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古交市属于哪个市(古交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古交,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太原市代管,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

古交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太原市代管,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古交市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接壤,西与娄烦县相连,南与交城县、清徐县为界,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土地面积1551平方千米。城镇化率54.2%,居太原市第一位,全省第七位,是太原市唯一一个城镇化率超50%的县域城市。

古交市位于省城太原以西23公里处,市域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连绵,沟壑纵横,地貌特征为“一河三川”(汾河和大川、 原平川、屯兰川)。古交交通便利,境内有太古高速公路和太克线、榆古线、古离 线等省级公路,公路通车总里程987.36公里。太古岚铁路、正在建设的太兴铁路复线穿境而过。

历史沿革

隋开皇十六年建交城县后,古交境域当时分属于交城县、汾阳或阳直县。大业年间,置楼烦郡,辖静乐等三县。当时,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县、阳直县和静乐县。

唐武德年间,阳直县并入汾阳县,继而改汾阳县为阳曲县。当时,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阳曲和静乐三县。天授年间,交城县治由今古交镇徙却波村;先天至开元年间,曾在交城县北境置卢(灵)川县,时仅二年。此时,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卢(灵)川、阳曲和静乐。龙纪元年,置宪州,辖楼烦县、天池县和玄池县。此时,古交境域分属交城、阳曲、天池和玄池四县。

五代时期,古交境域归属未变。

宋太宗年间,交城县归属于新置的大通县。当时,古交境域分属大通县、阳曲县、天池县和玄池县。咸平年间,废天池县、玄池县,入静乐县(一说天池、玄池二县所辖乡村户口隶属阳曲、交城分治)。仁宗年间,交城县复隶于太原府。在此前后,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县、阳曲县和楼烦县。

金代古交境域归属沿袭前制。

元太祖年间,废楼烦县置楼烦镇。仁宗年间复置娄烦县(从此娄烦改为娄烦)。当时,古交境域归属于交城县、阳曲县、楼烦镇或娄烦县。

明洪武年间,改娄烦县为娄烦镇,入静乐县。当时,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阳曲和静乐县。

清代至民国初年,古交境域归属未变。

民国28年(1939)日军侵占静乐县城后,静乐县分为静宁县和娄烦。当时,古交境域归属晋绥边区的交城县、阳曲(西)县和娄烦。民国35年(1946),静宁和娄烦合并为静乐县。古交境域分属于交城、阳曲、静乐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邢家社乡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3年7月,古交境内先有6个区,后合并为5个区,辖65个行政村。

屯兰川一带为交城县第二区,辖营立、关头、大应寒、小济沟、麻会、北社、武家庄、屯村、姬家庄、阴家沟、镇城底、山头、南家山13个行政村。

原平川一带为交城县第五区,辖科头、小娄峰、南头、常安、高升、下石沙、上白泉、原相、白岸、寺行10个行政村。

1949年10月,大川一带为交城县第六区,古交镇周围为交城县第七区。1950年4月,六、七两区合并为第六区。辖古交镇、李家社、长峪沟、西岭头、河南、木路塔、梁庄、下庄、瓦屋沟、胡家峪、张家山、草庄头、岳家湾、郑家庄、刘庄、邢家社、阳屋上、许家山18个行政村。

狮子河一带,1949年10月为阳曲县第一区,1950年3月改为第六区,辖嘉乐泉、梭峪、西曲、率刷港、冶元、杏林坪、佛堂坪、老书寺、狮子、郝家曲、阁上11个行政村。

河口一带,1949年10月为阳曲县第三区,1950年3月改为第四区,辖河口、水头、曹坪、解家塔、大汶港、大南峪、大南坪、院家峁、紫金沟、后沟、前神堂坪11个行政村。

此外,雁门、长足上2个行政村,属静乐县。

1953年8月划乡。古交境内共有5个区、44个乡。

屯兰川一带为交城县第二区,辖关头、屯村、麻会、岔口、北社、武家庄、姬家庄、山头、阴镇9个乡。

原平川一带为交城县第五区,辖科头、原相、南头、常安、高升、石沙6个乡。

大川一带和古交镇周围为交城县第六区,辖古交、郑家庄、草庄头、李家社、河南、木路塔、阳屋上、邢家社、西岭头、长峪沟、张家山、瓦屋沟、下庄13个乡。狮子河一带为阳曲县六区,辖嘉乐泉、梭峪、阁上、狮子、杏林坪、怀泉、郝家曲、港立、冶元9个乡。

河口一带为阳曲县第四区,辖河口、解家塔、曹坪、大南坪、后沟、院家峁、水头7个乡。

1954年9月,并区,古交境内共有3个区、44个乡。

交城县第五区与第六区合并为第一区,辖古交、郑家庄、草庄头、李家社、河南、木路塔、阳屋上、邢家社、西岭头、长峪沟、张家山、瓦屋沟、下庄、科头、原相、南头、常安、高升、石沙19个乡。

交城县第二区,辖关头、屯村、麻会、岔口、北社、武家庄、姬家庄、山头、阴镇9个乡。

阳曲县第四区、第六区合并为河口区,辖嘉乐泉、梭峪、阁上、狮子、杏林坪、怀泉、郝家曲、港立、冶元、河口、解家塔、曹坪、大南坪、后沟、院家峁、水头16个乡。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古交境内共有古交、岔口、营立、原相、姬家庄、岳家湾(1957年冬改称草庄头乡)、河南、常安、小娄峰、镇城底、邢家社、瓦屋沟、大南坪、阁上、曹坪、河口、嘉乐泉、梭峪、杏林坪19个乡。

1958年6月,撤销瓦屋沟乡,常安乡与小娄峰乡合并为南头乡。至此,古交境内共有古交、岔口、营立、原相、姬家庄、草庄头、河南、镇城底、邢家社、南头、大南坪、阁上、曹坪、河口、嘉乐泉、梭峪、杏林坪17个乡,直到同年8月和11月,相继划归太原市古交工矿区。

1958年12月,全区开始筹建古交、河口、武家庄、梭峪4个人民公社。1959年1月3日,正式成立古交、河口、姬家庄、嘉乐泉4个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50个、生产队216个。

1959年4月,增设人民公社4个,全区共有古交、河口、邢家社、原相、姬家庄、岔口、镇城底、嘉乐泉8个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57个、生产队362个。

1961年6月,在原有基础上增划了6个人民公社,撤销管理区,改设生产大队。至此,全区共有古交、河口、镇城底、河南、邢家社、草庄头、原相、常安、岔口、姬家庄、嘉乐泉、阁上、曹坪、大南坪14个人民公社,下设125个生产大队、457个生产队。

1965年5月,增划杏林坪公社(1983年8月更名为梭峪公社),到1984年初,全区设15个公社。据1982年统计,辖生产大队198个、生产队600个。

1984年4月至9月,人民公社改置乡、镇。全区共有古交、河口、镇城底3个镇和河南、邢家社、草庄头、原相、常安、岔口、姬家庄、梭峪、嘉乐泉、阁上、曹坪、大南坪12个乡。1982年1月设古交街道办事处,1984年5月撤销。1987年15个乡、镇下辖居民委员会14个、村民委员会211个、自然村409个。

2020年古交市现辖3镇6乡4个街道,分别是河口镇、镇城底镇、嘉乐泉乡、马兰镇、梭峪乡、邢家社乡、岔口乡、原相乡、常安乡、屯兰街道、东曲街道、西曲街道和桃园街道。

山西省古交市属于哪个市(古交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山西省古交市属于哪个市(古交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72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