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泡法:图解潮州工夫茶21式

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亦称功夫茶" title="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饮茶习俗。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茶质、水、人、茶具,既—一讲求,苟烹制拙劣,亦何能语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洒之细,全由主人亲自主持,未敢轻易假人。一易生手,动见偾事。

  1、备器(备具添置器)

  茶杯呈“品”字摆放,依次摆好孟臣壶、泥炉等烹茶器具。泥炉起人,砂铫掏水。

  2、生火(榄炭烹清泉)

  泥炉生火,砂铫加水,添炭扇风。

  3、净手(茶师洁玉指)

  茶师净手。

  4、候火(扇风催炭白)

  炭火烧至表面呈现灰白,即表示炭火已燃烧充分,没有杂味,可供炙茶。

  5、倾茶(佳茗倾素纸)

  倒茶叶于素纸上。

  6、炙茶(凤凰重修炼)

  炙茶,提香净味。

  7、温壶(孟臣淋身暖)

  注水入壶,淋盖温壶。

  8、洗杯(热盏巧滚杯)

  热盏滚杯,并将杯中余水点尽。

  9、纳茶(朱壶纳乌龙)

  纳茶需适量,用茶量以茶壶大小为准,约占茶壶七八成左右。

  “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飓戏声,泥炉初沸,哭起鱼眼时(以意度之,不可撤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挑置炉上。俟其人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满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谓之纳茶。纳不可太饱满,缘贵重茶叶,嫩芽紧卷,舒展力强,苟纳过量,难容汤水,且液汁浓厚,味带苦涩;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10、高注(提铫速高注)

  提拉砂铫,快速往壶口冲入沸水。

  11、润茶(甘泉润茶至)

  高注沸水入壶,使水满溢出。

  12、刮沫(移盖拂面沫)

  壶盖刮沫、淋盖去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然后,快速倾出倒掉不饮,此为“温润泡”。

  13、冲注(高位注龙泉)

  将沸水沿壶口内缘定位高冲,注入沸水,切忌“冲破茶胆”。“取滚汤,揭罐盖,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始无涩滞之病。”

  淋罐:壶盖盖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味盈溢于壶中。

  14、滚杯(烫盏杯轮转)

  用沸水烫洗茶杯。“淋罐已毕,何必淋杯。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若误触边缘,恐有破裂。俗谓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15、洒茶(关公巡城池)

  依次循回往各杯低斟茶汤。洒茶宜“低、快、匀、尽”。

  “低”就是“高冲低洒”的“低”。洒茶与冲水相反,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客人。

  “快”就是动作要快,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洒茶时必须轮流、均匀洒到各个茶杯中去,不可以洒满了一杯再洒另一怀,因为茶初出淡,后出浓。洒好的茶一定要色味均匀,这一点很重要。

  “尽”就是不要让茶水留在壶中。洒完以后,要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茶垫上,使壶里水份完全滴出,不让茶叶中的单宁酸溶解出来,茶就不会苦涩。

  "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缘洒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色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味苦涩,全功尽废。"

  16、点茶(韩信点兵准)

  壶中茶水少许时,则往各杯点尽茶汤。"洒必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巡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

  17、请茶(恭敬请香茗)

  恭敬地请嘉宾品茶。

  18、闻香(先闻寻其香)

  未饮前,先闻茶汤的香气。

  19、啜味(再啜觅其味)

  分三口啜饮,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为品。

  20、审韵(三嗅审其韵)

  啜完三口后,再把茶杯余下的少许茶汤倒入茶盘,冷闻杯底,赏杯中韵香。

  “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弛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21、谢宾(复恭谢嘉宾)

  微笑向嘉宾鞠躬以表谢意。

  现在,你会泡工夫茶了吗?原来泡潮州工夫茶的工序如此讲究。之所以能成为潮汕地区乃至中华茶文化中的独特景致,其中的工序一定存在着很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在一泡工夫茶中,慢慢寻味。

以上是 工夫茶泡法:图解潮州工夫茶21式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69887.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