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谷县属于哪个市(阳谷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阳谷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

阳谷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县境北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东邻聊城市东阿县,西邻聊城市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泰安市东平县相望。

县委县政府驻侨润街道,北偏东至聊城市政府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市150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

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山东省聊城地区南端。县境西起西湖乡西界之金钱线河,东止于阿城东境之黄河,东西长39.8公里;北起郭店屯乡北界之徒骇河,南至寿张镇南境之金堤外,南北宽32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山东省的西部,聊城市南端。东临东阿县,西毗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接东昌府区,东南隔黄河与东平县相望。版图位置介于东经115°38'39″~116°06'15″,北纬35°55'15″~36°18'15″之间,黄河北金堤呈东北西南向横亘县域的南部。县境西起西湖乡西界之金线河,东止于阿城镇东南角之黄河,东西长42.14公里;北起郭店屯镇北界之三干渠,南至寿张镇南境之金堤外,南北宽42.59公里,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

山东阳谷县属于哪个市(阳谷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公元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设置阳谷县,隶属于济北郡。

唐初改属河南道济州。公元754年(唐天宝十三年),济州城为河水冲废,阳谷改属河南道郓州。

五代时仍属郓州。

宋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属山东东平路。

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

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1730年(清雍正八年)改属东平直隶州。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仍属兖州府。

1913年废府设道,属山东省东临道。1928年废道级建制;县直属于山东省。1936年,又于省下设区,阳谷属山东省第六区。1939年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鲁西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40年,改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鲁西行署并入冀鲁豫行署,属冀鲁豫行署四专署。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改属第十九专署。1942年12月,改属一专署。1947年9月,改属九专署。

1949年9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地区至今。

1998年3月,聊城地区撤地改市,阳谷县属聊城市。

行政区划

1947年9月为纪念徐翼烈士,将阳谷东北部村庄和东阿部分村庄划出建立徐翼县,县政府先后设在安乐镇、七级、阿城等地。徐翼县共设八个区公所,安乐镇一带为一区,左洼一带为二区,阿城一带为三区,七级一带为四区,穆庄一带为五区,皋上一带为六区,刘集一带为七区,娄营一带为八区。在建立徐翼县的同时,将阳谷北部部分村庄划出,与聊城县南部村庄设置聊阳县,县政府驻沙镇(今属东昌府区)。

1949年8月,中共华北局决定撤销冀南、冀鲁豫等战略区,建立平原省,阳谷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49年9月徐翼、聊阳两县建制撤销,原属阳谷县的村镇全部回归。同年又将四甲李、三觉寺以北朱老庄以南三十余村划归聊城。1949年10月至12月全县辖11个区:一区驻大门,二区驻阿城,三区驻中孔,四区驻七级,五区驻安乐镇,六区驻大庆,七区驻闫楼,八区驻青杨李,九区驻冀王庄,十区驻仓上,十一区驻城关。1949年12月至1952年秋,撤销原九区、十区、城关区,全县划分8个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阳谷县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2年至1956年全县划为9个区。1956年3月将阳谷南部西起郎集,经中孔、朱坊直抵阿城镇刘什庄以南83个村庄划给寿张县,原朝城县东部的李台等村也同时划给寿张县。重新区划后的阳谷县,划分为8个区(高庙王、阿城、七级、安乐镇、大布、姜庙、青杨李、仓上)。1958年4月撤区并乡,全县707个自然村并为18个乡(朱施董、阿城、七级、安乐镇、大布、闫楼、城关、门坊、石门宋、薛庄、闫庄、草寺、石佛、迷魂阵、魏楼、鹅鸭坡、穆庄、郭店屯)。1958年8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乡建社,全县划为8处人民公社(阿城、七级、安乐镇、大布[红旗]、闫楼、石门宋、石佛、西湖)。1958年12月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

1961年7月阳谷县建制恢复,原属地回归,重新划为17处人民公社(基本上以原乡为基础)。

1962年2月合并为8个人民公社,以原八个区的驻地为公社名。1962年12月又改为8个区。1964年11月寿张县建制撤销,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金堤以北的寿张、李台、张秋(金堤北)、十五里园四个区划归阳谷县(包括跨堤的斗虎店、子路堤、南台等13个村),全县共为12区。

1967年“特殊”时期,12个区先后更名为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撤区建社,全县划为19个公社(在12区基础上析出城关、范海、郭店屯、石佛、高庙王、金斗营、四棚7个公社,共有19个公社),1980年县革委会改为阳谷县人民政府,各区改为人民公社管委会。1982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城关公社改为阳谷镇,寿张公社改为寿张镇。

1984年6月,农村体制机构改革,以各公社为基础建立乡政府同时将张秋、阿城、七级、安乐镇四个公社改为镇政府,同年新建杨庄、翟庄二个乡政府。

1987年底,各乡镇所辖行政村增至824个。

1987年地图

1995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闫楼、石佛、定水镇三乡建制,设立闫楼镇、石佛镇、定水镇。199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范海乡,设立范海镇。

1998年9月撤销李台乡、十五里园乡,设立李台镇、十五里园镇。2000年6月又撤销四棚乡,设立四棚镇。

2001年3月2日,全县21处乡镇合并调整为16处。

2004年5月,撤销阳谷镇,设立狮子楼、博济桥、侨润3个街道。(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至2018年底,阳谷县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狮子楼街道3个街道,阎楼镇、阿城镇、安乐镇、七级镇、石佛镇、郭店屯镇、定水镇、西湖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高庙王镇、金斗营镇等14个镇,大布乡1个乡,856个行政村,17个社区。年末全县总人口83.46万人,有少数民族25个,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以上。

山东阳谷县属于哪个市(阳谷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山东阳谷县属于哪个市(阳谷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