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为何不能向大众普及

茶文化

  前些日子,有读者发来问题,茶道" title="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为何不能在中国普及?看到后思忖良久,发现这个问题中包含着另外两层意思,即对当下的中国人来说,中国茶道已经是个新鲜玩意儿了,并且需要那些真正懂中国茶道的人去向大众普及。

  真是这样吗,个人觉得未必,中国茶道其实已经普及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了。除非这里的中国茶道仅代表那些程式化的技艺。

  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那样实现彻底的精神化,没有走向宗教境界和绝对精神,一些人就愤愤不平,认为中国没有茶道,或者中国茶道不够高妙,于是大家争相从古茶书中摘出一些名家言论、道德准则,然后去向大家普及中国茶道,其实很没必要,只要中国人还没有放弃饮茶,中国茶道就永远存在,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基因里,只是我们不察觉罢了。茶道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三次显身:

  第一次是唐代诗僧皎然在诗歌《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中对茶道的描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该诗对饮茶体验的描述可以和卢仝的《七碗茶歌》相媲美,茶道在此处更倾向于饮茶的精神体验。

  第二次是同时期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陆羽的煮茶之道作了记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里的茶道是指陆羽在《茶经》中弘扬的煮茶饮茶方法,虽然陆羽对饮茶有精神上的考虑,但此处茶道二字更多偏向于饮茶的技艺行为。

  第三次,明代张源在《茶录》里对茶道作出定义,他认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这是中国古书中首次对茶道做正面论述,张源觉得茶道包含茶的制作、收藏、冲泡等全过程,没有将茶道看成一种纯精神体验,而是作为一种平凡的制茶饮茶方法,和封演所说的陆羽茶道有些相似。

  历史上虽然没有对茶道着重阐述,但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茶道,相反中国茶道融汇儒释道三家精华,并且已经在中国普及开来,当然这种普及并非形式上的普及,而是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上的普及,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核以儒释道三家为基本材料构筑而成,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儒家教义,道家理念,禅宗机锋,而是积淀在中国人思维习惯里,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东西。

  同理,并非每逢饮茶便谈玄论道,修身养性,满口仁义道德,孔孟老庄禅挂在嘴上就是中国茶道的普及,中国文化讲究道可道,非常道,提倡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真正永恒的真理无法言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处无声胜有声才是真正的大道。

  中国茶道为何不能在中国普及,深层次的理解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何现在失落掉了,为何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有中国茶道这回事。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中国茶道离我们太近,已经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腠理和血液,所以不容易察觉。比如,中国人早已熟视无睹的以茶待客就源于儒家的礼制精神,是儒家茶道精神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塑造,以茶养生,以茶会友就源于道家的乐生和闲适精神,是道家茶道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渗透。中国茶道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茶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普及到骨子里去了。

  现在国内重提中国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普及多半是西方强势文化威胁下产生的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当然更要重是市场消费的利益驱动,与所谓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是同一股潮流。国学,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读几本四书五经,三字经就可以复兴,中国茶道也不是让大家都读陆羽的《茶经》,穿上所谓的汉服,唐装,学唐人煎茶,学宋人点茶就能复兴。并非所有光头都是一心向佛的和尚,也可能是杀人如麻的恶棍,这是个鱼龙混杂的消费时代。

  中国茶道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100年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但中国人最基本的集体性格和文化内核是没有被冲垮的,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渗透于中国人的日常茶生活,现在需要做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茶生活,结合典籍,踏踏实实去寻找、发掘、阐释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茶思想和茶道精神。要深入了解中国茶道,可以看一些同名书籍,但不要选择那种图片过多的书,茶道关乎精神和思想,最接近精神和思想的是文字,而不是图像,如果不喜欢看书,网上有湖南农业大学出品的同名公开课《中国茶道》,是对中国茶道的一次很有创见的梳理和总结。

以上是 中国茶道为何不能向大众普及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952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