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孝义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孝义属于山西省吕梁市。

孝义市,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吕梁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全市辖5街道、8镇、3乡,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

孝义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孝义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孝义市地形地貌

孝义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731~1716米之间。薛颉岭最高,海拨1716米;最低海拨726.7米。

孝义地处山西台背斜和太原盆地的西南缘,吕梁山台背斜东翼,区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基本上呈西北、东南的单斜构造。孝义居于汾渭地堑地震带,迄今未息的新构造运动导致强烈的地震发生。该市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以上高烈度区。

孝义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下,汾水之滨,太原盆地西南缘。市域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47.7万人。1992年撤县设市,是一座古老文明与现代繁华交融、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相映的现代化城市,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县置更迭

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晋灭錿迁其民于此置瓜衍县,战国周定王二十三年(前446)魏国领晋地瓜衍县。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灭魏置兹氏县(县治在今汾阳县巩村一带),三国魏中阳县徙治孝义县境内,县治所在今已无考。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置永安县,县治即今古县城。县属西河郡,北齐逮北周,县名未变俱属西河郡,隋改属介州,北魏水安二年(529)显州寄治于六壁城,领建平、定戎、真君、武昌四郡。北齐州郡俱废。唐武德元年(618),永安县改属浩州,武德三年改浩州为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太宗李世民改县名为孝义县。五代至宋初县名未变。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名为中阳县,旋改孝义。熙宁五年(1072)降为镇,元祐元年(1086)复为孝义县,县属汾州。金元逮明初沿之,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民国元年(1912)县属山西省,民国3年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废道直属省府,民国37年改属汾阳专区。1952年改属榆次专区,1971年改属吕梁地区,至1985年县属吕梁地区行政公署。

境域变迁

孝义县春秋为瓜衍县地,西汉属兹氏县境域,北魏初设中阳县,历代境域状况因历史久远,资料湮灭已无从可考。

据清乾隆《孝义县志》载:清初境域“东西长互一百九十里,东尽城东三十里之万户堡,西尽城西一百六十里之黄云山,南北宽广自七十里至里许不等。当县城正南北宽三十五里,北十五里尽中辛安村,南二十里尽辽壁村。自城而东,南北渐窄,至极东之白家堡、万户堡诸处仅宽数里。南尽城西南五十里之申家沟,又西五十里至南河里,北尽城西北五十余里之杨寨村,又西五十里至薛颉岭,自杨寨至薛颉岭南北皆宽七十余里,薛颉以西则北半为宁乡,南半为孝义,其南半北尽盘重原,南尽南河里,南北宽四十里,自南河里而西南北渐窄。极西之凤尾村、黄云出诸处,仅宽数里。”

1949年阳镇、开府、凤尾、石板上、任家湾、申家沟等六村境域划川中阳县。1953年3月将隰县大麦郊区六个乡的境域划入孝义县,将小虢城、崞村、任家庄、板峪等村境域划入汾阳县,同时将万户堡划归介休县。1971年5月将温泉、大麦郊、坛索三个公社的境域划归交口县,至此与孝义市现境域一致。

历史沿革

春秋时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置瓜衍县(今市区北5千米虢城村)。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属兹氏县域。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治徙今市区西13千米巩村,属西河郡。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并入隰县。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于今市区东3千米置永安县,属西河郡。孝昌年间吐京郡自今石楼县境寄治今市区西10千米吐京村,永安二年(529)于今市区西10千米六壁头村侨置显州及建平郡,于今虢城村置定戎郡,所置郡俱属显州。北齐废显州及所属郡。

唐武德三年(620)于今市区西南33千米王庄堡村别置高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627)废高唐县,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属汾州。“因县人郑兴有孝义,故以名焉”。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县名以县境有孝水和义水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中阳县。次年太宗改名,县复称孝义。熙宁五年(1072)废入介休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孝义县,属汾州。明、清属汾州府。

民国初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

1949年属汾阳专区。1951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12月撤县并入介休县(属晋中专区),为孝义人民公社联社(1959年改称介休县孝义协作区)。1961年复置孝义县,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71年属吕梁地区。1992年2月10日,《民政部关于山西省撤销孝义县设立孝义市的批复》(民行批〔1992〕12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孝义县,设立孝义市(县级),以原孝义县的行政区域为孝义市的行政区域。2003年由地级吕梁市代管。

1949年,全县划分为8个区,辖88个行政村,405个自然村;同年12月,将郭家掌区的弓阳镇和凤尾两个行政村(包括弓阳镇、开府、凤尾、石板上、任家湾和申家湾6个自然村)划归中阳县辖。1953年,将小虢城等7村划归汾阳县,将万户侯村划归介休县;将隰县的大麦郊区8个乡52个自然村和汾阳县北辛安村划归孝义县;孝义县辖8个区,68个乡,481个自然村。1956年,全县合并为33个乡,灵石县安生乡14个自然村划属孝义县辖。1958年合并为16个乡;同9月合并为城关、梧桐、白壁关、兑镇、后河、下堡、西泉、大麦郊8个乡。

1958年,8个乡改为8个公社;同年12月,孝义县并入介休县。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辖城关、大孝堡、司马、白壁关、东许、杜村、兑镇、南阳、阳泉曲、梧桐、下栅、柱濮、驿马、西泉、下堡、温泉、大麦郊、坛索18个公社。1971年5月,温泉、大麦郊、坛索3个公社划归交口县。1981年设李家庄公社。自此,全县共有16个公社,363个生产大队,722个生产队。1984年7月,将16个公社改制为16个乡。1985年10月,增设城关镇。

1992年,孝义市辖6个镇、12个乡,23个居委会、380个村委会。1995年,司马乡、梧桐乡、柱濮乡改为镇,全市辖辖9个镇、9个乡:城关镇、司马镇、梧桐镇、柱濮镇、兑镇镇、阳泉曲镇、西辛庄镇、高阳镇、下堡镇、城关乡、大孝堡乡、东许乡、下栅乡、李家庄乡、白璧关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面积946平方千米,人口约39万人。市政府驻城关镇。

1998年6月,撤销城关镇,设立新义街道、三贤街道;撤销城关乡,设立古城镇。1999年末,全市辖2个街道、9个镇,8个乡,381个行政村,396个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孝义市常住总人口414154人。

2001年,撤销三贤街道,并入新义街道;撤销古城镇,设立中阳楼街道;撤销司马镇,设立振兴街道;撤销白壁关乡,并入高阳镇;撤销东许乡,并入梧桐镇;撤销李家庄乡,并入大孝堡乡。区划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共有381个行政村,396个自然村。

2003年9月17日,从梧桐镇分出原东许乡政区设立东许办事处。2008年设立崇文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孝义市常住总人口468770人8404人。

2010年5月15日,设立胜溪湖办事处。2011年,全市辖4个街道、7个镇、5个乡,2个办事处,21个社区、379个行政村。

2013年9月26日,胜溪湖办事处、东许办事处合并为胜溪湖街道。

2015年末,孝义市辖4个街道(不包括胜溪湖街道)、7个镇、5个乡(合计16个),48(一说50)个居委会、379个村委会(合计427个)。

2020年3月底,孝义市完成行政村合并工作,原有的379个行政村减少到223个。

2020年7月,大孝堡乡撤乡设镇。

2021年2月,南阳乡并入杜村乡。

截止2021年全市辖5街道、8镇、3乡,即:新义街道(辖20个社区);中阳楼街道(辖24个社区);崇文街道(辖14个社区);振兴街道(11个行政村);胜溪湖街道(10个行政村、7个社区);兑镇镇(20个行政村、3个社区);西辛庄镇(21个行政村);阳泉曲镇(21个行政村、2个社区);柱濮镇(16个行政村,1个社区);下堡镇(21个行政村,1个社区);高阳镇(15个行政村、4个社区);大孝堡镇(21个行政村);梧桐镇(20个行政村、4个社区);驿马乡(16个行政村);杜村乡(19个行政村、1个社区);下栅乡(13个行政村)。,共224个行政村,81个社区。  

孝义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孝义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以上是 孝义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孝义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980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