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砀山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砀(dàng)山县,古称下邑,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

砀山一般指砀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砀山县下辖13个镇,常住人口为76.5万。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皖苏鲁豫四省七县(市)交界处,被誉为“世界梨都、水果之乡、马术名城”。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00个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安徽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称号。(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砀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砀山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砀郡及砀县。

汉高祖五年(前202),建梁国,革砀郡,砀县属梁国。

新莽时(9),改砀县为节砀县。汉光武帝时复称砀县。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迁梁国于下邑(治所在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砀县属梁国。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废。北魏孝昌元年(525)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睢阳郡。光化二年(899)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所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八年(1375),砀山县属徐州。

清雍正八年(1730)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22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铜山区;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37年11月,砀山县属江苏省徐州所辖。

民国37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

1949年10月,砀山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2年11月,砀山县划归江苏省,后属江苏省徐州专区。

1955年2月,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

1959年3月,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99年5月撤地建市,砀山县属宿州市至今。

行政区划

1950年7月,撤销卡楼区:设立城西区,城厢区改称城关镇(区级),全县9个区(镇),100个乡(镇)。

1952年2月,新兴、雨亭两区划为河南省永城县管辖。固口桥、陈堤口、胡屯、后谢油坊等庄仍由砀山县管辖,全县调整为8个区,84个乡(镇),1592个行政村。

1953年8月6日,华山县撤销,将原来属砀山县故黄河北(即华山县六、七区)的20个乡,255个自然村划砀山县管辖。

1953年8月28日,原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原城关区的城南、大河两乡划归城西区管辖,城北乡的陈庄、贡园、朱园、吕园、苏岗、太平庄、土山、土山前、李庄、双里庙、汪林、郭庄共12个自然村划归范寨区管辖,张庄、王园、谢园、赵庄、梁庄、段园、许园、连园、范园、许窑等10个自然村划归城南乡管辖。

1953年9月2日,将范寨区改名为一区,阚寨区改名为二区,陈寨区改名为三区,周集区改名为四区,唐寨区改名为五区,高寨区改为六区,周寨区改为七区,吴集区改为八区,城西区改为九区,所辖的乡未动。

1953年10月17日,山东省单县第六区,8个整乡和3个半乡计96个自然村划为砀山管辖,改设成9个乡,另有单县胡杨庄、董台子两村经双方县政府与当地干部协商亦划归砀山,这时砀山县原界一体,全县计有10个区,112个乡、镇、1373个行政村。

1954年8月27日,撤销第二区建制,将其所属的产梨、常河、常庄、蔡庄4个乡划归一区管辖。利民、护路、汪阁乡及卞楼镇划归第三区管辖。交通乡划归第四区管辖,芦庄乡归第五区管辖。南屏、杨楼、刷集3个乡划归第九区管辖。同时撤销第十区建制,将其所属的10个乡及原七区的刘暗楼、胡庄、丁寺、大王庄、张屯、沈屯6个乡合并为第七区。并将原第七区的赵庄、孟楼、李新庄、周寨、前于楼5个乡划归第六区管辖。原第一区的王集、刘屯乡划归第八区管辖,单庄乡划归第五区管辖,原第九区改名为第二区。

1956年3月,撤区并乡,成立唐寨、良梨、丰棉、程庄、赵楼、卞楼、范集、邵楼、迴龙、郑屯、朱庄、城南、砀北、刘集、红山、吴集、官庄、谢集、曹庄、产棉、豆集、孟楼、高寨、玄庙、胡庄、马良26个乡和城关镇。

1958年9月全县划为六个人民公社(乡),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高寨、豆集、胡庄、孟楼、玄庙、马良6个乡合并为河北乡周寨人民公社。

1959年6月,城西乡砀城人民公社分为城关镇砀城人民公社、城西乡东风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原来的7个公社(陈寨、周寨、城西、唐寨、陇海、李庄、砀城)划为15个公社。

1964年2月,砀城公社分为城关镇和砀城公社,城关镇辖城镇居民和四关生产大队,砀城公社辖屈楼、刘阁、毛园、曾庄、冯园、土山等生产大队。砀城公社后改称城郊公社。

1964年4月11日,为利于解决水利纠纷,经安徽、河南两省商定,将本县东南边沿地区,即黄楼公社所辖的胡屯、胡老庄、芦屯、李庄、锵屯、汪庄等6个行政村划归河南省夏邑县,计有16个生产队。

1965年5月,李庄公社分成李庄、良梨两个公社。全县共设16个公社,1个镇,下辖224个生产大队,3043个生产队。

1980年2月,设区划社,全县设11个区,1个镇,改划为63个公社,349个生产大队,4558个生产队。

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设立乡政府,乡下设行政村。乡的名称只是将原公社名称中的“公社”改成“乡”,隶属关系及行政区划不变。全县共11个区,1个镇,63个乡,584个行政村。

1988年2月23日,启动撤区并乡。全县撤销11个区公所及所辖乡和乡级镇建制,通过保留、并入和新设,调整为赵楼、黄楼、陇海、良梨、赵屯、权集、刘暗楼7个乡,城关、李庄、关帝庙、玄庙、周寨、葛集、唐寨、朱楼、官庄坝、曹庄、西南门11个镇。李庄镇降格为区级镇(1994年李庄镇再次升格为标准镇)。

1992年3月,设立文庄镇。将唐寨镇的毛堂、东汪庄、侯口、文庄4个建制村和赵楼乡的段楼、倪庄、刘庄、王寨4个建制村划归文庄镇,镇政府驻文庄。全县为7乡、12镇。同月,撤销乡镇下设的管理区或类似机构,实行乡镇直接领导行政村体制。

1996年5月,赵楼乡更名为程庄镇;良梨乡更名为良梨镇。全县为5乡、14镇。

2000年4月,将陇海乡的杨楼、屈楼、土山、七神庙、毛园、刘阁、冯园7个建制村(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和赵屯乡的苇子园、于楼、高庄、花园4个建制村(村民委员会)、12个自然村划归城关镇。

2003年,撤销城关镇原4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设立西城、东城、南城、北城、梨苑、小石桥、高台井、车站街、城隍庙、意发10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12月,撤销陇海乡,整建制并入城关镇,同时,将城关镇更名为砀城镇。全县共置18个乡镇、394个村民委员会。

2005年,全县进行部分村委会合并调整,年末村民委员会由原来的394个调整为358个。

2007年12月,撤销西南门镇、文庄镇、黄楼乡、权集乡、刘暗楼乡,分别整建制并入砀城镇、唐寨镇、关帝庙镇、玄庙镇、周寨镇。同时,将赵屯乡撤销,设立赵屯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保留葛集镇、李庄镇、良梨镇、程庄镇、朱楼镇、曹庄镇、官庄坝镇7个镇,行政区划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至此,全县原来18个乡镇混合型区划体系调整为13个镇级区划体系,由原358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合并为155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委会。

2012年年底,全县共设13镇,下辖141个建制村(村民委员会)、21个社区居委会、4个社区村委会。

砀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砀山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2020年全县辖13个镇、3个园区,面积1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00.2万。

以上是 砀山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砀山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