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属于江苏哪个市的(丹阳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丹阳市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镇江市管理。丹阳历史悠久,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是齐梁故里。丹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西部。著名景点有南朝陵墓石刻、箕子庙、天地石刻园等。

1.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与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四省接壤。

江苏省辖13个区、95个县(市、区),其中19个县、21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743个乡(含31个乡、712个镇)、503个街道。丹阳市是江苏省镇江市管理的县级市。

2.镇江(原名京口、润州)是江苏省地级市,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镇江辖京口、润州、丹徒,辖句容、丹阳、扬中。此外,镇江高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3.丹阳市是江苏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镇江市管理。它位于江苏省南部,被誉为“中国眼镜之乡”。

丹阳东邻武进市,南接金坛市,西北与丹徒区、东北与扬中市隔江相望。总面积1047.31平方公里。丹阳下辖10个镇、1个街道、1个开发区和莲湖旅游度假区。丹阳市政府驻地在开发区兰陵路8号。

丹阳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气候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4.丹阳市自然资源

丹阳有96条河流,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方铅矿、应时、粘土、泥炭、煤、砾石、碎石、怪石、白云质石灰岩和石灰岩等。

5.丹阳市旅游资源

丹阳著名景点有:丹阳市九里景区、天地石刻园、南朝陵墓石刻、箕子庙、龙庆寺等。

6.摘要

丹阳市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镇江市管理。丹阳历史悠久,气候适宜,旅游资源丰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丹阳交通发达,便捷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构筑起丹阳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铁路】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公路】过境主要有沪蓉高速公路,江宜高速公路,312国道,241、122、338、340省道线及丹阳市的市镇公路、镇村公路。市区设有汽车东站、客运中心两个等级客运站。

【水路、航空】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九曲河及部分支线航道, 构成丹阳的水运网络。苏南运河丹阳段29.33公里,达国家三级航道标准,能常年通过1000 吨级船队。丹阳市区至外贸港——大港30公里,距坐落在该市境内的常州机场3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100公里。

丹阳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南部, 北纬31°44′~32°09′,东经119°24′~119°54′,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2.5公里。东邻常州武进区,南与常州金坛区接壤,西北与镇江丹徒区交界,东北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5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2%;水域面积196.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8%。

丹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低山丘陵和平原,以平原为主。西部和北部是宁镇丘陵余脉的低山丘陵岗地,其地形较为复杂,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和洼地交替分布。低山群中最高峰为水晶山,主峰海拔166米。东部和南部属太湖平原湖西部,地形低平,一般在海拔7米左右。

【土地资源】在全市陆地面积中,平原612平方公里,占陆地的72%;低山丘陵岗地238平方公里,占28%。全市耕地面积5.13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4.25万公顷。

【水资源】(1)地表水。全市有河道116条,长610公里, 其中以京杭运河、九曲河、丹金溧漕河为主脉,沟通全市水系,形成全市水系网络,为水资源的蓄、引、提、调、排发挥巨大作用。另有在册小水库8座,大小塘、泊1万余个。(2)过境水。水资源丰富,北可引长江水,西和西南有句容、丹徒的客水。可利用过境水主要是长江水,沿江有主要引排涵闸5座,引排流量482立方米/秒,每年可引水5亿~7亿立方米左右。(3)地下水。根据《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 丹阳市地下水多为岩溶水,可开采量为624万立方米/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一般为0.5~1.0g/L,出水温度45℃~48℃,pH值7.2左右, 为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的温泉水。

【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低山丘陵区。金属矿种主要有铁、锰、方铅,但质低量少。非金属矿种主要有石英、陶土、泥炭、煤炭、砾石、斧劈石、奇石、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其中斧劈石和奇石质量优良,蕴藏量达亿万吨。

丹阳,古称曲阿,是沪宁线上新兴的中心节点城市。丹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穿城而过,沪蓉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城,常州机场坐落境内,镇江大港离市区仅18公里,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丹阳先后获得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县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和谐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丹阳市属于江苏哪个市的(丹阳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一、夏至三国建置

夏禹时,分天下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9州,时今丹阳地属扬州之域。

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因避王位,徙居江南,断发文身,聚族而居,在今无锡梅里筑城,称为吴国,时今之丹徒、丹阳、江宁一带称朱方,其治所设于丹徒,今丹阳地属吴国。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周简王元年(前585年),吴王寿梦即位,国势渐强,争霸中原,欲传位于季子,季子避居延陵(今常州、武进),时丹阳地属延陵之域。楚灵王时(前540~前529年),越是楚属国,楚灵王助越伐吴,占朱方,今丹阳地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前334年),楚灭越,杀王无疆,占江南地,今丹阳属于楚国,并被命名为云阳,在此设云阳驿,继而置云阳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改云阳邑为云阳县。时会稽郡统26县,云阳县在其内。不久,秦史官占东南有“王气”,始皇发赭徒3000,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之阿曲,遂改云阳县为曲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天下初定,“欲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分楚王信地为二国,以淮东五十三县立从兄将军贾为荆王,以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文信君交为楚王”。自此,荆王刘贾据江南地,曲阿县属荆国。

汉高帝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荆王贾走死富陵。十二年,改荆国为吴国,封刘濞为吴王,曲阿属吴国。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而发动7国之乱,兵败,“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吴国号除,曲阿改属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废江都国,曲阿属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去汉号,改国号为新。并改曲阿为风美县,时会稽郡统县26个,风美县在其内。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复曲阿县名,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为二,东为会稽郡,西为吴郡。吴郡治所在今苏州,会稽郡治所在今绍兴。吴郡统县13个,曲阿县在其内。

汉中平五年(188年),置州辖郡、郡辖县,曲阿县属扬州吴郡。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大帝孙权复其旧名,改曲阿为云阳县,属吴国。是年,吴将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云阳县属毗陵典农校尉。

二、晋至宋代建置

晋太康二年(281年),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复将云阳改为曲阿县;分吴郡西部置毗陵郡,治所设于今常州;分曲阿县西南延陵乡置延陵县,又分曲阿县东北地并丹徒县东北地置武进县。此时,曲阿、延陵两县均在今丹阳境内,延陵县还包括今金坛市大部和丹徒县、句容市一部。曲阿、延陵两县均属扬州毗陵郡。

晋永嘉五年(311年),为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所由今常州移至丹徒。晋义熙九年(413年)又复移旧地,延陵、曲阿县属之。

晋建武元年(317年)前后,因战乱大批北方侨民迁徙江南。在晋陵侨置南东海郡,在曲阿寄治祝其、襄贲2县,时曲阿、延陵仍属晋陵郡。

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年),以淮南地置南徐州,治所设于京口(今镇江);元嘉八年(431年),分江北置南兖州、江南置南徐州,曲阿、延陵县改属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齐代,南徐州晋陵郡属县为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隶属关系仍为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改从曲阿与丹徒县分出地域所置的武进县为兰陵县,属兰陵郡。曲阿与延陵县仍属南徐州晋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废南徐州,改晋陵郡为常州,曲阿县属常州;丹徒县并入延陵县,治所移至丹徒(京口),属蒋州;兰陵县并入曲阿县。开皇十五年,置润州,治所设于延陵县,曲阿、延陵县改属润州。同年,分曲阿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改名金山县(即今金坛市)。大业三年(607年),废润州,以县属江都郡,该郡辖县为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等。

唐武德二年(619年),沈法兴窃据江南,称梁王,年号延康,“以曲阿县置云州”;原兰陵地分出复置武进县。武德三年,将延陵县原丹徒地分出复置丹徒县,延陵县治回归故地;并于丹徒县再置润州。时农民起义领袖李子通置茅州于句容,延陵为其属县。武德五年,改云州为简州,以城南简渎河而命名。武德七年,废茅州,延陵县改属润州。武德八年,唐王朝统一全国,金山县并入延陵县;废简州,曲阿县属润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曲阿、延陵两县属江南道润州。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改原金山县为金坛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其中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润州为江南东道会府。曲阿、延陵2县又属江南东道润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杨(阳)郡,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丹阳、延陵2县属江南东道丹杨郡。乾元元年(758年),改天下郡为州,再改丹杨郡为润州,丹杨、延陵2县复属江南东道润州。建中二年(781年),合浙江东、西2道置镇海军,丹杨、延陵2县属镇海军润州。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丹杨、延陵2县属浙江西道润州。

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杨渥建吴国,据淮南、江南地,丹杨、延陵2县属润州吴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李昇建南唐,据吴地,丹杨、延陵2县属南唐。

宋王朝建立后,改道为路,分天下为15路,改原浙江道为浙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将其所属5乡分别划归丹阳、金坛、丹徒、句容4县。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丹阳属浙西路镇江府。

三、元至清代建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镇江府为镇江府路。二十年,改镇江府为镇江路。至元二十二年,丹阳属浙西道镇江路。除丹阳为其属县外,还有丹徒、金坛2县。

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复改镇江路为镇江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都从南京迁址北京后,丹阳属南直隶镇江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南直隶置江南省(包括今安徽),治所设于江宁。顺治十八年,置江南右布政使司,丹阳属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镇江府。

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设为江苏、安徽两省,丹阳属江苏省镇江府。

咸丰三年(1853年),镇江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天国改镇江府为镇江郡。咸丰十年,太平军占领丹阳县境,时太平天国分大江南北为天京、天浦、苏福3省,丹阳属太平天国天京省镇江郡。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复清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丹阳太平洲地属太平厅(今扬中),凡原属丹阳之鸣凤洲、抵额里洲、抵额外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各地,悉数划归太平厅管辖。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

丹阳市属于江苏哪个市的(丹阳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光绪年间全图

四、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丹阳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6月,省下设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丹阳属江苏省金陵道。

民国22年,省下设13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江苏省溧阳行政督察区。次年,全省将13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县境,国民党政府在苏南设立江南行署,丹阳属之。民国30年,全省复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8年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建立丹南、镇丹金、丹阳、镇丹、茅东、金坛、镇句等县县委;在铁路以北地区先后建立丹阳、镇江、山南、山北等县县委。民国30年始在上述县委区域内,各县均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路南所设县属苏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路北所设县属苏南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复统治丹阳,将江苏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国共产党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设有茅东、金坛、镇句3县,在铁路以北地区设有丹阳、镇江2县,分属中共茅山工委、中共太滆工委、中共丹北中心县委等(无行政建置)。

1949年4月丹阳解放,10月新中国建立。丹阳初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镇江专区,1953年1月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1958年9月,改镇江专区为常州专区,丹阳改属常州专区;1959年9月,又复属镇江专区。1983年3月,实行以市管县,镇江专区撤销改设镇江市,丹阳属镇江市。

198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丹阳撤县设市,改为丹阳市。

行政区划

1982年丹阳面积1,041平方公里,人口75万余人,其中回族194人。县属城镇1个,场圃6个。辖28个公社,516个大队,6064个生产队,3,232个自然村。省属国营练湖农场1个。县人民政府驻丹阳县城。

1998年全市共有25个镇、4个乡、1个国营农场和1个开发区。辖521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

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27个镇、2个乡(2001年3月,因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9个乡镇调整为23个镇),1个国营农场和1个开发区。辖522个村民委员会、45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全市共有13个镇、1个国营农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辖225个村民委员会、64个居民委员会。

2010年全市共有14个镇(区)。共165个村民委员会、54个居民委员会。

截止2020年丹阳市辖10个镇、2个街道、145个村委会、77个社区居委会,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曲阿街道)、1个省级高新区(云阳街道)。

丹阳市属于江苏哪个市的(丹阳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丹阳市属于江苏哪个市的(丹阳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5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