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西汉由刘邦建立,在二百一十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治世局面。作为我国历史上鼎盛的朝代,出现了诸多的文学家,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盘点一下,中国西汉历史上十大文学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呗!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十、班婕妤:汉成帝妃,西汉女文学家。 名不详,班固祖姑。少有才学 ,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且才辩超群。

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九、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汉武帝始终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俗称东方朔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八、晁错(200-154年前),汉族,颍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当汉文帝时,他经常被人掌故,后来担任了太子舍人、医生和王子的家庭秩序;景帝即位后,被任命为内史,后移至古代帝国。

晁错制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尊纳苏,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抗匈奴入侵边境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移民到真正的边境”的战略思想,建议养人充实边塞,积极准备匈奴的进攻和掠夺;政治上剥夺封建主的政治特权,巩固中央集权,损害诸侯利益。以吴王和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统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景帝听从了袁盎的计划,将晁错和于东市减半。

晁错的政治论文是“开放的,急于畅所欲言”,鲁迅称之为“西汉时期的鸿文受灌水影响很深”。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晁错是汉初比贾谊更重要的政治理论散文家,他的文章深刻、有逻辑、有说服力;文笔朴实不做作,却真挚真挚。被后人称为“畅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并被鲁迅誉为“西汉末年,天壤之别”。

晁错的政治论文符合时代的热潮。他善于观察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理解深刻,见解清晰,能言简意赅,分析利弊。因此,晁错的政治散文是现实的,而不是空洞的。例如,在晁错的三篇军政论文中,《言兵事疏》提出了“以夷制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迁徙人口到边境居住”的积极防御策略,被文帝采纳。

内容更为公允,意境更为瑰丽。虽然他的作品出发点是建立在贡献之上的,但落脚点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繁荣提出建议。词中透露出对达汗天气的热烈赞美,有着浓重的历史感,意境更为瑰丽,体现了历史上升期的风格。

就艺术特色而言,晁错政论具有战国策学者的风格,力度大,节奏明快,气势恢宏;同时,语言清晰,寓意流畅,既延续了战国时期张扬利的文笔,又呈现出达汗气象的散文风格。

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不同,晁错的理论是陡峭而深刻的,如《削藩策》,它用简洁而简短的句子突出了尖锐而僵硬的力量:“今天,切也是反对的,但不切也是反对的。砍了它,它就反对,灾难就小了;不砍就晚了,灾难性的”。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七、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六、枚乘(约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阴(具体在今何处有争议)人,西汉时期辞赋家、文学家,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

枚乘早年担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因在七国之乱前后曾两次劝谏刘濞而显名于世,后离开刘濞而成为梁王刘武的门客,于汉景帝时被任为弘农郡都尉,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被以安车蒲轮征召,于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约七十三岁。

在文学上,枚乘所作的《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在思想上,枚乘的政治思想表现为对大一统有精神上的认同,音乐思想表现为功利的社会观、尚悲的音乐审美观、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养生思想则超脱了一般的概念而更具社会意义。今有《枚叔集》辑本三种传世。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五、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著述: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 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

在散文方面,扬雄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后来扬雄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鄙薄辞赋,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玄学。如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今人张震泽校注有《扬雄集校注》。

在所著的《太玄》中,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四、刘安(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淮南王刘长之子。刘长在谋反事发后 。文帝八年,即公元前172年,刘安被封为阜陵侯,后来进封淮南王。刘安很有政治野心,常行小惠笼络民心。在吴楚七国作乱的时候,刘安想起兵响应遭到国相的反对。汉武帝登基之后,他又想拉拢郡国谋取皇位。

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4年,刘安由于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北击匈奴,被削夺了两县。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刘安被人告发谋反,汉武帝于是命丞相和廷尉共同调查此案。刘安害怕阴谋败露,想提前谋反,却被身边的谋士伍被告发。刘安最后 ,淮南王国于是被消除,改设九江郡。

不过,刘安对历史还是有一点贡献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一书。他召集众多的宾客、方术之士,有几千人之多,写成《内书》、《外书》和《中篇》,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外书》已经流失,《内书》又叫《淮南鸿烈》、《淮南子》,成为现在研究汉代道家学说的重要参考史料。

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

相传豆腐也是刘安所发明的,也有许多饮食古书如《淮南王食经》、《淮南王食目》等,虽然并非他本人所著,但都用其名,可见这位美食家的影响之大。他强调甘、酸、咸、苦、辛五味变化的烹饪原则,同时又指出五味调和的关键在于甜味要合适。他将五味与五行生克学说相配来阐发饮食之道,是饮食观的进步。他还说:’古人味而弗贪,今人贫而弗味’,也是很有见地的:再好的滋味,多吃会感觉无味;好吃而不吃得过分,才能真知其味。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三、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字长卿,乳名“犬子”,汉巴郡安汉(今四川蓬安)人。生于公元前179年(文帝元年)。《史记》本传谓其“既卒八年”天子始封禅(武帝元封元年),据此推算,卒于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景帝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便称病去职。与梁孝王刘武门客邹阳、枚乘等友好,客游梁,成为梁孝王的文学侍从,作《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相如回到安汉老家,家贫无以自业,往依故友、临邛县令王吉。临邛富人卓王孙宴请王吉及其好友,司马相如应邀赴宴。当时卓王孙女卓文君新寡在家,相如琴挑求爱,又使“侍者通殷勤”,文君当夜私奔,与相如驰归安汉老家。可已家徒四壁,不得已再到临邛,开一间酒店谋生,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卓王孙“闻而耻之”,无奈,只好给文君僮仆百人、钱百万和衣被财物。于是相如偕文君到成都买田地、房屋,定居下来。

后来,汉武帝读到《子虚赋》,非常赞赏,还以为是前人的作品。为武帝管理猎犬的蜀人杨得意禀告武帝说,此赋乃是我的老乡司马相如所作。于是相如应武帝召,来到长安。他告诉武帝,《子虚赋》所写不过“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于是写成《上林赋》。武帝读后很高兴,封相如为郎官。郎官是皇帝的侍从,相如经常跟随武帝出行游猎,陆续写出《哀二世赋》《谏猎疏》《大人赋》等著名作品。期间,唐蒙受命使通夜郎,由于办事不妥,引起巴蜀吏民惊恐。武帝召问相如,相如认为开发西南边境意义重大,坚定了武帝的信心,先派他出使南夷去晓喻安抚,继而拜为中郎将,使西夷。相如先后写出了《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二文,成为他出使的纲领和经历的总结。他“略定西夷”,让“邛、筰、冉、斯榆”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还打通灵关道,在孙水上架桥。不辱使命,成绩卓著。“还报天子,天子大悦”。

事后,有人告发相如出使期间受贿赂,被免职,一年后又复为郎。以后改做孝文园令。晚年,闲居后来叫茂陵的地方(武帝葬后才称茂陵),写成《封禅书》,直到去世。

综观相如一生,由梁王、武帝的文学侍从而成就别开生面的体物骋辞赋,由风流才子而写出抒情名赋,成为汉代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由武帝侍从而得以显其远见卓识和实践贡献,成为政治功臣。

“西汉文章两司马”之一的司马相如,不仅是汉代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家。从现存作品看,其体物骋辞赋(大赋)、政论文、抒情赋三个方面体现出他的非凡成就。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二、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河南郡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当时的第一大才子。

贾谊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得到河南郡地方长官吴公的赏识,吴公举荐贾谊给汉文帝,文帝非常喜爱贾谊,任之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此时,贾谊年仅20余岁。他在诸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广博赢得大家的尊敬,也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即被擢升为太中大夫。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和制度的主张和建议,朝廷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推出其著名的政论《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即轻农重商)的现象对国家是不利的,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唯有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才能预防灾荒,百姓安定,国家长治久安,汉王朝的统治才能巩固。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汉初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已经20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巩固王朝的统治,应该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变官名等等。

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权贵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肆意诋毁贾谊。攻击他的人中不仅包括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而且还有开国元老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人,更有专以谗毁他人为能事的奸佞小人邓通等人。由于群臣的攻击、毁谤,汉文帝先是疏远贾谊,而后又将他从王朝中央贬谪到长沙任长沙王太傅。在长沙任职的三年中,贾谊在政治上完全处于被闲置的状态,致使他心情一直抑郁不欢。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召他进京,亲自召见,两人长谈至深夜,文帝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但这次长谈,据《史记》所载“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并没有涉及贾谊所关心的有关社稷民生的大计。即便如此,文帝对贾谊还是有了看法上的改变,因为不久文帝改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少子,雅好《诗》《书》,深受文帝宠爱,其封地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其地距京城远比长沙距京城近得多,从贬谪意义上讲,也算是大大减轻了,也许下一步就可以回到京城。这让贾谊受到创伤的心暂时得以安慰。因此,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对政事的热情又重新燃起,他多次向朝廷上疏,发表自己的政见,最后写成《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文中,贾谊论述了对太子“选左右、早谕教”是关系“存亡之度、治乱之机”的要计。

正当贾谊满怀热情准备重返政治舞台时,更沉重的打击也正朝他走来。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六月,梁怀王刘揖在朝见皇帝的途中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感到深深自责,终日哭啼。一年以后,由于忧伤过度,年仅33岁的贾谊在无限伤感中死去。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其一生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篇、赋7篇,西汉末年刘向辑为10卷,名《新书》。首篇《过秦论》,通过鲜明对比,强调秦始皇“不施仁义”、秦二世“重以无道”而酿成的恶果,有针砭现实的深刻寓意。《吊屈原赋》,是他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赴任途经湘水,想起当年屈原为振兴楚国,忠而被谪,终含冤自沉汨罗,如今自己的遭遇与当年屈原是何等相似,不免感慨而作。《鵩鸟赋》是贾谊在长沙任上时所作,他假托与鵩鸟的问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情绪,并以老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自我排遣。

贾谊的思想基本是以儒家为主,间采法家、黄老等思想成分。他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在他的政论文中,其政论文具有很高的批判性和艺术性。刘勰《文心雕龙》称贾谊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刘向评其所著“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鲁迅先生盛赞贾谊所著是“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一、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以上是 历史上十大西汉文学家(文景之治的汉武盛世局面)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94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