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灵璧县属于哪个市(灵璧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灵璧县属于安徽省宿州市。


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_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睢宁县接壤。总面积205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灵璧县常住人口104.4万人。截至2021年,灵璧县下辖16个镇、3个乡。
灵璧境内有石如璧,故名“灵璧”。灵璧有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钟馗故里、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华奇石的主产区,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2020年5月,被列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灵璧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18′~34°02′,东经117°17′~117°44′。县境东临泗县,西连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2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万亩。全县地势低平,地形北高南低,呈西北东南倾斜。海拨27~18.5米,一般多在20米左右,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89.6%,黄泛冲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适宜于机械化生产。境内主要山丘属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属准阳山系,徐准山脉余脉。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过100米的有24座,最高峰为下楼镇西部的灵觉山,海拔189.7米。境内有河流干支流15条,总长388.9公里。

前三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位居全市第二。初步预测,全年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稳居全市前列。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全市第一。首位产业加速成长,百亿级创新型轴承产业集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轴承产业园三期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四期开工建设,甬灵达管业、顺通钢管、久研轴承等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首次跻身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瞄准长三角、紧盯沪苏浙,灵璧—徐州空港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平台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聚力“双招双引”,突出“招大引强”,深入实施产业补链延链固链强链行动,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个,投资10亿元的汉浩智能设备生产一期项目30日开工、6个月投产,成为“标准地”改革示范项目,儒特二期、元诚轴承、巨力电力、桂柳牧业等项目如期开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灵璧铁路货运站开通运营,汽车站搬迁新址。电子商务协同推进,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网络全面建成,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25.9亿元,增长16%。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百通达科技入选2021安徽省制造业综合百强榜单。全年新增“四上”企业63家,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分别发展到78999户和17011家。

灵璧县位于淮北平原,北依徐州,南邻蚌埠,连续13年保持“全省平安县”荣誉称号,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2017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奖——“长安杯”,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安徽省文明县城、安徽省园林县城,安徽省综治模范县、安徽省双拥模范县。(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安徽灵璧县属于哪个市(灵璧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秦属泗水郡。

汉分属洨、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

三国属魏之下邳。

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

南北朝改阳平郡为谷阳郡,又置连城、高昌二县,灵璧县南郊隶属连城县。梁置临潼郡(今高楼镇潼郡村),北齐废为县,后又置潼郡,辖今县境北部。

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

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析虹县的灵璧镇置灵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

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338)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

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

清初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置道,属淮泗道。16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21年,安徽省设10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六行政区,24年改为9个行政督察区。灵璧县属第六督察区。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裁并改设8个专署,灵璧县隶属第六专署。34年,安徽省设9个行政区,灵璧县属第四行政区。37(1948)年11月25日,灵璧解放,属江淮解放区第三行署。38(1949)年4月21日改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灵璧县仍属皖北行署宿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蚌埠专区划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灵璧县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改名为宿县地区,灵璧县原宿县地区。1979年2月27日,宿县地区改名为宿县地区行政公署,灵璧县原宿县地区行政公署。1999年5月25日,宿县地区行政公署更名为安徽省辖宿州市,灵璧县隶属宿州市至今。

行政区划

1951年,原有区未变,而将130个乡调整为184个乡。

1954年增设古城区,将乡调整为181个(含2个镇)。

1955年,区、乡调整,全县13个区调整为9个区,181个乡调整为54个乡、镇。

1957年,区、乡再次调整,全县9个区改划为7个区,54个乡改为53个乡、2个镇。同年11月底,区级机构未变,将53个乡合并为28个乡。

1958年8月,原有区、乡、镇撤销,划小乡为大乡。全县设17个乡。

1959年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将17个乡改为17个人民公社。

1960年合并为14个人民公社、2个镇,即固镇、沱河、韦集、灵城、娄庄、杨疃、尹集、浍沟、尤集、王集、学栋、渔沟、高楼、冯庙人民公社和灵城镇、固镇。

1961年12月,区级建制恢复,划大公社为小公社。本县设12个区、57个人民公社、2个镇。

1965年7月,固镇县成立,固镇区划出。本县设11个区、52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69年冬,区级建制撤销,划小公社为大公社,本县设19个人民公社、1个镇,即韦集、向阳、黄湾、娄庄、界沟、东风、邱庙、杨疃、尹集、朱集、尤集、王集、九顶、渔沟、浍沟、高楼、大庙、冯庙、禅堂人民公社和灵城镇。

1970年增设长集人民公社,1978年又增设大路人民公社。至此,全县计有21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

1980年,区级建制再次恢复,划大公社为小公社,本县设13个区、1个镇(区级)、76个人民公社、620个生产大队、7600个生产队。

1984年,人民公社建制取消,区、乡(镇)、村建制恢复,至1985年底,本县共设14个区(镇)、75个乡(镇)、708个村民委员会、4065个村民小组。

1986年,灵壁县1个标准镇、13个区、辖77个乡(镇);1992年2月,撤区并乡(镇),组建成21个乡、镇。2011年末,13镇、6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1988年5月,撤销灵城镇所辖东区、中区、西区3个办事处,全县调整为666个村民委员会。

1992年2月,机构改革,撤区并乡,撤销韦集区、黄湾区、娄庄区、杨疃区、尹集区、浍沟区、尤集区、王集区、九顶区、渔沟区、高楼区、冯庙区、城关区共13个区及所辖77个乡镇。除灵城镇建制未变外,组建韦集镇、黄湾镇、娄庄镇、杨疃镇、尹集镇、浍沟镇、尤集镇、下楼镇、朝阳镇、渔沟镇、高楼镇、冯庙镇、向阳乡、长集乡、朱集乡、大路乡、大庙乡、禅堂乡、虞姬乡、灵西乡13个镇8个乡共21个乡镇,全县调整为567个村民委员会。

2004年12月27日,长集乡同娄庄镇合并,称娄庄镇,灵西乡同灵城镇合并,称灵城镇,至此,全县19个乡镇,全县564个村民委员会。

2003年10月25日,成立灵壁县工业园区,2006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

2006年6月19日,灵璧县工业园区更名为“灵壁经济开发区”。于2005年4月,将灵城镇罗河村、东关村,虞姬乡刘尧村、西集村划入。

2010年8月,灵城镇十里村、叶庙村,禅堂乡三张村划入,共7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12月,灵璧县19个乡镇和灵壁经济开发区,共309个村、社区,其中社区9个。

2021年全县辖19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0个村民委员会(含居委会、社区)。

安徽灵璧县属于哪个市(灵璧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安徽灵璧县属于哪个市(灵璧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8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