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远县属于哪个市(定远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安徽定远县属于滁州市。
定远县,隶属安徽省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皖东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西部,与苏、浙、沪地区相连,面积2998平方公里,耕地246.9万亩。截至2017年末,定远县人口97.49万,辖22个乡镇,253个行政村。
定远县地势大致是北高南低。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波状平原和平原三种。定远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中国南北要冲。京沪高速铁路、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台高速公路横跨境内。
定远县是滁州市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滁州市西北部,国土面积3001平方公里,是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创建文明工作先进县。定远历史人文悠久。古寓“安定远方”之意,置县至今有近1500年历史。南宋名相董槐、明朝丞相李善长、胡惟庸以及东吴名将鲁肃、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皆出于此,自古享有“将相故里”和“怀诗、寿字、定文章”之美誉。抗战时期,定远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留下了光辉战斗足迹。
定远区位交通优越。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与合肥、滁州、淮南、蚌埠四城互联互通,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京沪高铁、合徐高速、滁淮高速和G329、G328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与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合新高铁、明巢高速等,构成“六纵五横”的综合交通网络。
定远县位于合、蚌、淮、滁四个城市交汇中心交通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沪高铁纵贯南北并设有定远站,京沪铁路紧邻而过,规划的合肥至青岛高铁在定远境内设定远东站,合徐高速公路横跨境内。县城所在地定城距合肥和南京两机场仅不足两小时路程。淮南铁路、合蚌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及其淮南连接线穿境而过,距南京、合肥等周边大中城市仅1小时左右车程,到上海6小时车程。京沪高铁、合徐高速、滁淮高速和G329、G328两条国道穿境而过,与正在建设的合新高铁、明巢高速等,构成“六纵五横”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有定远到合肥、蚌埠、滁州、三界、明光、朱巷、永宁等干线。
定远县地势大致是北高南低。在地貌单元上属江淮丘陵一部分。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波状平原和平原三种。北部和东部为丘陵;大部分地区为波状平原,残丘和缓岗散布其中;小量成片平原仅分布于县西南一带;池河沿岩有一狭窄河谷小平原。全县海拔高程小于350米,相对高程大小100米。
定远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丘陵区。地理位置过渡性形成气候上过渡性特点。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易旱易涝。由于同时受到季风影响,四季雨量分布不均匀,时有旱、涝灾害。四季特点是:春季温和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少雨多旱,冬季干燥严寒。
全县采冶地矿历史较为悠久,据《方舆纪要》与《大清一统志》记载:“定远县东四十里,有银岭,旧有银冶,今无”。建国以后,经过多年普查、勘探,共发现石膏、岩盐、芒硝、玻璃白云岩、水泥石灰岩、煤、磷、铜、铝、麦饭石、方解石、石英石、重晶石、金等14个矿种、14处矿产地和矿点。
高塘湖为县唯一湖泊,该湖位于县西边界,炉桥镇坐落其畔,湖周有定远、凤阳、长丰三县和淮南市,属定远县水面11.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米,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7万多亩)。洪水期水位21.7米,约20万亩,湖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湖岸线长85公里,湖形状为一长带形。枯水期(5月)全湖平均水深1.76米,丰水期(8月)全湖平均水深5.14米。湖底平坦,底质大部分为淤泥底。湖水营养盐类丰富,水质偏碱性,浮游动植物种类繁多,湖内水草丛生,属于营养型湖泊,具有发展水产养殖良好条件。湖滨地形较为平缓,土地肥沃,每遇干旱,四周农民尽收灌溉之利,是本县西部地区主要抗旱水源,由于地势低洼,时有洪涝灾害发生。
定远产业资源丰富。拥有安徽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电商产业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盐化工业园作为全省四大新型化工基地之一,也是省内唯一的盐化工基地。农业物产富饶,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之一、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岩盐、石膏等23个品种,其中岩盐储量20亿吨,为安徽独有。
定远绿色生态良好。拥有森林面积43万多亩,大中小型水库304座,其中小型水库数量居全省首位。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大,是全省红色旅游县,藕塘烈士纪念馆及中原局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建置沿革
定远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战国时期属楚地。
秦设郡县时,属九江郡所辖的阴陵(治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东城(治今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县。西汉时,县境内设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侯国(治今凤阳县龙头坝),均属九江郡。王莽改东城为“武城”,阴陵为“阴陆”,曲阳侯国为‘延平亭’。东汉时恢复西汉旧称,将延平亭改称西曲阳,东城、阴陵、西曲阳三县皆隶属九江郡(治阴陵)。永平十五年(72年),东城改属徐州下邳国,三国魏时撤销东城、阴陵二县建置,改属淮南郡西曲阳县。西晋恢复东城、阴陵二县建制,仍属淮南郡。东晋建制与西晋同。
南北朝时,江淮地区为南北激烈争夺的场所,归属和建置变动频繁。刘裕代晋称宋时,东城县先属南朝宋,后入北魏。南朝齐时,在境内设马丘郡(治今定远县兴隆乡蓝栅桥)。南朝梁武帝时,始以“定远”为县名。据《太平寰宇记》载:“梁天监三年(504年),土人蔡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破西曲阳,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郡,置定远县。县名“定远”,含有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失地之意。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安州(治今定远县大桥乡三官集),领定远、临濠二郡。南朝陈时,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定远复归南朝。
北朝曾数度领辖县境。北魏孝文帝永平三年(510年)置安州(治今县东南大桥乡三官集)。后又置北谯郡,治阴陵城(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领南蔡(治阴陵城)、北谯(今凤阳县龙头坝)二县。北魏、东魏时,在今县境内曾设西沛郡,领肖、沛、平阳三侨县。北齐时,置广安郡(由梁临濠郡改名,位今定远县大桥乡)。大象一年(580年)入北周。
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改广安郡为临濠县(治东城),属濠州。隋炀帝改濠州为钟离郡,仍辖临濠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钟离郡临濠县为豪州定远县。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定远县治迁至定城。此后历朝县治基本未动。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属钟离郡,后复豪州。贞观年后,州郡属淮南道。元和三年(808年)改豪州为濠州。
五代十国时,定远先属杨行密割据地区,后归南唐。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升定远县为定远军。显德三年(956年)归后周。
北宋时,定远先属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濠州团练使移戍藕塘,金兵攻占濠州和定城。嘉定四年(1211年)金兵退,县治迁回原址并筑定城土城。
元朝时,定远初属濠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定远县直属中都(今凤阳城)。十三年属六部凤阳府。永乐元年(1403年)一月属南京凤阳府。
清初定远县属江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凤阳府。
民国初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8月,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21年(1932年)10月后属第四专区;27年10月
改属第六专区;29年4月改属第五专区。
1949年1月18日,定远全境解放,初属江淮第一分区;同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6年1月随宿县、滁县二专区合并,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复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改滁县专区为滁县地区;1979年2月改滁县专区为滁县地区行署,仍辖定远县。
行政区划
明朝时,县以下设乡、里两级行政单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定远县辖一城、六乡、三十三里。“一城”即定城(辖四里),六乡是:千秋乡(辖七里),包括今炉桥、永康、三塘、能仁等集镇村庄;拾紫乡(辖三里),包括今西卅店、朱湾等集镇村庄;积善乡(辖三里),包括今杜集、吴圩、站岗等集镇村庄;东城乡(辖五里)包括今池河、藕塘、大桥等集镇村庄;凤停乡(辖三里),包括今桑涧、棠店、仓镇等集镇村庄;昌义乡(辖八里),包括今明光、三和、练铺、青岗等集镇村庄。
清沿明制,清初仍辖一镇六乡,名称未变,后经查核,实际人口比原额减少,1城6乡33里变为5乡20保。
明清时期县境内还设有六卫(明朝屯田时所设的编制):上元后卫、江淮右卫、凤阳左卫、凤阳前卫、凤阳后卫、怀远卫,道光年间上述六卫并归定远管辖。
中华民国初期,行政区划沿袭清制。民国22年(1933年)实行保甲制,县辖6区512保5091甲。1区驻县城、2区驻永康镇、3区驻杜家集、4区驻张桥镇、5区驻老人仓、6区驻池河镇。民国25年变更为4区38个乡镇421保4827个甲,四区驻地分别是:青洛、张桥、池河、定城。民国34年辖4区8镇32乡。
抗日战争中,政区的划分因政局而变化。从政权的影响力、存在时间长短、辖区面积的大小各方面看,当数抗日民主政权为最。民国29年3月初成立定远县抗日民主政权,下辖4区46乡。
民国29年10月底,抗日民主政权一分为三:民国29年底成立以藕塘为中心的定东南县;民国30年2月成立以靠山集为中心的定(远)怀(远)县;31年1月成立的以天长集为中心的凤(阳)定(远)嘉(山)县。与上述政权并存的时间短暂的汪伪政权、国民政府政权,因其辖区极小,政区划分略记。
1949年元月18月定远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49年1月—9月,共划11区103个乡镇。
1949年10月,全县设11个区,124个乡镇。
1950年4月撤销老人仓区,其所属乡镇,分别划归定城、大桥和藕塘三个区。改三和区为青岗区。同时将张老营、横山两乡划给嘉山县。
1952年1月增设青洛区。是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的需要,将一些较大的乡划为小乡,至1955年底先后增设49个乡,全县共11个区173个乡镇。
1953年5月,遵省府指示,将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并一律以驻地命名,改青洛区为永康区,站岗区改为吴圩区。因海清区是纪念革命烈士余海清而定,故改名朱湾区后仅半年时间复称海清区。
1949年10月—1955年12月,区乡变动频繁,区划如下:
定城区 驻地定城,先后辖18个乡,1955年撤销。
1949年设棠店、双庙、范岗、肖巷、十八岗、十里陶、高庵、大户吴、斋朗乡。
1950年撤销老人仓区时,严桥、官桥乡划入。1952年,增划城东、潜龙、宫集、城南、破山乡,1953年增划城西、大梅乡。
1949年设藕塘、世新、石门、永宁、得胜、长岗、下马、仁和、朱集乡。
1950年增划陶庵乡,撤销老人仓区时观场乡划入。1952年增划崇山乡。
1949年设池河、姚马、岱山、高塘集、高刘、沙坝、耿河、天长集、黄桥、西张乡,1950年增划河北、河西乡,1952年增划山槐、农林、岱东乡。
1957年3月恢复了撤区前的6个区委会,但未设区公所。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全县建立以下22个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底设立五个协作区。1960年区、社、镇的建制与上年相同。
1961年8月设8个区48个公社。
1962年8月撤销谭光公社,分设蒋集、卜店两公社。
1963年,炉桥区增划姜兴公社。
1964年,改吴圩区名为站岗区,区社建制未变。
1965年5月杜集区所辖5个公社划归新建的长丰县管辖。本年设两镇7区43个公社。
1966年增置仁和、年家岗、红山、胜利、程桥、青洛等6个公社。本年年底全县划为两镇7区49个公社。
1971年,海清区改称红店区,站岗区改称永红区。6月撤销红店区,将红店区所辖的红卫兵、太阳升两公社划归永红区管辖,红店、东兴两公社划归定城区,东方红(姜兴)公社并入炉桥区青山公社。8月,撤销定城区所属的斋朗乡。
1972年8月,池河区增设刘铺公社。
1976年8月,藕塘区增设义和公社,定城区恢复斋朗公社。
1980年3月,炉桥区增设十里黄公社,定城区增设兴隆公社,藕塘区增设南店公社。
1981年,将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一律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7月将城东公社改为定东公社,其余区社体制未变。
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把原来的53个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权。全县共设6个区2个直属镇53个乡。
1984年,定城镇和炉桥镇先后升格为标准镇,藕塘乡改为乡级镇,其余未变。
1986年,池河、张桥、永康三乡改为乡级镇,其余未变,此建置沿用至1988年底。
1989年,吴圩、朱湾两乡改为乡级镇,其余未变。
1990年,全县置两个建制镇,6区53乡(其中乡级镇6个),521个村委会,5256个生产队。镇下设19个居委会。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
1997年,撤销岱乡乡,设立岱山镇;撤销桑涧乡,设立桑涧镇。
2001年12月,定东乡、城西乡并入定城镇,耿巷乡并入吴圩镇,义和乡并入大桥乡,孙集乡并入七里塘乡。
2007年4月,定远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22个乡镇:程桥乡、斋朗乡并入定城镇,青洛乡、年家岗镇并入炉桥镇,靠山乡、青山乡并入永康镇,九梓乡、站岗乡并入吴圩镇,高塘乡并入张桥镇,朱马乡、仁和乡并入藕塘镇,岱山镇并入池河镇,练铺乡并入三和集镇,东兴乡并入西卅店镇,天河乡并入桑涧镇;撤销大桥乡,设立大桥镇。
截止2020年全县辖22个乡镇,分别是定城镇、炉桥镇、张桥镇、池河镇、蒋集镇、朱湾镇、七里塘乡、能仁乡、二龙乡、连江镇、仓镇、界牌集镇、拂晓乡、西卅店镇、范岗乡、严桥乡、永康镇、桑涧镇、三和集镇、藕塘镇、大桥镇、吴圩镇。
以上是 安徽定远县属于哪个市(定远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