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太和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安徽省太和县属于阜阳市。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地级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在地理位置上,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也即该县地处安徽、河南两省的交界处。太和县的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就太和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到了战国时期,今安徽省太和县一带先属魏国,后成为楚国的疆域。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历史沿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阝”,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阝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阝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阝。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北宋时期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亳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1996年,阜阳撤 地建市,属阜阳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
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 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1971年12月,增设水上等3个公社。
1972年增设高庙等4个公社。1977年4月增设大庙等6公社。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胡总、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10月,水上人民公社改为航运公司,划属交通局 管辖。 至此,全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全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城关、旧县、大新、肖口、 关集、三塔、原墙、三堂、苗老集、宫集、坟台、洪山、倪邱、双浮、赵庙、李兴、清浅、蔡庙、税 镇、皮条孙20个镇和胡总、赵集、郭庙、二郎、桑营、阮桥、马集、五星、双庙、大庙、高庙11 个乡。
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8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
1999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
2001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
2003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
2006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全县村级组织由804个(村委会787个,社区 居委会17个)调整为311个,其中村委会292个,社区居委会19个。村均人口由调整前 的2003人增加到5077人,村“两委”干部2517人,调减35%。
2007年增设社区居委会1个,2008年增加村委会2个。至此,全县共有村级组织 314个。
2010年,全县辖26个镇,5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2020年全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8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9.3万,常住人口138万。
以上是 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太和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