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属于哪个市(界首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界首,安徽省辖县级市,由阜阳市代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别名界沟、小上海。南接临泉县、阜阳,东邻太和县,西北与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交界。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223.6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12.6%。

界首市地处皖西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地处东经115°15′— 115°32′,北纬30°00′— 33°00′。南北长48至58公里,东西宽10至25公里,国土面积667.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7万,常住人口65.1万。界首于1947年解放设市,1953年撤市建县,1989年复市,是安徽省9个县级市之一。(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安徽省界首市属于哪个市(界首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境北部属陈国,南部属沈子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539年楚国于此筑养城,后讹为阳城。鲁定公四年(前506年),蔡灭沈子国,境南部自沈入蔡;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楚灭陈,境北部自陈入楚。

战国时期,境北部由楚入魏,南部属楚。

秦始行郡县二级制,境北部属新阳县(今市北尹城子),南部属寝县,统辖于颍川郡,为秦末义军领袖陈胜故里。陈胜兵败被害,其部将吕臣在新阳起兵抗秦。

西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新阳县为侯国,境北部属之,后复为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境中部置阳城侯国,旋废;南部仍属寝县(一作县)。同辖于汝南郡。

王莽篡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汝南郡为汝土贲郡,改阳城为新安,改新阳为新明,改寝为闰治。

东汉,始行州郡县三级制,境北部属新阳侯国;南部属固始侯国,后国废为县;中部属汝阴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魏,境北部属新阳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南郡。

西晋,新阳县废。境北部属宋县,南部属固始县,同辖于豫州汝阴郡。惠帝分汝阴郡置新蔡郡,固始县改属之。

东晋,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南朝宋、北魏,境北部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新蔡郡固始县,同辖于豫州。

东魏,境北部属北扬州汝阴郡宋县,南部属豫州新蔡郡固始县。

北齐、北周,北部属颍州陈留郡陈留县,南部属豫州广宁郡褒信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颍州陈留县(后更名颍阳县),南部属沈州鱼同阳县。大业三年(607年)罢州为郡,北部属汝阴郡颍阳县,南部属淮阳郡鱼同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武德初罢郡为州,天宝元年(1742年)罢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罢郡为州。境北部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同隶属于颍州(汝阴郡)。

五代,先后为梁、唐、晋、汉、周领地,县境分属颍州汝阴县、沈丘县。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分汝阴县北5乡置万寿县。境北部属万寿县(后改泰和县),南部属沈丘县,同辖于京西北路颍州(后改顺昌府)。始置界沟镇于现城区东北部,属万寿县,为颍州境内县以下十一大商业城镇之一,当时政府设有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熙宁年间界沟镇商税收入达836贯。南宋名将刘琦与金兀术决战顺昌府,大胜,于此地与金兀术划沟为界。

金,境分属泰和县、沈丘县,同隶属于南京路颍州。

元,境分属泰和(后改太和)、沈丘县,同隶于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改属汝宁府。

明,境北部属颍州太和县,南部属颍州,同隶属于南京凤阳府。城区西北部属河南布政使开封府陈州沈丘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境北部改属亳州太和县,十三年改颍州为颍州府,境北部改属安徽省颍州府太和县,境南部改属阜阳县,城区西北部属河南省陈州府沈丘县。

民国初,县境大部属安徽省淮泗道阜阳县、太和县。民国21年(1932年)设阜阳专员公署,太和县、阜阳县皆属之。民国24年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境南部遂划入临泉县。民国28年城区西北部发展为皂庙镇,属河南省沈丘县,与界首镇、刘兴镇鼎立为界首三镇。民国36年10月,界首、刘兴、皂庙3镇合并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年11月境北部属沈鹿淮县(界首县),12月南部属泉阳县。界首市、界首县同属豫皖苏边区行署二分区,泉阳县属四分区。民国38年3月,豫皖苏边区行署建制撤销,境北部属太和县,中部(现城区)属界首市,南部属临泉县。同辖于皖北行署阜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3年9月,撤界首市建界首县,划临泉县的洪庄、砖集、陶庙3区,太和县的光武区和税黄区的西部为界首县辖地。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境南洪庄、砖集2区划入临泉县。翌年4月底,太和县、界首县分置,辖地仍沿原制,属安徽省阜阳专区,至今未变。1988年8月17日,撤销界首县,设立界首市。

行政区划

1950年7月,界首市辖4个派出所和市郊区。

1951年7月,界首市撤销市郊区,原辖8个乡复归太和、临泉两县。市区改建8个镇。

1953年9月21日,撤界首市,建立界首县。辖区除原界首市区外,自太和县划来35个乡,成立光武、大黄2个区。

1957年3月1日,界首县撤区并乡,建界首镇。全县辖21个乡(镇)。

1958年6月,界首县由21个乡(镇)改为11个乡(镇)。即界首镇和亮集、陶庙、戴桥、胡集、砖集、顾集、桑树、大黄、光武、芦村10乡。

1958年9月1日,界首县11个乡(镇)合并为5个人民公社。即界首(红旗公社)、光武(前进公社)、陶庙(灯塔公社)、胡集(八一公社)、砖集(五星公社)。县人民委员会驻地县城人民路。11月首太县辖14个人民公社(镇)。

1959年4月底,首太县分置。界首县辖界首、光武、陶庙、砖集、胡集5个公社,1961年5月分设26个公社(镇)。

1966年5月,界首县辖界首镇、光武区、砖集区、胡集区,下设26个公社。

1969年4月,界首县改建14个人民公社(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1日恢复界首镇。

1971年10月成立水上人民公社。

1973年6月增设王集、马集人民公社。

1977年建立小黄、田营、新村、大黄4个人民公社。

1978年2月,建立徐寨、枣林、黄庄、邴集4个人民公社。

1979年界首县计有7个区(镇),30个人民公社(场),3个办事处。

1980年元月增设尹庄公社,8月增设杨庄公社。是年9月,县、公社革命委员会名称取消,分别改称县人民政府和公社管理委员会。葡萄场公社撤,归属界首县经委。

1981年3月设光武镇,至此界首县辖6区1镇,32个公社(镇),3个办事处。

1983年3月,黄沟公社改称大程公社,马集公社改称刘窑公社,胡集公社改称洪庄公社,新村公社改称段寨公社。是年4月,公社、大队改为乡、行政村建制。是年秋撤销水上公社,改为水上运输公司,属交通局管辖。

1984年界首县辖6区1镇,31个乡(镇),3个办事处,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22个行政村民委员会。

1985年界首县辖6区1镇,30个乡(镇),3个办事处,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422个行政村民委员会。分别是:芦村区辖枣林乡、芦村乡、邴集乡、杨庄乡4个乡39个行政村。

1986年6月1日,行政村更名为村民委员会。

1992年3月撤区并乡,撤销芦村、光武、城郊、陶庙、砖集、胡集6个区公所及界首镇,置18个乡镇办事处,分别是芦村镇、光武镇、刘尧镇、邴集乡、大黄镇、靳寨乡、田营镇、王集镇、陶庙镇、砖集镇、顾集镇、舒庄乡、泉阳镇、戴桥镇、任寨乡及东城、西城、颍南3个办事处。

1996年东城办事处改为东城街道办事处,西城办事处改为西城街道办事处,颖南办事处改为颍南街道办事处。

1997年刘尧镇更名为新马集镇,1999年舒庄乡更名为舒庄镇。

2010年界首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

2020年全市辖15个乡镇、3个街道。分别是:西城街道办事处,颍南办事处简介,东城街道办事处。田营镇、陶庙镇、新马集镇 王集镇、泉阳镇、舒庄镇、砖集镇、芦村镇、大黄镇、顾集镇、光武镇、代桥镇,靳寨乡、邴集乡、任寨乡。

图说界首

以上是 安徽省界首市属于哪个市(界首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