了,但是最后无论如何死活还是要把这本书印出来,为什么呢?他有一种使命感。“靠,这帮前人玩的太TM高了,应该记下来给后人留个念想啊。”
宋代的文化,可能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度,文化这个东西不是简单的进化,在某些方面,特殊因缘下达到一个高度,可能就是空前绝后了。什么叫蜡茶呢?就是加了香料药物,这些东西有膏油,所以茶的表面是发亮的,像蜡一样,所以叫“蜡茶”,也有写腊茶,那属于日久成讹了。
这个香药茶,为什么是文化巅峰?不是说加香精的茶,也不是花草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有两个条件才能孕育出来。哪两个条件?一个是“茶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度,这个就是陆羽这些人打下的一个基础;再一个,香和汤药文化要达到一个高度,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出现蜡茶。
茶我们大概知道,这个香药是怎么回事?药不仅仅是治病的,也是养生的,所谓药食同源,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日常的饮料了。刘淑芬在《中古的佛教与社会》里面专门谈过这个问题,当时茶和药是最为重要的饮料,也常常并称。药也被称为“汤”,喝这个所谓的“药”、“汤”,其实和喝个咖啡,喝个茶差不多,既好喝还养生。
而且当时待客还有一个习惯,入门先喝茶,走之前,再喝点药,为啥,唠了半天了,伤气,给你补一补气、复元。
还不光是这个药文化,还要有香文化的积累,香料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喜欢玩香道的,接触的都是化工产品,感触不深。对唐宋时候的人来说,每一种香料,那都是传奇。不仅来源神秘,功能也神奇!路上丝绸之路也好,海上丝绸之路也好,很大程度上也是香料之路,香料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就太重要了,我们看唐史说一个大老虎腐败被打到了,一查贪污的证据,一大堆香料!
这样几个因素具备了,也只是说有个基础,真正发挥到极致差不多还是到宋徽宗那个时代。这位老兄大家都知道,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什么茶道香道花道瓷器园林,玩什么都是千年无对手的级别,甚至很多都可称为巅峰。当然他后来玩的下场也很惨,所以像朱元璋这类的统治者很忌讳他这些东西,废团兴散和这个有直接的关系。
这个传统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巅峰体验》里讲了五感的盛宴,这里不展开。我们只说怎么看待这个传统。文化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前的那些种子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下,就要发芽乃至开花结果,没到那个阶段,你怎么喊口号都没用。那个时代,不仅皇帝玩,士大夫也玩,因为精神追求到了那个层面,和有钱没钱没关系。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是给陈季常写信让他大老远帮自己带建州木茶臼子和茶椎,要么在当地找人做一个,要么找人去福建买一个。为什么?别的东西能省,这个东西没法省。
宋徽宗治国无方令生灵涂炭,该负他的责任。但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化并不一定要承担这个过失,汝窑无罪,苏黄的书法无罪,宋词无罪,蜡茶也无罪。不仅无罪,我们现在这个消费时代,像蜡茶这种极致化的产品不仅是文化,也是核心竞争力。中华饮食博大精深,但是现在在国际上影响力不行,为什么,因为近代以来经济也好,文化也好,没到那个层面,和欲望玩,玩的级别不够。
我们一看日本料理某大师如何,做寿司的如何,做天妇罗的如何,说白了,他对口感的研究深度够了,当然这里面也有道。而当你到了这个层面,又是可以超越文化的,欧美人也能感受到,中国人也能感受到,这就是竞争力,也是文化输出。所以这个传统还不能小视。我们也只有回到大宋,才能找到文化在这方面的自信。不仅是自信,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你再看日本茶道,佛法这个范畴先不谈(其实现在日本茶道也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茶本身来说,和宋代还是有差距。
就像瓷器领域,日本人再怎么折腾,他们最为宝贵的还是那些宋瓷的国宝,建盏也好,龙泉也好,这个没有任何争议。而我们今天已经渐渐开始正视这一代历史了,这是好事了。花七八千万买个建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明白祖先的审美,明白达到了什么高度,慢慢接上气儿了,下面就有的玩了。
香药茶这个传统先讲到这里,讲的比重大一些,一方面是“草茶”这个传统大家了解的相对多,香药茶大家了解的少,误解也多。另一方面,这个物欲消费的时代,这是个很好的切入点,给有心人指条路。
再说第三个源流
这个陆羽叫“痷茶”,有明显的歧视味道,我们可以换个名字叫调和茶饮,就是加各种佐料调料,也包括干果,谷物等等。或者会有更好的名字,后面再说。
应该说,这个是历史最久的一个源流。陆羽和皎然这些茶道大师接触后,回来看荆渝地区的民间自古以来加姜枣橘皮之类的喝茶方式,就看不上了,最恶劣的评价,就是“沟渠间弃水耳”。
这种调和茶和前面的香药茶有本质的不同,不仅仅是加的东西不同,而是完全两种工艺,两种文化。香药茶是加工过程把顶级的香药和顶级的茶结合,是为了达到极致的感官体验。而这些调和茶,是用大众茶,在喝茶的过程中加入其他东西,无论是佐料还是干果,目的不是口感的极致,而是一种初级的平衡。
元代的王桢在《农书》里面讲:“虽失正味,亦供咀嚼”。就是追求已经不是茶的口感了,就是个零食、街边饮料,你也别按品鉴茶的要求来衡量了。
民间的东西也不能说就没有道啊,道不可须臾离,它也有它的门道,而且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元代,就是到现在,南方很多地方民间有擂茶的传统。我们到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玩法,都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这个东西的另一个支流就是奶茶,不仅有新疆西藏的几种奶茶、酥油茶玩法,也包括前些年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那些街边奶茶。为什么沟渠之水生命力这么强呢?因为市场有需求啊。
尤其是现在这个快速消费,大众消费的时代,这个你也不能小视,越大的买卖,就越是这种玩法儿。麦当劳只有企业文化,没有口感上面的文化,简单粗暴,吃了ok才能快速复制。你要是非得小野二郎这种主厨,这买卖当然就是那几个座位啦。
我常常看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好,说想开时尚奶茶店也好,开茶馆挑战星巴克也好,完全是闭门造车。对这个市场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对茶的理解更差的十万八千里,挑战星巴克,谈何容易。我们的祖先给你留了个弹药库,可是你完全不明白怎么回事儿,赤手空拳就去挑战洋枪洋炮,这不是瞎胡闹嘛!
茶和哪些佐料搭配,怎么搭配?茶和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红茶,工艺上还能有哪些改善?茶和干果能出什么效果?西式早餐牛奶麦片、咖啡面包,那中式的茶和谷物搭配有哪些玄机,这些你研究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你问没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产品都没有,光有个想象的商业模式就能直接收获结果?
民间的东西,也不是那么简单啊,而且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这个我们以后慢慢再说。
第四个源流
可能算是真正的“茶道”了,就是以茶入道。源流上和佛教的茶礼有关系,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内核,否则从宋以后寺院的茶榜很多写的很漂亮,茶即此心,此心即茶,但是如果是口头禅,做不得数啊。
之前也写过,除了传统禅宗的茶文化,现在伴随密乘和南传佛教的传播,这个源流也面临新的机遇,拭目以待。
这个源流可能还没到展开的时候,先放一放,时机成熟再说。
新的一年到了,我也要有一些新的气象和变化,先用这篇小文开个头,做个缘起。祝愿大家,无论从哪门得入,都能得到文化的享受,进而有生命的体悟。
以上是 中国茶道的四大源流,开启茶文化密码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