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属于哪个市的(安阳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安阳县,隶属河南省安阳市。河南省财政直管县,地处豫北,环绕安阳市区。南与汤阴县、鹤壁市毗邻,北与河北省磁县、临漳县、涉县隔河相望,西与林州市接壤,东与内黄县相连,

【面积】 7413平方公里

  【人口】 547.76万

  【邮编】 455000

  【区号】 0372

  【区划】辖林州市、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西临长治,东接濮阳,北临邯郸,南接鹤壁、新乡,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2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15平方公里,下辖1个县级市(林州市)、4个县(安阳县、滑县、内黄县、汤阴县)、4个市辖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共有23个乡、66个镇,46个街道,302个社区居委会,2979个行政村。

  自然地理

  安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系太行山东麓,东部属黄淮海平原。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3.8%、29.7%、10.8%、5.7%。地处半湿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1981年以来,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556.4mm,年平均本站气压1005.9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无霜期216天。

  

生态建设

  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5%,森林蓄积量760万立方米。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5处,规划面积93.4万亩,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3万亩;国家湿地公园3处,规划面积3.69万亩;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面积19.95万亩;国家地质公园1处,面积29万亩;省级地质公园1处,面积3.78万亩;森林公园11处,规划面积25.78万亩。重点推进“两纵一横”等20条重点廊道绿化、19处森林片区绿化和森林乡村建设,完成造林9.85万亩,成功创建3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21个省级森林乡村;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年参加义务植树271.56万人次,植树1058万株;新增滑县西湖、内黄硝河2处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节能减排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全市淘汰4.3米焦炉16座,建成区内162家污染企业搬迁关停、退城进园。累计完成“电代煤、气代煤”95.8万户,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加快“公转铁”工程建设,建成铁路专用线6条,在建9条。精准管控柴油重卡,机动车注销登记9045辆。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加强工业提标治理。全市3940家涉气企业完成各类治理项目8800多个,647家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强力实施“C升B”“B升A”行动,全市14家企业被生态环境部评为A级企业,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工业污染减排53.4%。全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49.5 %,PM10为104μg/m3,同比下降9.6%;PM2.5为62μg/m3,同比下降12.7%;优良天数181天,同比增加31天。2020年5月份以来,PM2.5浓度首次连续5个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秋冬季以来,PM2.5改善率居“2+26”城市第8 位,居省内通道城市第1 位。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国、省考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比例87.5%,劣V类 的比例为0。4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水质保持Ⅱ类。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率在全国337个地市中排第23名,连续两年在全国排名前列、在全省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荣获省政府水污染防治攻坚优秀等次。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土壤攻坚目标任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十三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率106%,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村庄全覆盖。

  

强化创新驱动

  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精品钢及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林州市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产业;安阳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滑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效农业;内黄县重点发展陶瓷、中医康复设备、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农业;汤阴县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现代物流和特色农业;文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研发、孵化、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基地;北关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无人机、商贸物流产业,打造纺织服装集群和国内知名的无人机产业基地;殷都区重点发展钢铁精深加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等)、精细化工、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精品钢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龙安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光电新材料和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养老功能区。

  聚焦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2020年,全市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6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安阳县地处豫北,南与汤阴毗邻,北与河北临漳隔河相望,西与市区接壤,东与内黄相连。境内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省道219纵贯南北,南林高速、国道341、省道502横穿东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河南省安阳县属于哪个市的(安阳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史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即此。旧说将19年之后的“宁新中更名安阳”作为安阳得名之始,无误。安阳名称含意亦与山水无关,而是具有安定、兴旺之意。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治安阳城,属邯郸郡。故城在今安阳老城“东南四十三里”,一说在安阳老城处。

西汉废安阳县,其地分别属河内郡荡阴县、魏郡内黄县和邺县。东汉末,曹操为魏公、魏王居邺,安阳县为邺都之地。

西晋复置安阳县,又于今县东20公里永和置长乐县,均属司州魏郡。十六国时仍为安阳县和长乐县。前赵属冀州魏郡;后赵迁都于邺,2县属司州魏郡;前燕迁都于邺,改司州为中州,2县属中州魏郡;前秦、后燕2县均属冀州魏郡。

北魏中期废安阳县入荡阴。韩陵之战后,魏分东西。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迁都于邺,并荡阴入邺县,长乐入临漳县。邺为都城时,今安阳县境为国都近畿。北周灭北齐,邺城毁废。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政区机构,自邺城南移40里于安阳城,安阳又称邺,为州、郡治所。北周又于今安阳西南龙泉分置零泉县,属林虑郡。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于长乐故城重置长乐县。十年,邺县迁回故邺都大慈寺,于安阳城复置安阳县,又于安阳西北部析置相县。十八年,改长乐为尧城。炀帝大业三年(607),相县废入安阳。

唐初,仍为安阳、尧城、临泉3县,又于安阳城西十五里重置相县。武德四年(621)省零泉入安阳,五年省相县入安阳。又于安阳城置相州总管府。玄宗天宝元年(742),相州改称邺郡。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据此,改邺郡为安成府;乾元元年(758),复名相州。唐末改尧城为永定。

五代,仍为安阳县和永定县。后梁开平中改永定为长平,末帝贞明元年(915)于安阳城置昭德军,寻废;后唐复改长平为永定;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又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后汉、后周并同。

北宋,仍为安阳、永定2县,仍于安阳城置彰德军和相州,相州也称邺郡。仁宗天圣七年(1029),改永定为永和,神宗熙宁五年(1072)省永和入安阳和临漳。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升相州为彰德府。宣宗兴定三年(1219)又于安阳西水冶东北分置辅岩县,隶林州岩军。元仍为安阳县和辅岩县,又于安阳城置录事司,并置彰德路总管府。世祖至元六年(1269)省辅岩县入安阳。划临漳县南部故永和县地归安阳县。至此,安阳县境域基本固定。

明,废录事司,仍归安阳县,并置彰德府。成祖永乐四年(1406)封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开府于安阳,历10王,至明末。

清,安阳县隶属河南省彰德府。

河南省安阳县属于哪个市的(安阳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县废,为彰德府直辖地。2年废府,以直辖地复置安阳县,属河南彰卫怀道。13年道废,直属河南省。21年在安阳县城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6年(1937)11月5日,安阳被日军侵占,日伪于安阳城置伪彰德县治及伪河南省治。国民党将安阳县政府迁往西南山区岭头等地。27年9月漳南战役后,中国共产党在安阳东部、临漳东南部置安阳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回隆西南街,辖原安阳县的吕村、瓦店、崔家桥3个区,28年2月撤销。29年夏,中国共产党又在西北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8月,建立安阳县,属太行区漳北办事处,30年7月改属晋冀鲁豫五专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泉门、目明、鹿山等村。32年5月,国民党县政府垮台。33年12月至34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安阳县西南部和汤阴县西北部(今属鹤壁市)成立安汤县,划安阳县的五、七两个区属之。34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于安阳东部和内黄县西部成立安阳县,县政府驻内黄县史村,属冀鲁豫八专区。

日本侵略军投降后,9月间,国民党在安阳城恢复安阳县和第三专署;共产党东部安阳县政府合并于内黄县政府。民国36年(1947)4月下旬,西部安阳县政府迁驻水冶。中国共产党在平汉铁路以东、冯宿桥以西及原临漳县漳河以南地区设置安东县,5月初改称邺县,县政府驻辛店集,后迁孙陶、隆化、申村等村,属太行五专区。同时置漳南县,今安阳县的北郭、吕村、辛村3乡属之。

民国38年(1949)5月6日安阳县全境解放,划安阳城及四关置安阳市。邺县、安阳县及安阳市并属太行五专区。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1949年10月20日撤销漳南县,吕村、辛村两区划归邺县,邺县政府迁至崇义,1953年又迁驻白璧集。1954年9月,安阳、邺县重新合并为安阳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县政府迁驻安阳城二道街,后移解放路今址。

1959年12月,安阳县划归安阳市辖。1960年8月撤销安阳县,并入安阳市。1961年10月恢复安阳县建制,属新乡专区。同年12月恢复安阳专区,安阳县隶之。

1983年10月,安阳行署撤销,安阳县划归安阳市。

行政区划

县以下为区,1952年9月区下开始设乡。

1957年至1958年撤销区,小乡并为大乡,又改称为人民公社。

(一)安阳县(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改为10个区1个镇:一区(小寨)、二区(西积善)、三区(伦掌)、四区(洪河屯)、五区(曲沟)、六区(蒋村,1950年与水冶合并仍为大区,1951年12月又分出)、七区(善应)、八区(戚家庄)、九区(马投涧)、十区(水冶,1950年与六区合并,1951年12月分开称镇,1952年11月改称区,1954年5月改为第十区)。观台镇(1953年1月12日划归峰峰矿区)。

(二)邺县(1949年10月-1954年9月)

1949年10月,漳南县撤销,吕村、辛村两个区划归邺县,邺县第三区划归临漳,全县暂为:一区(六寺)、二区(辛店)、四区(崔家桥)、五区(瓦店)、六区(郭村)、七区(白璧)、八区(大王村)、吕村区(吕村)、辛村区(辛村)。1949年12月重新调整为:一区(杏花村)、二区(辛店)、三区(崔家桥)、四区(吕村)、五区辛村)、六区(瓦店)、七区(白璧)、八区(郭村)。1951年增设第九区,驻永和。同年10月,一区改驻崇义。即:一区(崇义)、二区(辛店)、三区(崔家桥)、四区(吕村)、五区(辛村)、六区(瓦店)、七区(白璧)、八区(郭村)、九区(永和)。

(三)安阳、邺县合并(1954年9月至今)

1954年9月25日,安阳县、邺县合并,仍名安阳县,全县为18个区1个镇:一区(小寨)、二区(积善)、三区(伦掌)、四区(洪河屯)、五区(曲沟)、六区(蒋村)、七区(善应)、八区(戚家庄)、九区(马投涧)、十区(辛店)、十一区(崇义)、十二区(永和)、十三区(崔家桥)、十四区(吕村)、十五区(辛村)、十六区(瓦店)、十七区(白璧)、十八区(郭村)、水冶镇。1954年9月开始设乡,其原则为:平原地区400-600户、1800-2800人,距离5市里左右为一乡;山区300-500户,1400-2300人,距离7市里左右为一乡。人口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可多于或少于这个标准。当时共设195个乡,1954年3月合并为109个乡。

1955年8月撤销积善、小寒、戚家庄、马投涧、崇义、辛店、永和、辛村8个区,分别划归、合并为水冶、伦掌、善应、曲沟、洪河屯、崔家桥、郭村、白璧、瓦店、吕村10个区及水冶镇。乡制不变。这样,全县共有10个区,1个镇,109个乡(其中有31个中心乡)。

1957年9月24日,实行撤区并乡,除伦掌、善应、瓦店3个区外,其他均为大乡:伦掌区:辖伦掌、都里、东傍佐、磊口4乡。善应区:辖北善应、交口、龙山、阊寨4乡。阊寨乡于1958年1月24日划归鹤壁市。

1958年7月,又合并为22个大乡、1个镇。同年,全县人民公社化,各乡改为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再分生产队。

1959年2月,交口公社改为马家公社;5月23日,孟家庄公社改为龙泉公社。

1961年9月,龙泉公社划归安阳市辖。

1959年10月改水冶镇为水冶公社,1975年3月11日又改为水冶镇。

1966年改邵家屯公社为安丰公社。1977年3月分吕村公社东部另置北郭公社;许家沟公社北部另置磊口公社。

1982年10月,改王宁公社为韩陵公社;改天喜镇公社为善应公社。全县共23个公社1个镇。

1983年,全县共23个公社、1个镇,下辖731个生产大队,4800个生产队。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虽是生产性组织,却也起着一定的行政作用。

1983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有些行政村又有分设,村民小组也有变化。这样,全县共计23个乡、1个镇,下辖740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2003年2月对安阳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安阳县马投涧乡、宝莲寺镇、高庄乡3个整建制乡镇的106个行政村和善应镇、曲沟镇、水冶镇、柏庄镇、韩陵乡、白璧镇6个乡镇的24个行政村,分别划给龙安区、北关区和文峰区。共从安阳县划出130个行政村,182个自然村。

划给龙安区的有马投涧乡全部43个行政村,善应镇的中龙山、张家庄2个行政村,曲沟镇的西高平村,水冶镇的北彰武村,宝莲寺镇的丁家庄、郜家庄、杨家庄、北田村、南田村5个行政村。

划给北关区的有柏庄镇的东石桃村、西石桃村、桃村口、田桃村、李桃村5个行政村,韩陵乡的西良贡、养鱼屯、六寺、唐庄、羊毛屯、黄家营、西见山、西于曹8个行政村,白璧镇的前崇义、中崇义、后崇义、西六村4个行政村。

划给文峰区的有高庄乡全部33个行政村,宝莲寺镇的郭村集、西郭村、杨家井、马束庄、皇甫庄、南三十里铺、黎园、梁家庄、崇召、何家屯、任庄、南马庄、袁薛庄、孙薛庄、张薛庄、刘薛庄、张村、黎官屯、赵官屯、东风、刘王坡、马官屯、南二十里铺、小营、魏家营25个行政村,白璧镇的郑家村、晁家村、盖津店、三府村、任家庄、西瓦亭、东瓦亭7个行政村。

这次调整后至2011年10月底,安阳县辖12个镇、9个乡,608个行政村,18个居民委员会,711个自然村。2011年11月,白璧镇划归安阳新区管辖,暂由安阳县代管,2012年8月18日至20日,根据《安阳新区区划调整组织人事移交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安阳县完成向安阳新区移交白璧镇机构编制工作任务,21日,在安阳市党政综合楼举行了安阳新区区划调整组织人事机构编制交接仪式。

2011年9月27日,安阳县召开水冶镇改革试点区划调整移交工作会议,会议宣读了《安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曲沟镇南固现村、蒋村镇下河村等十个村委托水冶镇管理的通知》和《关于水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划调整移交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水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划调整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2014年8月4日,根据河南省民政厅豫民行批〔2014〕35号文、安阳市人民政府安政文〔2014〕112号文,撤销安阳县水冶镇和蒋村镇,设立新的水冶镇,以原水冶镇和蒋村镇行政区域为新设水冶镇行政区域。新设水冶镇人民政府驻水冶镇铺岩路102号。

  2015年年底,安阳县辖12个镇(水冶镇、蒋村镇合并为水冶镇)、7个乡,571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其中,18个居民委员会,654个自然村。

2016年11月12日,中共安阳市委第五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对安阳市部分区域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按照区划调整要求,安阳县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套合,管理安阳县东部崔家桥镇、韩陵镇、瓦店乡、永和镇、吕村镇、北郭乡、辛村镇、白璧镇,代管高庄镇,殷都区代管安阳县水冶镇(含蒋村镇)、铜冶镇、曲沟镇、洪河屯乡、伦掌镇、都里镇、磊口乡、许家沟乡、安丰乡9个乡镇,龙安区代管安阳县善应镇、马家乡,北关区代管安阳县柏庄镇。调整后,安阳县辖9个乡镇(含白璧镇、高庄镇),305个行政村,总面积509.2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

至2020年底,安阳县(示范区)辖崔家桥、韩陵、永和、吕村、辛村、白璧、高庄7个镇和瓦店、北郭2个乡。总面积509.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79万亩,辖行政村305个,总人口53万人。

以上是 河南省安阳县属于哪个市的(安阳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76.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