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健康

美女品茶

浙江大学茶学系 杭州 310029

一、茉莉花
茉莉原产波斯湾附近的伊朗,于1700多年前的汉代传入我国的西南部。当时,主要作为庭园观赏作物。从明代起,茉莉开始作为药用植物。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茉莉的性状、栽培与利用,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指出茉莉花“辛热无毒”,可“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
茉莉花用于窨制花茶开始于十五世纪。明代朱柜《茶谱》(1440年)载:“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即可”。明钱椿年编顾元庆校的《茶谱》中具体记述了花茶的加工方法。但茉莉花茶的商品化加工和大量上市19世纪50年代后(谢燮清1983,庄任等1985)。
1、茉莉的特性
茉莉,属于木樨科,茉莉属。共有三种类型,即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茉莉属常绿灌木,生长年限约十年左右。
茉莉新梢在一年中生长5次,第一次称春枝,第二次称霉枝,第三次称伏枝,第四次称秋枝,第五次称晚秋枝。茉莉开花期很长,从初夏一直到晚秋,开花络绎不绝。茉莉开花一般分三期:第一,霉花期;第二,伏花期;第三,秋花期。从花的质量看,伏花的质量较好,霉茶质量较差。
茉莉花通常在晚上7-10点开放,开始一、二片花瓣张开,然后其它花瓣迅速展开,芬芳的香气也随之挥发。茉莉花属气质花,这种茶的特点是:芳香油随着鲜花的开放而不断形成,并陆续挥发出来。因此,这类花不开就不香。
茉莉原产亚热带,喜温怕寒、喜光怕阴。茉莉对温度十分敏感。当日平均气温达10℃以上时,才开始生长活动,25℃以上开始孕育花蕾,28℃-38℃为生长最适温度,有利于花蕾的形成与发育,此时鲜花产量高,品质好。
2、茉莉花的香气成分
茉莉花的主要香气成分有乙酸苯甲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苯甲醇、茉莉酮、吲哚茉莉油、苯甲酸-顺-3-已烯酯、乙酸-顺-3-已烯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等。据报导,茉莉花中香气化学成分有50多种,其中酯类化合物约占香气成分总量的50%左右。在茉莉花茶加工中起主要作用的化合物有20多种。
据现代医学研究,茉莉酮能使平滑肌收缩,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平滑肌分布在人体肠胃的管壁内,收缩的速度比较缓慢,而平滑肌的舒展与收缩能引起肠胃的蠕动,从而有利于消化。
二、茶
1、茶的种类
基本茶类一般都以茶鲜叶为原料,经不同的工艺步骤加工而成。采用不同的制茶工艺,可将相同的鲜叶加工成不同的茶类,这是因为,鲜叶在不同的加工条件(外因)下,叶内各化学成分(内因)发生了不同变化的结果。如同一批鲜叶经过制红茶的加工程序,则成为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若鲜叶经过制绿茶的加工程序,便成为与红茶完全不同的绿叶清汤的绿茶品质特征。当然,鲜叶有其适制性,对固定的某一鲜叶来说,可能加工成绿茶品质比加工成红茶品质更优。
目前,茶的基本种类,根据加工工艺与内在化学成分的变化、品质特征,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六种类型。但同一茶类,由于茶树品种,加工工序或一些工艺细节上变化,茶叶的外形、香气和滋味也会有所不同。
茉莉花茶是在六大茶类的基础上将已加工成的干茶再窨制茉莉鲜花加工而成。从理论上说,可有茉莉绿茶、茉莉红茶、茉莉黄茶、茉莉乌龙茶、茉莉白茶和茉莉黑茶。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香型的匹配与消费者的嗜好,我国的茉莉花茶绝大多数是茉莉绿茶,如茉莉烘青茶、茉莉炒青茶,等等。
2、加工基本原理
1)绿茶的加工原理
绿茶的加工,一般是采摘鲜嫩的芽叶,通过高温杀青、做形、干燥而成。其中杀青是制绿茶的关键工序,通过蒸汽加温或锅炒等干热工序,使鲜叶中的蛋白酶得以破坏,制止茶多酚的氧化变红,以保证绿茶清汤绿叶的品质特征。
绿茶的加工方法,在六大茶类中,是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茶鲜叶成分中原有的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方法,用该方法加工而成的绿茶其品质最接近茶的天然特征。
2)红茶的加工原理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茶树鲜叶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烘干而制成。其总的品质特点是红汤红叶,与绿茶的清汤绿叶有着明显区别。
红茶的加工原理主要是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茶黄素、茶红素。具体步骤见下图。
儿茶素—(氧化)→邻醌—(聚合,二聚化)→联苯酚醌—(还原)→双黄烷醇

茶黄素—(氧化)→茶红素—(氧化)→茶褐素
       图2 红茶发酵简略步骤
3)乌龙茶的加工原理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加工的前三个工序造成少量细胞破损,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形成茶黄素、茶红素。后三道工序加工原理与绿茶同。
4)白茶的加工原理
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晒干或烘干。在白茶的加工过程中,萎凋时间很长,由于萎凋过程中细胞脱水,引起酶浓度增加和细胞膜的破损,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导致茶多酚的氧化。
5)黄茶的加工原理
黄茶加工工艺的特点是在绿茶初制工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闷黄过程,即杀青、初烘、闷黄、(做形)、干燥。黄茶的闷黄工艺使在制品处于“闷热”的环境,从而造成茶多酚的自动氧化。同时,在闷黄的过程中,有少量的微生物存在,对黄茶的品质形成也起一定的作用。
6)黑茶的加工原理
黑茶一般 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此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品质的形成是因为有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产生的酶促反应(主导)、微生物的代谢热与茶坯水分相结合产生的湿热作用(为辅),推动了一系列的复杂的生化变化。黑茶中传统的普洱茶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的干湿交替、湿热作用。
7)茉莉花茶的加工原理
茉莉花茶的加工特点是多次茶花拌和(窨制)。在此过程中,茶在吸收花香的同时也吸收了鲜花中的水分,使刚开始付制的茶坯的含水量由原来的4.0%左右上升到18%左右,存在有明显的干湿交替、湿热作用。因此,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中品质形成的机理有与黄茶、传统的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相似之处。
3、茶的化学成分组成 
茶树起源于我国的西部云贵高原,是多年生的常绿作物。在茶树鲜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为25%左右。鲜叶加工成干茶之后,干茶的水分含量约在7%,干物质占93%左右。茶的干物质是由3.5%~7%的无机化合物和93.0%~96.5%的有机化合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总称灰分,主要是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主要是多酚类、蛋白质与氨基酸、糖类、类酯等,详见图1。


茶叶多酚类物质约占茶树鲜叶干物重的20%~35%,其含量之高,是其他植物所不能比拟的。它是茶叶的特征生物化学成份,因此,利用茶多酚含量的高低可区别真假茶叶。茶多酚是茶树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统称。它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
茶叶嘌呤碱是茶生物碱的一类含嘌呤环的嘌呤衍生物,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腺嘌呤等。而茶叶咖啡碱在茶叶嘌呤碱中所占比例最高,含量达新梢干物质含量的2%~4%。其化学名称为1,3,7-三甲基-2 .6-二氧嘌呤。茶叶咖啡碱也是茶叶的一种特征化学物质,它对茶汤滋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茶叶中已鉴定的游离氨基酸有26种,其含量一般占干物质的1-4%,浙江省安吉县的白茶氨基酸的含量可高达6~8%。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它在新梢中的总量约占总游离氨基酸的60-70%左右。其次是谷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占新梢中总游离氨基酸的20%--25%。
茶叶中的茶氨酸是茶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在一般植物中罕见的氨基酸,是茶树中的特征性物质。茶氨酸极易溶于水,且具有焦糖的香味与类似味精的鲜爽味。同时,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作为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因子之一。
茶叶的糖类物质构成较多,如纤维素、单糖、双糖、脂多糖、果胶等。但与离体后茶叶品质有关的主要是一些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4、不同茶类间化学成分的异同
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各类茶的化学成分会有所差异,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查找了数据,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加工方法对茶叶化学成分变化影响比较有规律的是多酚类总量。
表1 不同茶类间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

茶类

多酚类总量

下降率

%)

氨基

咖啡

可溶

性糖

茶黄

素类

茶红

素类

茶褐

素类

绿茶

(信阳毛尖)

29.7(34.1)

10-15

5.14

3.99

/

/

/

红茶

14.9(30.1)

45-55

2.15

3.78

1.4

1.18

9.8

5.1

乌龙茶

16.8(25.0)

30-35

2.80

4.10

黄茶

20.5(26.7)

15-20

0.86

4.16

白茶(白牡丹)

15.6(23.5)

35-40

5.00

3.99

2.69

0.37

10.89

(熟)普洱茶

12.2(35.1)

60-80

0.60

3.90

6.7

0.045

0.67

3.46

茉莉花茶

(茶坯)

21.5(25.3)

15-20

2.18

(1.95)

4.23

(4.27)

注:多酚类一栏中除茉莉花茶外,括号中的数字指鲜叶中多酚类的含量
三、茶与健康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不断发现。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饮茶有利于健康的原理主要是因为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茶氨酸、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叶有效成分。近20年来用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涉及到医药领域的方方面面,可谓应有尽有。
1.抗氧化作用
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氧化作用,与SOD、CAT等一样,是指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自由基是生物体内生存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处于生物生成体系和生物防护体系的平衡之中。一旦平衡被破坏,自由基增多,就会危害机体,产生疾病。如有外源的氧化剂清除自由基,就可保护机体正常运转。
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上一类含有多个酚性羟基的化合物,可提供H+与自由基结合,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从而直接清除自由基避免氧化损伤。另外,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还可作用于产生自由基的相关酶类,络合金属离子,可间接清除自由基。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作用与效果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2.抗癌、防癌、抗突变
据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茶多酚能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和抑制、杀伤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日本已开发出以茶多酚中活性组分EGCG为原料的抗皮肤癌针剂。
目前,关于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突变作用,一般认为是通过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过氧化酶(catalase)等酶活性以及抑制变异原性物质的脂质过氧化物生成而实现的。也有一些报道认为,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降低紫外线及TPA诱发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cyclooxygenase)、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等酶活性从而起到抑制突然变异的作用。
有关茶叶抗癌抗突变的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已明确有如下机理:①抗氧化作用;②清除自由基;③调整引发物质的代谢过程;④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物作用;⑤抑制致癌基因和DNA的共价结合;⑥抑制鸟氨酸脱羧酶(ODC)的活性;⑦提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ADP(H)醌还原酶(Q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有益酶的活性;⑧抑制细胞增殖过程;⑨抑制亚硝化过程。
至今为止,茶叶抗癌、防癌、抗突变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已近千篇,现就其主要研究报告的内容列入表2。
表2 近年来各国学者用茶叶对癌症进行研究的一些实验状况

器官与

癌症

动物

茶样品

致癌物

抑制

作用

作者

肝癌

乌龙茶提取物

N-diethylintrosamine

石川隆俊(1997)

胃、食道癌

绿茶

NaNO4

Lin(1990)

胃、肺癌

绿茶多酚

DENOBP

Katiyar S.K.(1993)

食道癌

乌龙茶、花茶、绿茶提取物

NMBZA

徐勇等(1990)

食道癌

绿茶、花茶、红茶

NMBZA

Fujita Y.

小肠癌

绿茶提取物

多种致癌物

Ito Y. 等(1989

直肠癌

绿茶提取物

AOM

Yamand T.等(1991

肺癌

乌龙茶、花茶

亚硝胺

王志远等(1992

肺癌

乌龙茶、花茶、绿茶

DENA

吴瑞荣等(1988

肺癌

乌龙茶、花茶

尿烷

吴瑞荣等(1988

肝癌

绿茶多酚

BPAFB1

MukbtaH等(1992

肝癌

绿茶

AFB1

Qin G.(1988,1990)

肝癌

绿茶提取物

AFB1

覃国忠等(1991

皮肤癌

绿茶、红茶、花茶

尿烷

吴瑞荣(1988)

皮肤癌

茶多酚

DBBA-TPA

Huang M.T (1992)

3.杀菌、抗病毒、激活肠道有益菌
现已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许多种对人类有害细菌,包括金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肠病毒及爱滋病病毒具杀菌抑制作用。除茶多酚外,茶叶的芳香物质如甲酚也能协同茶多酚类物质杀死病原菌,甲酸、乙酸可抑制霉菌及细菌的繁殖,甲醛和乙醛也有相同的作用。
茶多酚类物质不仅可杀死有害菌,而且可对肠道有益菌乳酸球菌及乳酸杆菌起激活作用,从而改善肠内微生物区系的状。研究表明,茶叶中的有效组分对双歧杆菌有促进生长和增殖的功效。
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进度报告》发表了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就茶氨酸在人体肝脏分解为乙胺和谷氨酸后,前者调动了“伽玛—德耳塔—T型细胞”这种人体血液免疫细胞作出抵御外界侵害的反应,成为抵御放大病菌、病毒因子第一道防线,继而T型细胞又促进“干扰素”的分泌量激增5倍,对细菌的歼灭反应提高了10倍。
4.增强免疫机能及抗机体衰老
自由基是一类具高度活性的物质,性质极其活泼,可以直接或间接发挥强氧化剂作用,从而损伤生物体的大分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当机体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多或维生素E和辅酶Q的保护不足时,生物膜中的磷脂发生过氧化,导致蛋白质、酶及磷脂的交联、失活,许多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微粒体等也会由此而受到破坏。细胞结构的破坏导致细胞的衰老,细胞、组织、器官的衰老构成了生物体的衰老,机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是导致老年疾病如冠心病、中风、老年色素即脂褐素的生成,老年性白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过量的自由基的出现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除机体过量自由基又不损伤人体健康,是多年来研究者的目标。总结茶叶组分对机体的抗衰老及提高免疫活性,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 茶多酚能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酶(CAT)的活性,从而使机体中过量自由基得以在这两种酶的催化下迅速清除。(2)可提高谷胱甘肽-S-转换酶活性,抑制多环芳烃化合物加成产物的形成,从而减少机体突变的机会。(3) 减轻细胞DNA单链断裂作用。(4)提高人体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数量及活性,促进白细胞介素I的形成。(5)促进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功能。(6)与细胞色素P-450活化系统作用引起亲电代谢物的减少,从而使共价结合DNA的数量也减少。
5.健齿及防龋齿
关于饮茶可以防龋国内外进行过不少研究,但一直认为仅仅是茶叶中的氟单独的效果。直到1991年日本的Sakanaka报道了儿茶素对龋齿细菌的效果才发现茶叶的防龋齿和健齿与氟和茶多酚两方面的作用有关,现在已基本清楚二者的作用机理:(1)氟可置换牙齿釉质中的羟磷灰石的羟基变成氟磷灰石,从而增加牙釉质硬度和抗酸能力。(2)儿茶素EGCG、GC、EGC、ECG等均可抑制龋齿细菌的生长。(3)多酚类化合物可抑制细菌在牙齿表面的粘附。(4)儿茶素类化合物可抑制细菌GTF酶的活性,使不溶性葡萄糖的形成受阻。(5)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A、B,茶黄素、CG、GCG、ECG、EGCG均可抑制α-淀粉酶的活性,从而抑制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6.降血压、血糖及血脂作用
近年开发的一种用茶树鲜叶嫌气处理的绿茶,其γ-氨基丁酸含量为正常绿茶的6倍,但其鲜味成分茶氨酸及咖啡碱、儿茶素含量均未变,该种茶有极明显的降压作用。
茶多酚能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LDL的氧化修饰,从而起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茶多酚还能阻止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流动与转化,还可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酸,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从而通过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国内药政部门已批准用茶多酚制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脑健”‘准’字号药物,国外也有瑞士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针剂。
同时,据报导,茶多酚具有降低动物血压的作用。茶多酚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能刺激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从而能加强毛细管的弹性,降低血管的脆性,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TFS)和茶红素(TRS)在调节血脂,抗脂质氧化,消除自由基等多方面也起作用。
7.清热明目
茶中咖啡碱对大脑皮质具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同时对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的调节起重要作用。此外,茶叶咖啡碱、茶碱、可可碱可兴奋血液运动中枢,直接舒张肾血管,增加肾脏血流量,从而增加肾小球的过滤率,起到利尿效果。茶汤中的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及苷类化合物,也都有利尿效能。茶汤中的可溶性糖(单糖、双糖)也可增加血液的渗透压,促使体内水分进入血液,血管内血量增加,就会引起利尿作用。茶中含有的芳香物质,在挥发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可降温。据报道茶叶还可促进汗腺分泌,使大量水分通过皮肤上的毛孔渗出并得到挥发。
四、茉莉花茶与健康
1.茉莉花茶中的有效成分
茉莉花茶是由茶叶与茉莉鲜花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用于加工花茶的茶叶绝大多是绿茶。茉莉花茶中的有效成分既与组成花茶的茶叶有关,也与组成花茶的鲜花有关。
绿茶是用于窨制花茶的主要茶类,绿茶经过窨制成为花茶后,其品质特征与所含的化学成分都与原绿茶本身有较大的区别。绿茶在窨制过程中,由于温湿作用,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产生一系列的非酶性自动氧化,聚集成一系列的分子量大于儿茶素而小于茶黄素、茶红素的化合物。同时,由于氧化作用,部分维生素类化合物被氧化,维生素C含量不及绿茶。
鲜花主要为茉莉花,茉莉花芬芳浓烈,鲜茉莉花茶含芳香油率一般在2‰~3‰左右,主要成分为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等等。
2.茉莉花茶的保健功效
茶叶由于其自身的内在成分,如上所述,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减肥消脂、防止动脉硬化、抑制细菌、抗辐射等等功效。
茉莉花:芳香四溢、具有理气、开郁、安神、和中的作用。 茉莉花是自古以来人们常用的美容花,人们用其花浸液做香水,芬芳可爱。茉莉花含苯甲醇、芳樟醇酯、茉莉花素等有机物,有一定美容作用。《本草纲目》载,以其“蒸油取液,做面脂头则泽”,可“长发润燥香肌”。
茉莉花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本经逢源》说:“茉莉花,古方罕用,近世白痢药中用之,取其芳香散陈气也”。 《食物本草》载茉莉花能:“主温脾胃,利胸隔”。 《药性切用》载茉莉花:“功专辟秽治痢,虚人宜之”。 《本草再新》说茉莉花能:“解清座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 《随息居饮食谱》载:“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 《饮片新参》说茉莉花能:“平肝解郁,理气止痛”。
花茶保留了茶叶的保健功能,同时因与鲜花混合,又具有鲜花的药理特性,花茶的保健功能比单纯的茶叶更广泛,有的效用更好。


参考文献
1.刘祖生.茶用香花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施兆鹏.茶叶加工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1997
4.谢燮清.浅谈花茶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叶,1983,(4):38-39
5.郭文飞,骆少君,齐大荃等.茉莉花茶品质化学研究.福建茶叶,1990,(2):12-17
6.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茶多酚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龚淑英,屠幼英.品茶与养生.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龚淑英同,周树红.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研究.茶叶科学,2002,22(1):57-61
9、马静.茉莉花窨制过程中香气及其它理化因子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以上是 茉莉花·茶·健康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8985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