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属于哪个省的(宿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高度71.2m,最低点海拔2.8m。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659万亩,总人口515万,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下辖三县二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共111个乡(镇)、4个街道,1418个行政村。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591.21万。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

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1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613.4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752.51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3.4:47.1。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2元,同比增长10.2%。

【位置面积】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 33°8′—34°25′、东经 117°56′19″—119°10′之 间,处于徐州、淮安、连云港的中心地带, 地处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交叉辐射区,西部与安徽省接壤。境内有两大著名的淡水湖——洪泽湖、骆马湖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 77.6%,耕地面积 4603 平方千米,水面面积 2198 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宿迁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为典型苏北水乡。整体地形西南、西北部为岗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40 米以下,最高海拔为71.2 米,最低海拔为 2.8 米。

【气候气象】 2021年总体气候特点雨多温高,气候年景较好。年平均气温偏高,总降水量偏多,总日照时数正常略少。年内寒潮、大风、雾、霾、强对流、暴雨、高温、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全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年降水量和日最大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秋冬季寒潮过程频繁。2021年年平均气温15.8~16.4℃,较常年偏高1.4~1.7℃,各地区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空间分布南高北低。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夏季气温较常年正常略高;春季和秋季气温较常年偏高或正常略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7.4℃,出现在6月7日市区 ;年极端最低气温-12.5℃,出现在1月7日沭阳。2021年年降水量1174.8~1710.8mm,市区、泗洪较常年偏多31%,沭阳较常年偏多59%,为有气象数据以来第二多,泗阳较常年偏多78%,突破历史极值,创历史之最,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冬季和春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或正常略少;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偏多。年最大日降水量322.3mm,出现在7月28日泗阳。2021年总日照时数1788.0~2036.7h,较常年偏少4%~16%,空间分布北多南少。冬季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略高;春季日照时数较常年正常略少或偏少;夏季全市偏少;秋季正常略少。

宿迁市属于哪个省的(宿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第一、先秦

据境内各地出土文物显示,今宿迁市境距今7000年前就已有人居住。周朝以前,境域归属难详, 只可判定为属于淮夷的活动地域。周初,今境域分属徐国、钟吾国。徐国又称徐夷、徐方,相传夏后 氏封伯翳后若木于徐。最迟在西周时期,徐国就建都于今泗洪县东部,其势力范围一度横跨今苏鲁 豫皖地区。钟吾国的国都在今新沂市境,辖地南部约达今宿迁市区北部与沭阳大部。

春秋晚期,吴国崛起后拓境至江北。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国攻伐徐国、钟吾国,旋即吞并 二国。今市境尽属吴国。

约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然而,越国未能对今市境实现有力控制,不久便弃置于楚、鲁二国。

周定王二十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楚国东侵,灭杞后,东拓领土至泗水之上,尽有江 淮以北之地,今市境全入楚。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宋国攻取楚国淮北地,今市境入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 楚卫等国联合灭宋,今市境归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楚国趁齐国之危,复夺取今市境。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王以淮北领土作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今市境属之。楚考烈王 十五年(前248年),黄歇移封江东,楚国于淮北置郡,郡名乏考。

第二、秦汉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国攻取楚国淮北地,今宿迁市境归秦。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 年),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于今市境置下相(治今宿迁市区义乌商贸城附近,市政府南3千米左 右)、厹犹(治今宿城区郑楼镇古城村)、徐(治今泗洪县半城镇)、凌(治今泗阳县众兴镇凌城村)四 县。其中,下相、公犹、徐属泗水郡(亦作泗川郡、四川郡,治沛县,今徐州沛县沛城,旋移治相县,今 安徽省境),凌县属东海郡(治鲁县,今山东省境)。约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分薛郡置东海郡 (亦作东晦郡,治郯县,今山东省境),凌县隶之。

楚霸王元年(前206年)二月,项羽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今市境诸县均归属其自领之楚国 (都彭城县,今徐州市区);同时,泗水郡改为彭城郡(治彭城县)。

楚霸王五年(亦称汉王五年,前202年),西楚亡。汉王刘邦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县(今睢宁 县古邳镇东),今市境属韩楚。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今市境入汉。汉高帝六年(前201 年),楚王韩信废为淮阴侯,原楚国分为荆、楚二国,封刘交为楚王,彭城、东海二郡属刘交之楚国(都 彭城县)。约同年,今市境增置曲阳(治今沭阳县汤涧乡南)、厚丘(治今沭阳县茆圩乡厚镇村)二县。 徐、厹犹、下相均属楚国彭城郡;凌、曲阳、厚丘县属楚国东海郡。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冷耳为 下相侯,下相侯国直属中央。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正月,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三月,乱平,楚国除;六月,分彭城郡南部 置沛郡(治相县,今安徽省境),与东海郡一并直属汉庭。同年,下相侯冷顺因附逆而被诛,侯国除为 县,属沛郡。下相、厹犹、徐县属沛郡。

前元六年(前151年),四月,今市境内增建平曲侯国(治今沭阳县东北),以封公孙浑邪。其时, 侯国皆改由所在郡国管辖,平曲侯国隶东海郡。中元四年(前146年),平曲侯公孙浑邪有罪免爵,侯 国除为县。平曲县仍属东海郡。后元元年(前143年),封周坚为平曲侯,平曲侯国隶东海郡。

约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今市境内增建睢陵侯国(都今泗洪县东南洪泽湖中),以封张广国, 上属沛郡。元狩六年(前117年)四月,分广陵郡、沛郡地置临淮郡,治徐县(今泗洪县半城镇)。徐、 下相、厹犹县及睢陵侯国隶临淮郡。 元鼎元年(前116年),析凌县东南境、泗水下游北侧地置泗阳县(治今泗阳县新袁镇东南),属东 海郡。元鼎四年(前113年),分东海郡置泗水国,封刘商为王,凌县属之并为国都。

元鼎五年,平曲 侯周建德有罪免爵,平曲侯国除为平曲县。约太初元年(前104年),睢陵侯张昌有罪,睢陵侯国除为 睢陵县。

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六月,今市境增建高平侯国(都今泗洪县陈圩乡西),以封魏相,上属临 淮郡。甘露元年(前53年),高平侯魏弘因罪削爵,高平侯国除为高平县。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 六月,封王逢时为高平侯,高平侯国隶临淮郡。平帝元始二年(2年),封周共为平曲侯,平曲侯国隶 东海郡。

西汉末年,泗水国、临淮郡、东海郡不再直隶汉庭,而俱改由徐州管辖。

汉孺子婴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以次年为新始建国元年。新莽始 建国元年(9年),泗水王国废为郡,平曲侯国除为县。约天凤元年(14年),临淮郡更名为淮平郡,东 海郡更名沂平郡,泗水郡更名水顺郡。徐县更名徐调县,下相县更名从德县,睢陵县更名睢陆县,高 平侯国更名成丘侯国,公犹县更名秉义县,曲阳县更名从阳县,厚丘县更名祝其亭县,平曲县更名平 端线,凌县更名生夌县。地皇四年(23年),十月,新莽灭亡,不久,郡、县名皆复旧名,成丘侯国则除 为高平县。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刘秀称帝,改元建武,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 (26年),五月,泗水郡建为国,封刘歙为王。

约建武六年(30年),高平县废。建武十年(34年),封刘凤为曲阳侯。建武十三年(37年),罢 泗水国,其地入广陵郡,凌县随之隶广陵郡。是年,泗阳并入凌县。建武十五年(39年),临淮郡与东 海郡一并建为公国,封皇子刘衡为临淮公、刘阳为东海公。建武十七年(41年),刘衡死,无子嗣,国 除为郡。建武十九年(43年),刘强为东海王,厚丘、平曲县及曲阳侯国隶东海王国。其后,平曲县 废。永平元年(58年),五月,东海王刘强死,遗书将东海奉还为郡;八月,广陵郡建为广陵国。永平 十年(67年),二月,广陵王刘荆因罪自杀,国除为郡。永平十五年(72年),四月,分东海郡地置下邳 国(都下邳县,今睢宁县古邳镇东),曲阳侯国属之。

章帝建初四年(79年),临淮郡废入下邳国。约同时,厹犹县被废。约献帝初平四年(193年), 睢陵县移出今市境。建安十一年(206年),下邳国除为郡。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东海郡建为 王国。厚丘县属东海王国。

两汉时期,临淮郡为境内首个统县政区。其后,境内统县政区还有临淮国、宿豫郡、泗州、下邳 郡等。

第三、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时代,今市境属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东海国废为郡,曲阳侯国除为县。 徐、下相、曲阳县属下邳郡;凌县属广陵郡;厚丘县属东海郡。黄初三年(222年),下邳郡建为王国, 以封曹宇。黄初五年(224年),曹宇改封为单父县王,下邳国除为郡。在此前后,凌县被废。

明帝太和六年(232年),东海郡建为国,封曹霖为东海王,厚丘县属之。曲阳县亦建为王国,封 曹茂为曲阳王。齐王正始五年(244年),曲阳王国复为县。

晋泰始元年(265年),下邳郡复建为国,封司马晃为王,东海王国除为郡。入晋后,曲阳县被废。 泰始九年(273年)三月,东海郡建为国,封司马祗为王;六月,司马祗死,国除为郡。太康元年(280 年),分下邳国南部立临淮郡(治盱眙县,今盱眙县官滩镇),徐、下相二县属之。厚丘县属东海郡。太 康二年(281年),复置凌县于旧所,隶下邳国。

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八月,封司马越为东海王,东海郡复建为国。

元康七年(297年),分临淮郡地置淮陵郡(治淮陵县,今安徽省境),下相县划属。永宁元年 (301年),淮陵郡建为王国,以封司马漼。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司马越死,东海国复为郡。明帝太 宁二年(324年)春,后赵攻占东海郡,厚丘县随之入赵。后二三年,徐、下相二县亦被后赵攻取。此 后,徐、凌、下相三县被废。约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东晋收复淮北失地。此后,晋廷在今市境侨 置上党郡与晋宁县。

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晋廷于今市境内设置宿预县(治今宿迁市宿城区郑楼镇),并即县置宿 预郡(此后,宿预又称宿豫)。义熙九年(413年),上党郡废为上党县,与晋宁县一并划入淮阳郡。刘 裕代晋建宋后,宿豫郡被废。宿豫县改属淮阳郡。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年),北魏攻入今市境, 旋废上党县,复置下相县于旧所,下相县与晋宁、宿豫县划属下邳郡(治下邳县,今睢宁县古邳镇东 1.5千米)。约同年,即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刘宋侨置僮县于今沭阳县沭城南1.5千米,县隶东海郡 (治襄贲县,今涟水县境)。孝文帝延兴元年(471年),魏人复置宿豫郡。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 年),魏废宿豫县为镇。入梁后,废厚丘县,置僮阳郡,僮县隶之。梁武帝天监八年(509年),南徐州 改名东徐州,治宿豫。同年,梁朝于今泗洪境内设置高平郡(治大徐城,今泗洪县半城镇)、高平县等 郡县。

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东魏攻取僮阳郡,更郡名为沭阳郡,又僮县名为下城县,同时于 今县境增置临渣、服武、怀文(治今沭城)三县,俱隶沭阳郡,上属海州。同年,于宿豫城复置宿豫 县及宿豫郡,隶东楚州(治宿豫)。次年,于今市区南部增置栅渊县,隶下邳郡。北齐天宝七年(556 年),下相、栅渊等县俱废。陈宣帝太建五年(575年),陈攻取东楚州,更名安州。同年攻取沭阳,旋 废下城、临渣、服武三县入怀文县,并改以怀文县为沭阳郡治所。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北周 从陈朝手中夺取淮北全部领土,复名东楚州,今市境入周。此后,怀文县更名沭阳县。静帝大象二年 (580年),东楚州更名泗州,仍治宿豫。

第四、隋唐五代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宿豫、沭阳、高平郡废,宿豫、高平二县直属泗州(治宿豫县),沭阳县 直属海州。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平县更名徐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泗州更名下邳郡(治宿豫 县,今宿城区郑楼镇),海州更名东海郡。

隋唐之际,下邳郡为王世充(619年称帝,国号郑)所据,东海郡为臧君相所据。大业十三年 (617年),臧君相即沭阳县置沭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臧君相降唐,唐复下邳郡为 泗州,废沭州,析沭阳县置厚丘县(治今沭阳县茆圩乡厚镇村),与沭阳一并属海州。武德八年(625 年),厚丘县入沭阳县。

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以为巡察区。淮北属河南道徐州都督府,后都督府废置,属 徐州。又省淮阳县入宿豫。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沭阳县由海州改属泗州。咸亨五年(674年),沭阳县复属海州。

长安四年(704年),分徐城县南界西乡于沙塾村置临淮县,隶泗州。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泗州从宿豫移治临淮县。开元二十五年,徐城县治移临淮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泗州为临淮郡,海州为东海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临淮郡复称泗州,东海郡复称海州。

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了避代宗李豫之讳,宿豫县更名宿迁县,改属徐州(治彭城县,今徐州 市区)。

五代(907—960年)时期,淮南淮北之地起初多属杨吴,继属南唐,再入后周。周显德五年 (958年),今宿迁市全境尽归后周。

第五、宋元明清

北宋初,宿迁县移治今宿城区,仍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七月,宿迁县由徐州改隶淮 阳军(治下邳县,今睢宁县古邳镇东1.5千米)。沭阳县隶海州。

宋建炎三年(1129年),宿迁县为金兵占领。入金初,宿迁县随淮阳军隶属山东西路。建炎四年 前后,沭阳县入金。宋绍兴十年(1140年),沭阳县复归宋。次年,宋割沭阳县与金。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沭阳县复入宋。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宋复割沭阳县与金。南宋时,沭阳隶海州。

金兴定二年(1218年)四月,析宿迁县之桃园镇置淮滨县(治今泗阳县城厢镇),隶泗州。金兴 定四年(1220年),沭阳县再度归宋。金元光二年(1223年),宿迁县、淮滨县废入邳州下邳县。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沭阳县为李全占据,依附蒙古。绍定四年(1231年),李全死,沭阳 县复归宋。

宋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蒙古联军灭金,宋复置宿迁县(仍治今宿城区),隶邳州。次年,宿 迁县为蒙古攻取,复废入邳州下邳县。宋景定三年(1262年),宋分海州为西海州与东海军,沭阳县 隶西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宋攻取故宿迁县地,复置宿迁县于旧地,隶淮安州(治淮安 县,今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同年,沭阳县随西海州入元,元废西海州,仍置海州,沭阳隶之。

至元十三年(1276年),宿迁县随淮安州入元,元析宿迁县地置桃园县(治今泗阳县城厢镇),隶 淮安州。至元十五年,宿迁县由淮安州改属邳州(治下邳县),邳州上属归德府(治睢阳县,今河南省 境)。同年,海州升为海州路,旋改为海宁府。至元二十年,淮安州升为淮安路(治山阳县,今淮安市 淮安区淮城镇),海宁府降为海宁州,隶之。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四月,朱元璋攻占淮安路, 改为淮安府(治山阳县)。旋取宿迁县及邳州。同时,王宣攻取海宁州。次年,朱元璋夺取沭阳及海 宁州,以其州隶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桃园县更名桃源县,海宁州更名海州,沭阳县改直属淮安府,邳州 划属归德府,旋改属开封府(治祥符县,今河南省境)。入明后,宿迁县始终属邳州。桃源县隶属淮 安府。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今市境入清,宿迁县仍隶淮安府邳州;沭阳县仍隶淮安府。清世宗 雍正二年(1724年),邳州升为直隶州,直属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司,宿迁县仍隶之;沭阳 县改属海州直隶州(治今连云港市区)。雍正十一年,邳州降为散州,宿迁县改属徐州府(治铜山县, 今徐州市区)。桃源县属淮安府。

第六、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废府、州。宿迁、沭阳、桃源三县直属江苏省(治吴县, 今苏州市区)。

民国2年(1913年)1月,北京政府开始于地方推行省、道、县三级制;7月,江苏设徐州道(治铜 山县),宿迁县隶之;8月,设淮扬道(治清河县,今淮安市区),沭阳县、桃源县隶之。

民国3年(1914年)1月,为避与湖南省桃源县同名,桃源县改称泗阳县。同年6月,江苏省分为 5道,泗阳县隶淮扬道(治淮阴县,今淮安市区),宿迁、沭阳二县隶徐海道。今泗洪县主要为泗县一 部分,隶属安徽省。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驻今市境,南京国民政府废除道制,诸县直属江苏省(治江 宁县,今南京市区)。

民国22年(1933年)3月,江苏省分设13个行政督察区,宿迁、泗阳二县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首县淮阴县,治今淮安市区),沭阳县属第十三行政督察区(首县东海县,治今连云港市区);12月, 督察区数量调整为9个,并改首县名为区名。次年2月,各区成立专员公署,宿迁、泗阳二县属淮阴 区,沭阳县属东海区。

民国25年(1936年)5月,各督察区又改以数字编号,淮阴区改为第七区,东海区改为第八区。 宿迁、泗阳二县属第七区,沭阳县属第八区。

民国26年(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境内各县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或流亡或解散,直至民 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方逐渐恢复。

民国28年(1939年)6月,于沭阳、灌云一带设立江苏 省政府徐海行署。次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江苏省第八区及宿迁、泗阳二县归徐海行署领 导。民国34年(1945年),宿迁县划属江苏省第九区。同年9月,徐海行署撤销。抗战胜利后,国民 政府实施“全面戡乱”,划建华中战场绥靖区,以各绥靖区司令官统一指挥该区党政军民,宿迁、泗阳 县属第七绥靖区,沭阳县属第九绥靖区。

民国27年(1938年)11月至民国28年(1939年),今市境诸县相继沦陷于日伪军。诸县伪政权 初隶伪江苏省公署徐州办事处管辖。

民国28年(1939年),伪徐州办事处改为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 (驻徐州市)。

民国31年(1942年)1月,伪苏北行政专员公署撤销,改立伪苏淮特别区行政公署(驻 徐州市)。民国33年(1944年)1月,伪苏淮特别区,改置伪淮海省(驻徐州市)。

民国29年(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泗县抗日民主政府于青阳镇(今泗洪县青阳镇) 成立,上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暂沿用国民党政权名称);8月, 增设淮宝泗抗日联防办事处(9月改称淮泗抗日联防办事处),上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而暂沿用国民党政权名称)。同年8月,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于秦马棚(今沭 阳县马厂镇东南)成立。9月18日,苏皖区党委在沭阳县钱集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旋在宿迁、沭阳、 东海三县边区建立宿沭海联防办事处。10月,撤销泗县,分别成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 5个办事处和半城直属区。至11月,淮海区辖宿迁、沭阳、泗阳等县级政权。

民国30年(1941年)5月,于临淮镇设立洪泽湖管理局,隶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 东灌沭、沭宿海等办事处。6月,泗南办事处改为泗南县(政府驻罗岗村,今双沟镇境),泗沭、泗北2个办事处合并成立泗宿县(政府驻臧桥,今泗洪县朱湖镇境),泗东办事处、半城直属区及原泗县第八 区合并建立泗东县(政府驻陈圩子,今泗洪陈圩)。8月,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淮北苏皖 边区行政公署,诸县、局随属。同月,淮泗办事处改为淮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南裴圩(今泗阳县裴 圩镇)一带,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9月,泗东县撤销,恢复半城直属区,原泗县第八区与原泗阳 县运河以南地区合并成立泗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驻龙集,今泗洪县龙集镇)。11月,沭阳县抗日民主 政府与淮海区专员公署合署办公;沭阳与泗阳二县部分地区合并,成立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松张 口,今泗阳县爱园镇境内)。

民国31年(1942年)3月,淮海区专员公署改称淮海区行政公署,宿迁县、泗沭县、沭宿海联防 办事处随属。4月,宿北办事处在筛子(今新沂市棋盘镇境内)成立,属淮海行署。是月,洪泽湖管理 局改建为洪泽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于塘沟耿桥恢复沭阳县政府独立建制,属淮海行署。8月,淮海 行署决定,将沭宿海联防办事处改为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设于阴平(今沭阳县潼阳镇)。9月, 运河特区办事处成立,隶淮北苏皖边区行署。

民国32年(1943年)5月,运河特区由淮北苏皖边区划入淮海行政区。9月,宿北办事处改宿北 县政府。

民国33年(1944年)7月,淮海行署决定撤销运河特区,将其辖境并入宿迁、泗阳、泗沭三县。8 月,淮海行署决定撤销潼阳县,将其辖区并入东海县。9月,睢宿联防办事处成立。12月,淮北苏皖边 区下设3个行政区,淮泗、泗阳、泗南、泗宿、洪泽县属第一行政区,半城直属区撤销;睢宿联防办事处 属第三行政区。

民国34年(1945年)1月,睢宿联防办事处改称睢宿县政府。7月,苏北行政区临时委员会成立, 淮海区行署改称苏北淮海分区专员公署,宿迁、宿北、沭阳、泗沭四县随属。8月17日,沭阳县城光复, 沭阳县政府进驻。同月18日,宿迁县光复,为泗宿县政府接管。10月,淮泗县撤销,辖境并入泗阳县; 睢宿县撤销,部分境域并入宿迁县。是月,析东海县地置潼阳县,属淮海分区。11月1日,苏皖边区 政府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并入;12月,苏北行政区并入,淮海分区改为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沭阳、 泗沭、宿迁、宿北、潼阳诸县属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泗南、泗阳、泗宿属苏皖边区第七行政区。

民国35年(1946年)8月,国民党军占领宿迁县城,泗宿县政府再度转移至农村地区。

民国36年(1947年)1月,国民党军占领沭阳县城,此前,沭阳县政府机关已北撤山东。3月,沭 阳县政府返回沭阳境内,驻于章集章腊园。同月,复建淮泗县,属苏皖边区第七行政区。6月7日,撤 销洪泽县,其地分别并入淮泗、泗阳二县;湖西部分与泗南县合并,成立泗洪县。同月,泗时边防办事 处成立。9月,苏北行政办事处成立,其中辖今市域所在的第六行政区。11月,撤销泗洪县,恢复泗南 县,同时成立洪泽湖管理局。同月,苏皖边区政府撤销,成立华中行政办事处,宿迁、宿北、泗沭、泗 阳、淮泗、泗南、泗宿、沭阳、潼阳诸县与洪泽湖管理局皆属其领导。

民国37年(1948年)3月,今沭阳县全境解放。6月,经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建立江淮区,原苏 皖第七行政区更名为江淮第二行政区,属华中行政办事处领导。7月,宿迁县城解放,泗宿县政府再 度进驻,并析城厢及近郊地区为境设立宿迁市。是月,今泗阳县全境解放,泗阳县政府进驻众兴镇。 11月14日,宿迁市改为江淮第二行政区直辖市。12月,淮泗县撤入泗阳县。

1949年4月21日,华中行政办事处撤销,皖北行政公署、苏北行政公署(驻泰县,今泰州市海陵 区)成立;泗宿、泗南、洪泽湖等县(局)皆划属皖北宿县行政区(亦称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城市,今安 徽省宿州市区)。同月29日,宿县专署决定,撤销泗南、泗宿县建制,将二县大部与泗阳县部分地区及 洪泽湖管理局合并,正式建立泗洪县,治青阳镇,仍隶皖北行署宿县专区。5月,苏北行政公署决定,将苏皖边区第六行政区改为淮阴行政区(亦称淮阴专区),专署驻沭阳县(1952年移驻清江市)。撤 销潼阳县,其地部分划归沭阳县;撤销泗沭县,其地分别划归泗阳、沭阳二县;宿迁市并入宿迁县,改 为宿城区。

第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内的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仍归淮阴专区管辖,泗 洪县仍隶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2年8月25日,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泗洪县乃随宿县专区改 属安徽省。

1953年1月,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撤销,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宿迁县、沭阳县、泗阳县随淮阴专区 改属江苏省。

1955年3月,为加强对洪泽湖地区管理,泗洪县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隶属淮阴专区。

1970年,淮阴专区改称淮阴地区,今市境随属。

1983年3月1日,江苏省正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撤销,改设淮阴市,今市境属其管辖。

198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改设省辖县级宿迁市。不久,江苏省人民政府 决定县级宿迁市暂仍由淮阴市代管。

1996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其地域分设宿豫县和宿城区,沭阳县、泗阳 县、泗洪县同时由淮阴市析出,组建成立设区宿迁市,市政府驻宿城区。

2004年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

2011年,宿迁市辖宿城、宿豫二区及沭阳、泗阳、泗洪三县。

行政区划

宿迁市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区、宿城区,有67个乡(镇)和28个街道办事处。1996年7月建市之初,全市辖四县一区,共有乡镇124个。

1996—2000年,先后有51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并15个乡镇、6个场圃,新设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26个减少为111个。

2001年6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全市范围内2500人以下的村(居)委会进行了合并,村(居)总数由2299个撤并为1418个,撤并率为38%。200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豫区,调整后,市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千米,人口总数近150万人。

200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沭阳县十字镇、七雄镇、章集镇并入沭城镇;将泗阳县城厢镇、来安乡并入众兴镇,同时将临河镇大兴居委会划归众兴镇;将泗洪县大楼乡、重岗乡并入青阳镇,同时将五里江农场划入青阳镇。2013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沭阳县沭城镇,设立沭城街道办、南湖街道办、梦溪街道办、十字街道办、章集街道办和七雄街道办。

2014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宿豫区顺河镇,设立顺河街道办、豫新街道办和下相街道办。2017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宿城区双庄镇、三棵树乡,设立宿城区双庄街道、支口街道、三棵树街道、黄河街道;撤销宿城区仓集镇、郑楼镇、洋河镇,设立新的洋河镇。2018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黄河街道,设立黄河街道、古楚街道。201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泗洪县青阳镇,设立泗洪县青阳街道、重岗街道、大楼街道。

2020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泗阳县众兴镇,设立众兴街道,以原众兴镇的21个居委会为行政区域;设立城厢街道,以原众兴镇的14个居委会为行政区域;撤销八集乡,设立来安街道,以原八集乡和原众兴镇的18个居委会为行政区域;撤销三庄乡,设立三庄镇,以原三庄乡和原众兴镇的9个居委会为行政区域;撤销爱园镇、里仁乡,设立新的爱园镇;撤销高渡镇、卢集镇,设立新的卢集镇;撤销王集镇、南刘集乡,设立新的王集镇;撤销穿城镇、张家圩镇,设立新的穿城镇;将原众兴镇的3个居委会划归临河镇管辖。撤销泗洪县双沟镇、四河乡、峰山乡,设立新的双沟镇;撤销界集镇、曹庙乡、太平镇,设立新的界集镇;撤销半城镇、陈圩乡,设立新的半城镇,以原半城镇、陈圩乡以及陈圩林场的半城分场、马浪湖分场为行政区域;撤销临淮镇、城头乡,设立新的临淮镇,以原临淮镇、城头乡以及陈圩林场的临淮分场、二河分场、汴河分场、陈卷村为行政区域。

202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将宿豫区蔡集镇划归宿城区管辖。撤销宿城区洋北镇,设立洋北街道;撤销龙河镇、罗圩乡,设立新的龙河镇;撤销屠园乡,设立屠园镇。撤销宿豫区陆集镇,设立陆集街道;撤销晓店镇、井头乡,设立晓店街道、井头街道;撤销来龙镇、侍岭镇、保安乡,设立新的来龙镇;撤销大兴镇、丁嘴镇,设立新的大兴镇;撤销皂河镇、黄墩镇,设立新的皂河镇。撤销沭阳县章集街道、东小店乡,设立新的章集街道;撤销钱集镇、张圩乡,设立新的钱集镇;撤销塘沟镇、周集乡,设立新的塘沟镇;撤销韩山镇、官墩乡,设立新的韩山镇;撤销桑墟镇、茆圩乡,设立新的桑墟镇;撤销李恒镇、汤涧镇,设立新的李恒镇;撤销高墟镇、湖东镇,设立新的高墟镇;撤销耿圩镇、北丁集乡,设立新的耿圩镇;撤销贤官镇、万匹乡,设立新的贤官镇;将青伊湖农场划入青伊湖镇行政区域。

宿迁市属于哪个省的(宿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宿迁市属于哪个省的(宿迁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5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