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碧水丹山 武夷茶香飘四海

茶叶知识

武夷山的山水是如此之美,更饱含着文化的隽永气息。这座名山已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武夷山的茶名气更响:这片郁郁葱葱的山川是

中国

乌龙茶

红茶

的发源地,

大红袍

为代表的

武夷岩

茶“实甲天下”,其

制作

技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山的自然保护区也意义非常: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

身居

福建

省西北部的武夷山是如此丰富精彩。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武夷山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山地经济”

发展

之路——依托良好的生态,不仅发展了富民的旅游产业,也腾飞起了绿色的茶产业,在产业升级的今天,更着力描绘着创意产业的蓝图,让悠悠书香、浓浓古韵引领这片山水,迈入更绚丽的明天。

提升旅游产业

这座城因山而兴盛

如果没有发展旅游,武夷山市仍然是一座小山城。现在,这里已经崛起为闽西北、闽浙赣交界的现代立体交通枢纽,未来还将建设成

国际

性旅游度假城市

“我算是真正尝到‘旅游饭’的甜头喽!”满脸笑容的余家发今年60岁,他的旅游餐饮从夜宵摊开到农家餐馆、再升级为现代化的美食城,生意越做越火。他的成长历程也正是武夷山旅游经济发展轨迹的缩影。

老余是武夷山脚下公馆村土生土长的农民。“1986年设立武夷山度假区,我们村在规划范围内,就把老房子拆了,整出7间店面。当时,村里的房屋差不多都办起了旅社和饭馆。”

随着旅游生意越来越好,老余带着大儿子尝试在自家门前鼓捣起夜宵摊子,一年挣了2万元。“1998年,我们开了小鱼儿酒家!生意好得很。”3年后,小儿子到武夷山市里也开起了餐馆,老余当上了“总指挥”,打出了“美食城”的旗号。现在,老余在度假区和市里各拥有一座四层“世纪福酒楼”,员工120多人。

像老余这样,靠着名山搞旅游而富起来的农民还有很多,而旅游带给这座小山城的变化更大。

“武夷山市原名叫崇安县,过去一直很封闭。是改革开放让这片闽北的大山释放出了新的光彩。”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季和宾说,“1982年,武夷山成为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崇安县改名为武夷山市,以名山立市,以名山兴市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发展旅游,给山区破解了交通瓶颈。“别看我们这个小城藏在大山深处,却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县市。1994年武夷山机场通航,如今航线达28条,旅客年吞吐量达50多万人次。”季和宾说。

来往频繁的人流让山区人民打开视野,观念更为开放。现在,武夷山旅游节、茶博会等大型节会活动已经成为武夷山和闽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在坚持“旅游为主、工业为辅”发展方向的武夷山市,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六成以上,拉动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

“旅游业解决了几万人就业,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带来了城市发展巨变,但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要求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还有一定距离。”武夷山市委书记郭跃进说,“武夷山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丰富,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向休闲、养生、度假、文化、会展旅游转变,在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方面取得新突破。”

“以往武夷山旅游的思路就是‘一山一水一壶茶’,登天游峰、到九曲溪漂流、再看一看大红袍母树,2天的时间就把武夷山逛完了。现在我们正在发掘新的景点,设计新的主题旅游线路,规划森林养生基地、疗养基地等,开发武夷山特色养生菜肴。”季和宾说,“靠山吃山的思路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消耗的是森林资源,现在要把良好生态用足用好。”

“在开发中注重保护,是武夷山发展旅游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先珍说。1999年和2002年,管委会先后投入近6亿元将景区内1200多户村民迁出,设立环保观光车,并加强环境监测。

“提升旅游产业,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山地经济路子,就要进一步提升交通的便捷性。目前武夷山交通仍然不够完善。”武夷山市市长胡书仁说,“我们面临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新兴发展区域建设和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等重大历史性机遇,正迎来一个大发展、大跨越、大变化的历史时期。”

目前,武夷山民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准备实施;横贯武夷山的横南铁路正在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穿越武夷山市的宁德—上饶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双线时速达300多公里的京福高速铁路于2009年年底开工建设;杭广高速铁路正在规划中……

振兴茶产业

让大红袍“红”起来

将山水风光和茶产业捆绑营销,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武夷山茶产业红红火火!从传统的茶叶到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一个绿色、环保的茶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采访前,先坐下泡上一壶茶,聊什么话题都伴着淡淡茶香……在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采访显得另有一番韵味。

大红袍是武夷山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也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3年多前,武夷山的茶产业并不那么红火。2006年春茶上市时,茶青一公斤只卖1.2元,一亩茶园只能采一二百公斤茶青。“当时武夷山的茶产业是分散式家庭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茶农不了解市场信息。”武夷山市发改局局长林明生说。

怎么让大红袍真正“红”起来,让武夷山特有的茶叶资源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2006年,武夷山市下决心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成立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设立茶业局,制定《茶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全面分析了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增加面积、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提高附加值等13个环节提出了未来3年茶产业的发展规划。一套壮大茶产业的组合拳开始出击——

首先抓品牌,改变武夷岩茶“有名茶无名牌”的现状。武夷山确立了主打大红袍的品牌战略。2007年10月8日,最后一次采制的母树大红袍茶叶送藏国家博物馆,成为该馆收藏的惟一现代茶叶,使大红袍名气大振。

其次抓品质,建立质量监管体系。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建立原材料可追溯台账,设立茶企质量档案,产品茶上市前强制送质量监督部门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贴上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同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茶企创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

第三抓营销。将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和茶韵之香有机结合起来,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在全国打响大红袍品牌。

今年,茶产业3年规划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很多农户式小作坊已经成长为正规企业,武夷山获得国家QS认证的茶企业136家,拥有“武夷星”、“戏球”、“元正”等6个茶叶类省著名商标,“武夷山大红袍”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武夷山已建立4.8万亩绿色食品岩茶基地,已有10万余亩无公害茶园基地,涉茶产业总产值达8.05亿元,茶企(农)的直接经济效益提高了30%。

现在,武夷茶更跳出大山闯入国际市场。在武夷山最大的茶叶出口企业凯捷公司,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国外的茶商。

“以前,茶农是挑着担子来送茶,慢慢地变成开着摩托车来,后来开起了‘皮卡’,现在很多坐上了小轿车。”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益宁笑着说。

持续升温的茶产业不仅富了茶农,还招来了金凤凰,越来越多看好武夷山茶产业的企业前来投资。武夷星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

“当年到闽北山区投资设厂,大家都不看好。但是我们有信心,这么好的茶叶不可能卖不出好价钱。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武夷星公司销售额达到2亿元。”刘益宁说。

和一般茶饮料不同的是,大红袍罐装茶水是不添加任何辅料的纯茶饮料。武夷山友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善明告诉记者,“这个产品成功解决了罐装茶水保质期短的技术难题,计划投入1.5亿元建厂生产,初期规模预计年产4000万瓶。”

如今,武夷山的茶产业链条已经延伸至茶饮料、茶食品、茶枕等保健用品、茶味牙膏、茶工艺品、茶酒、醒酒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在仙店工业园区内,形成了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茶产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茶叶深加工企业对周边县市的茶叶企业发挥吸纳作用,将这里打造成为高附加值茶的洼地,并进一步带动茶机械、包装等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林明生说。

岩茶村里话“斗茶”

武夷山大红袍如雷贯耳,但是知道武夷山岩茶的人却不多。走进种植正宗岩茶的岩茶村,处处飘荡着浓浓的茶韵。

一进余盛良的家,偌大客厅里只见一张巨大的根雕茶案,案上茶壶、茶杯、茶勺、各色茶叶和茶食等一应俱全。“我给你们泡点陈年的岩茶尝一尝。岩茶越陈越好,去掉茶叶的火气,更润泽。”余盛良边说边煮上了水。落地玻璃窗外,一侧是竿竿翠竹,一侧是郁郁葱葱的茶山。

什么是岩茶?“因为武夷山的茶树是长在岩石上。”身为高级评茶师的余盛良说,“你看,那边茶树根部泥巴下面没多深就是岩石,是武夷山特有的丹霞地貌,石头经过漫长风化形成的土壤,它的PH值等特性和别处不一样。在这样土壤里的茶树是长不大的,茶叶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我们称之为‘岩韵’,也就是‘岩骨花香’!”

余盛良家做茶的历史相当悠久,“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岩茶村做茶历史更长,有800多年。宋代范仲淹写过一首斗茶的诗,说的就是这里斗茶的故事。”

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武夷山岩茶的品质赞誉颇高,“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近几年,这一民间斗茶的习俗搞得更热闹了,已经成了标准化的赛事、技术交流的平台和品牌推广的渠道。

今年8月18日至22日,150多户岩茶村的茶农带着327个优质岩茶茶样参赛,比去年增加了近65%。岩茶村里,树荫下,数十张长条木桌摆放起来,品茶杯一字排开,分为大红袍、肉桂、水仙和品种4个系列,评委由特邀茶叶专家评审和送样者、市外茶商等组成。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茶商纷纷慕名而来。

连续举办5届的斗茶赛“斗”出了经济效益,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岩茶不仅打开了销路,价格更是一路走高。以前茶叶积压卖不出去的大有人在,现在是供不应求,8月份今年的茶叶已经基本售完。现在岩茶村有一半以上茶农办起自己的茶厂,年收入最多的茶农达到几百万元。今年4个系列的斗茶状元被福州君越茶叶有限公司以72万元的高价收购。

多次获奖的余盛良办起了擎天岩茶厂,也从简单的人力劳作升级到机械化制作,现在有综合摇青机6台、大型烘干机1台、小型烘干机1台、提香机2台,每年采茶季节还要聘请40多名工人。

“我觉得斗茶赛最重要的效益体现在生态上。”余盛良说,“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非常大。通过麻雀、茶毛虫等生物链治虫,茶叶就能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山上植被增加了,过强的日照就可以被树木遮挡,保证茶树生长的潮湿度,负氧离子含量也高了。”

“为了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少了,自觉施用有机肥,采取人工除草和生物杀虫。武夷山的山更绿、水更清、动植物更多了。”余盛良望着“种”在屋里、三棵碗口粗的竹子笑着说,“我盖房子时,特意把这几棵竹子包了进来,舍不得砍掉它们嘛。”

培育创意产业

灵感在山水间起舞

创意产业是武夷山积极拓展山地经济的一个新的着力点。不仅要培育动漫等新兴产业,更要借创意而有力提升旅游业、茶产业等传统产业

武夷山茶博园是一座以茶为主题的公园,漫步于此,随处可见武夷山千年的制茶历史被融入一座座雕像中,用无声的语言做着最生动的讲述。特别有趣的是一组形态各异的青铜群像,或捧着簸箕,或守着火炉,或用手揉搓……形象地展示了武夷岩茶复杂的制茶工艺。

站在茶博园广阔的露台上,环顾四周,高低错落的山峦是如此安静,仿佛在静静等待《印象·大红袍》在此奏响的第一声震撼。“如果顺利的话,由张艺谋创意的这个山水实景演出,明年初就能与观众见面。”林明生告诉记者。

2008年11月,张艺谋到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印象·大红袍》正式启动。《印象·大红袍》以茶为主线,是融武夷山特质的历史、民俗、山水、茶文化于一体的实景演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创意完善、项目设计、具体创作阶段,并将在本地招募400多名演员,建造可容纳2000多名观众的360度旋转看台。

“武夷山发展创意产业,一方面要培育动漫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创意提升。”林明生说。

培育创意产业,武夷山先把基础打牢,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园区、一个学院、一个中心”的发展格局。“一个园区”即“武夷山创意动漫产业园区”,将形成动漫作品开发、影视创作、广告等综合配套产业群;“一个学院”即武夷动漫学院,将成为软件和动漫人才的培养基地、软件及动漫产品的研发基地;“一个中心”就是“大红袍发展中心”,旨在推进“大红袍”茶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开展茶叶高附加值深加工以及关联产业研究等。

“茶产业是传统产业,创意可以为它注入新的力量。”武夷山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邹全荣说,“泡茶给客人,除了展示茶艺,也要有创意茶席。我设计的一个方案曾获好评,几枝菊花,两把折扇,一柄紫砂壶,再加上江南的蓝花布,这些元素巧妙地摆放在一起,就有了一种素雅宁静的氛围,显得很别致。”

“武夷山的旅游产业要用创意去提升!”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季和宾总在琢磨着怎么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设计出更多新的旅游主题。

虽然创意产业在武夷山还是刚刚起步,但是人们对这一新兴产业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山地名片

武夷山

武夷山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中国十大名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品牌于一身,同时拥有国家一类航空口岸、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保护区内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主景区占地面积79平方公里,拥有典型的碧水丹山奇观,形成秀水、奇峰、幽谷、险壑、云海、日出交相辉映的诸多美景。

采访札记

创意的关键是什么

夕阳,为下梅村邹氏家祠的大门涂上了一抹金色的余晖,门墙上的砖雕虽有些斑驳,仍异常精美。坐在这间老屋里,邹全荣聊起创意产业,颇有些激动,眼睛中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17世纪,武夷茶远销俄罗斯和西欧,武夷山下梅村作为万里茶路的起点而名扬中外,在我国茶叶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梅村还是全国70多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要挖掘文化底蕴,首先就要重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它,其次才是在这个基础上融入创意的元素。”邹全荣说。

真正有厚度、有感染力的创意,必须要真正读懂原有的文化底蕴,真正了解它的精髓,真正找到恰当的表述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风、矫揉造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八个字是准则。

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很火,效益十分诱人,但是这个创意产品不应成为一个“克隆的视觉盛宴”,只是将各地的山水、历史掌故和民俗风情等进行高度商业化地简单复制。

记得两年前,在贵州荔波县看过一场山水实景演出,也许它的声光电等现代化舞台表现手段不够完善,但是一曲曲未加雕琢的侗族大歌,保存了纯朴苍劲的原生态歌声,犹如天籁之音,有着穿透心灵的力量。

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创意产品,需要推动者,特别是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者、投资人和旅游企业等的多方合作。邹全荣作为责任心强烈的挖掘者,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地做了大量历史文化的整理搜集工作。“武夷山现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包括节日民俗、手工、山歌、服饰、饮食等。这对于保护了解当地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邹全荣说。

在祠堂内一扇古迹斑驳的木门上,贴着“全荣创意工作室”的LOGO。一页薄薄的纸见证着邹全荣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令人感动。

以上是 武夷山:碧水丹山 武夷茶香飘四海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36519.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