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中国的少数民族茶俗丰富多彩,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就是一例。
1995年冬,我跟着省文物局领导第一次去云南出差,公务之暇,四处走走。有一天到了昆明滇池边的大观楼游玩,当地朋友就带我们去领略了著名的白族三道茶。
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的白族少女们,用瓦罐煮好茶,倒在小盅里,一一请我们品尝。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道茶竟然是苦的,有点难以下咽。第二道茶则是甜的,而第三道茶,不知放了什么佐料,既有点甜,也有点麻,还带点苦味,有点五味杂陈的味道。
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白族的三道茶历史还颇为久远。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据唐代《蛮书》记载,在一千年前南诏时期的他们就有饮茶的习惯。逢年过节,宾客临门,都要饮“绍道兆”,也就是“三道茶”。
过去烹煮三道茶均由家中或族中最年长或最有威望的人亲自动手。方法是先将小砂罐放在火上烘烤,然后放一撮茶叶入罐,边转动罐子边烘,待茶叶由绿变黄,发出焦香,向罐中倒入沸水,片刻,将茶水倾入小茶盅。此茶浓烈,色如琥珀,滋味苦涩,焦香扑鼻,叫作苦茶。通常客人接过茶盅要一饮而尽,喻意“要立业,必须吃苦在先”。
第二道是甜茶。仍用煮第一道茶的小砂罐续水或重新烤茶续水烹煮,将小茶盅换成小碗,碗内放红糖、核桃肉,冲入沸滚的茶水即成。此茶入口香甜,喻意苦尽甘来。
冲第三道茶时,先在茶碗中放入少许花椒和一勺蜂蜜,然后冲入滚沸的茶水,客人接过茶碗边摇晃茶碗,使茶与作料充分融合,边趁热喝下。此茶甜、苦、辣、麻滋味俱全,回味无穷,寓意人生要经常回味,不忘先苦后甜的道理。
白族三道茶起源于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的告诫与嘱咐,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尽管如今白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寓意仍然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保存了下来,2014年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杭州市临安区与安徽交界的清凉峰地区,过去也流行一种“昌西三遍茶”。2011年暑假,我带学生到徽杭古道作田野调查,无意中了解到这种习俗,后来把这种茶俗还原了出来,并编成茶艺节目,在首届徽杭古道艺术节上表演,引起瞩目。据了解,昌西三遍茶最早是为挑着担子沿徽杭古道来杭州的茶叶商准备的,因为长途跋涉,饥肠辘辘,因此第一道茶是用晒干的炒米泡水而成,既能解渴,又可充饥。待休憩片刻,肚子里也填了些东西,再上第二道茶,则是临安特产的绿茶。待到休息完毕,准备再次上路时,热情好客的乡人又端上第三道茶,茶水里还加了临安特产的白果、红枣、核桃等,寓意生意红火。
在江苏苏州吴江的西南部震泽、桃源、七都等地,也流行一种“三道茶”,这三道茶分别是风枵茶、熏豆茶和清茶。过去,家家户户爱将这三道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宴的首选饮品。三道茶中的第一道是风枵茶,口味香甜,图个好彩头。“风枵”是当地土语叫法,以糯米制成,成品片片雪白香脆,放糖冲泡后,如云絮翻卷,绵软糯香。第二道是熏豆茶,包含了熏豆、芝麻、丁香萝卜干、笋干丁、豆腐干丁等,当然也少不了色泽鲜嫩的茶叶。吹开泛在茶水上的芝麻,碧绿的茶叶、绿莹莹的熏豆、红色的萝卜丁一一显现。一碗熏豆茶,香、咸、甘、涩味俱全,有如人生百味。最后一道则是清茶。清茶者,用白开水冲泡即可,一杯清茶,宾主共饮,寓意君子之交淡如水,意蕴隽永。
以上是 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