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属于哪个市(泗县历史介绍及行政区划)

泗县,古称虹县、泗州,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邻江苏省泗洪县,西接灵璧县,南连五河县、固镇县,北至东北与江苏省睢宁县、宿迁市毗邻。

截至2021年10月,泗县下辖3个街道、15个镇。总面积1857平方千米。

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等历史古迹。

地形地貌

泗县中部有由东北向西南走向的间断岛状残山丘陵,基岩出露,海拔50—157米,继续延伸55千米,面积4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7%。东南部是由北向南走向的剥蚀堆积,山麓发育,起伏不平的裙状斜面,海拔20—38米,坡降3—5度,延伸29千米,面积114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6.4%。

北部是古黄河泛滥堆积构成的冲积平原,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海拔18—21米,面积1140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63.8%。其余是河间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4—16米,面积485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7.1%。

泗县襟连沿海,背靠中原,与江苏徐州、宿迁接壤,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是安徽的东北门户。区位优越,交通便捷,343、104国道和303、329省道穿境而过,泗许高速、徐明高速全线贯通,宿淮铁路客货运开通运营。合新高铁、通用机场等项目稳步推进。泗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原为泗州府所在地,古称虹乡、泗州。在全国全省有着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唯一”活态遗址、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中国山芋之乡、中国金丝绞瓜之乡、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药物布鞋、皖东北革命根据地“七大名片”。(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安徽泗县属于哪个市(泗县历史介绍及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古为淮夷地,又称九夷。三代尧封禹为夏伯,在此建邑,名夏丘(邑治遗址在今县城东南1里许),属徐州。

商沿夏制。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初属宋,宋灭属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属薛郡。后在潼城(今泗县的潼城)增设僮县,与夏丘境属泗水郡。

西汉置夏丘县,属沛郡。

东汉时,属下邳国。

北周改夏丘为晋陵县,后与朱沛郡的高平县并置泗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夏丘县,属泗州。

唐武德四年(621),置虹县(治今五河县境)。六年废夏丘入虹。之后,虹县移治夏丘,属仁州。贞观八年(634),废仁州,虹县属泗州。元和四年(809)改属宿州。大(太)和四年(830),废宿州,复属泗州。后复置宿州,治于虹,虹县再属宿州。

五代时沿唐制。

宋元七年(1092),虹县属淮南路。绍兴九年(1139),改属淮东路泗州。十一年属南京路泗州。建炎后没于金,虹县仍属南京路泗州。

元置行省、路(府)、军(州)、县4级建制,虹县初属河南江北行中(尚)书省(又称河南行省)淮安府泗州,继属江北淮东道。至正二十七年(1367),改属临濠府泗州。

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泗州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属凤阳府。

清初沿明制,后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县4级制。 顺治二年(1645),虹县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置安徽省。雍正三年(1725),泗州升为直隶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州治于虹,并虹县入泗州,虹县降称虹乡。

民国元年(1912)4月废州制,改称泗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安徽省设3道,泗县属淮泗道。21年10月废道,泗县为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治泗城。后改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泗县属第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治泗城。

民国27年11月7日,日本侵略军小川部侵占泗县城,六区专员公署暨泗县政府先后迁治郑集、双沟、管镇等处。

民国29年3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0月,撤销泗县建制,以泗县为中心,结合邻县。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

民国30年4月起,办事处先后撤并为泗南(治今江苏省泗洪县双沟、罗冈一带)、泗宿(治今泗洪县臧桥)、泗五灵凤(治今五河县申集)、(治今泗县黄圩区三侯家)3个边区县,次年春增设泗灵睢县均属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泗县沦陷区的伪政权,先是维持会,后为县政府,治泗城,先后属苏淮特区和淮海省。

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汪伪泗县政府亡。9月,抗日民主政府撤销边区县,恢复泗县建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专员公署、中共地委暨泗县政府治泗县城。

民国35年7月,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县,泗县人民民主政府东撤,国民政府在泗主政。改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36年11月后,复建人民民主政府,先后恢复原4个边区县制,属苏皖边区淮北地区第七专区,县政府均驻农村,无一定地点。

民国37年5月起属豫皖苏边区江淮区。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泗县;翌年4月21日,恢复泗县建制,治大庄;5月迁治泗城,属皖北行署宿县地区。

1952年,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属蚌埠专区。1961年属宿县专区。1999年5月撤地设市,泗县属安徽省宿州市。

行政区划

1950年撤泗城市,设中城、东关、西关3镇;其余区划未变。1952年增设城关区。1954年,中城、东关、西关3镇合并组建城关镇。

1956年,合并为5区1镇34乡:刘圩区辖汴河、马厂、黑塔、张店、赤山、潼南、林河、刘圩、四山9乡;墩集区辖草庙、大营、刘湖、霸王、墩集、胜利、樊集7乡;长沟区辖瓦韩、李渡、长沟、大安、草沟、丁湖6乡;城关区辖屏山、城西、城东、老山4乡;大庄区辖大庄、巩沟、曹场、小河、高集、张楼、杨集、瓦坊8乡。

1957年春,撤区,全县划为汴河、马厂、黑塔、刘圩、四山、赤山、大营、墩集、草庙、长沟、瓦韩、大安、草沟、丁湖、城西、老山、屏山、王集、步伦、大庄、曹场、赵集、杨集23乡和城关1镇。秋,合并为汴河,马厂、黑塔、四山、赤山、大营、墩集、草庙、丁湖、草沟、大安、瓦韩、城西、老山、屏山、大庄、曹场、赵集、杨集19联社。

1958年秋,联社改为人民公社,设八一、赤山、动力、星星、黎明、东风、卫星、红旗、红光9个人民公社。

1959年,人民公社以所在地名命名,赤山改为刘圩,八一改为黑塔,星星改为丁湖,黎明改为草沟,东风改为城郊,卫星改为屏山,红旗改为大庄,动力改为墩集,红光改为黄圩。

1961年冬设区划社,设城郊、黑塔、刘圩、墩集、草沟、屏山、大庄、黄圩长沟、9区和城关1镇,辖38公社。

1969年撤区并社,原38公社并为红塔(即黑塔)、汴河、刘圩、赤山、东方红(即草庙)、墩集、城南、丁湖、草沟、瓦韩、红旗(三湾)、长沟、前李、屏山、徐贺、瓦坊、大庄、黄圩、赵集、樊集20公社,城关镇仍旧,辖269生产大队,3756生产队,105469户。

1980年再次设区划社,设10区48公社和城关镇。

1983年,改公社为乡,并增设刘圩镇。

1985年,全县共辖10区,2镇和1个国营场站,l个场代队,461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14个居民委员会),2783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3个居民小组),124252户。

1992年,泗县实施撤区并乡:撤销黄圩区,将原黄圩镇、巩沟乡、曹场乡合并设黄圩 镇;撤销大庄区,将原大庄镇、新集乡、万安乡合并设大庄镇;撤销山头区,将原山头 镇、找沟乡、骆庙乡合并设山头镇;撤销黑塔区,将原黑塔镇、马厂乡、杨圩乡合并设黑 塔镇;撤销屏山区,将原屏山镇、大李乡、吴店乡合并设屏山镇;撤销草庙区,将原草庙 镇、通海乡合并设草庙镇;撤销长沟区,将原长沟镇、朱彭乡、前李乡合并设长沟镇;撤 销墩集区,将原墩集镇、霸王乡合并设墩集镇;撤销丁湖区,将原丁湖镇、吴圩乡、樊集 乡、索滩乡合并设丁湖镇;撤销草沟区,将原草沟镇、于韩乡、大安乡、大梁乡合并设草 沟镇;将原刘圩镇、四山乡合并设刘圩镇;将原徐贺乡、老山乡合并设徐贺乡;将原三湾 乡、彭铺乡合并设三湾乡;将原瓦韩乡、夏庙乡合并设瓦韩乡;将原大路口乡、九里沟乡 合并设大路口乡;将原大杨乡、高集乡合并为大杨乡;将原小梁乡、大魏乡合并为小梁 乡;将原瓦坊乡、王集乡、小骆乡合并为瓦坊乡。

2001年10月,撤销三湾乡,并入泗城镇。同年,将泗城镇东关、西关、南关、北关4 个村委会更名为居民委员会,后又更名为社区。

2005年,撤销瓦韩乡,并入草沟镇;撤销徐贺乡并入屏山镇;撤销小梁乡并入黑 塔镇。

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安徽省泗县经济开发区,辖衡尤、汴光、张何、刘赵4 个社区。

2008年,调整行政村的规模,将原来的461个行政村(居委),调整为174个行政村和 16个社区及10个农业场站。 至2008年年底,泗县共设县经济开发区1个和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6个社区、 10个农业场站、1898个自然庄。其中:1个建制镇(副县级泗城镇)、4个中心镇(副县级 的长沟镇、大庄镇、草沟镇、刘圩镇)、10个乡科级乡镇。

2020年全县总面积1856平方公里,总人口96.2万人,辖15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泗县当涂现代产业园)。

图播泗县

安徽泗县属于哪个市(泗县历史介绍及行政区划)

以上是 安徽泗县属于哪个市(泗县历史介绍及行政区划)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