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属于哪个市(临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临朐县属于山东省潍坊市。

临朐县,山东省潍坊市辖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西南部,沂山北麓,弥河上游。东与昌乐县、安丘市毗连,南与沂水、沂源县接壤,北临淄博市、青州市。总面积1831平方千米。

临朐县辖城关街道、东城街道2个街道,五井镇、冶源镇、寺头镇、九山镇、辛寨镇、山旺镇、柳山镇、蒋峪镇8个镇,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1个风景区管委会、1个生态旅游区。

临朐县地处鲁中,属沂蒙革命老区。临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西汉置县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素有“书画之乡”“小戏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奇石集散地之一。

山东省临朐县属于哪个市(临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据史书载,今临朐境少昊世为爽鸠氏、帝尧时代为帝子丹朱、虞夏时期为季萴、商朝为诸侯逄伯陵的封地。

西周,今临朐境称骈邑,为纪国所辖。

春秋时期,齐国灭纪,骈邑改属齐国。战国时临朐地为”齐之朐邑”。

秦,今临朐境大部属临淄郡,南部属琅琊郡。

西汉初,始设临朐县,因县城东临朐山而名。今临朐境内,那时有临朐、朱虚、临原、按(同校)、缾5县。临朐属齐郡,莽新时改为监朐;朱虚属琅琊郡,治所在临朐城东南13公里的古城村;临原亦属琅琊郡,治所在临朐城东北1.5公里(待考),莽新时改为填(镇)夷亭;挍,亦名按亭,治所在朱虚城东6.5公里,仅存5年即废,属郡不详;缾,属琅琊郡(遗址待考)。

东汉,今临朐境内仅存临朐和朱虚两县。光武初,复监朐为临朐,并将缾县并入,属青州齐国;将填夷亭并入朱虚县,属青州北海国,治所移至今临朐城东南25公里的城头村。

三国魏时,境内仍设临朐、朱虚两县。临朐属徐州东莞郡;朱虚属青州城阳郡。

晋朝,境内设临朐、朱虚两县,初属琅琊郡,后属徐州东莞郡。惠帝永康元年(300),朱虚改属平昌郡,临朐属高密国。

南北朝时期,境内设昌国、朱虚、般阳、西安、安平5县。昌国,南朝宋改临朐置,治所在临朐城。般阳,割朱虚西南境置,治所在临朐城东南13公里的西盘阳村。西安,在昌国县西,治所在临朐城西5公里的西安村。安平,在昌国县北,为今临朐北界。以上4县均属齐郡。朱虚,南朝宋属平昌郡,北朝魏改属胶州。北周时朱虚并入琅琊郡,般阳、西安、安平并入昌国县。

隋朝,开皇六年(586)改昌国为逄山县,复设般阳县,属青州。大业初,改逄山为临朐县,般阳并入临朐,属北海郡。

唐朝初,废临朐,置般阳县。武德五年(622)重设临朐县。武德八年(625)般阳并入临朐县,属河南道青州。

五代,沿唐制。

宋朝,初沿五代制。庆历三年(1043)改属京东东路青州按抚使。

金代,贞祐四年(1216)析穆陵镇置县。临朐、穆陵两县均属山东东路益都府。后将穆陵县并入临朐县。

元朝,至元二年(1265)临朐并入益都县。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临朐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

明、清两代,设临朐县。明时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清时属山东行省青州府。

民国初,废府设道,临朐县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淄青道。1928年废道,临朐县为省直辖。1938年改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所辖。

1940年4月,临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临朐县政府建立,隶属鲁中行政区第四(沂山)专区。1945年10月,原第三专区撤销,第四专区改为第三专区,临朐亦随之改属第三专区。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三(沂山)专区。1949年7月改属昌潍专区。1967年3月改属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名为潍坊地区,临朐县亦改属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改称潍坊市,临朐县又改属潍坊市辖。

行政区划

1949年,全县分为城区、纸坊、盘阳、南流、嵩右、米山、高庄、蒋峪、九山、大关10个区。

1952年,全县调整为15个区,152个乡。

1955年,15个区合并为13个。高庄区分别并入柳山、蒋峪、盘阳;纸坊区并入五井、冶源、城关。

1956年,将13个区调整为纸坊、冶源、辛寨、南流、五井、寺头、蒋峪、九山、大关、营子、尧山11个区和城关镇。152个乡并为120个乡。

1958年2月,撤销12个区镇,将原来的120个乡并为城关、五井、纸坊、嵩山、杨善、冶源、寺头、吕匣、石佛、九山、龙山、鹿皋、呈子河、营子、王家楼、龙岗、上林、杏山、南流、蒲沟、七贤、辛寨、峰山、盘阳、常庄、蒋峪、柳山、白塔、大关、高庄30个乡。

1958年9月18日至月底,县内相继成立城关、杨善、五井、冶源、龙岗、营子、南流、鹿皋、寺头、九山、辛寨、柳山、白塔、蒋峪、大关15处人民公社。11月,将全县15处公社合并,成立临朐人民公社,原15处公社改为15个管理区。12月,临朐人民公社撤销,15个管理区复改为15处人民公社。

1959年12月,冶源水库建成,南流公社被南北隔开,将水库以北40个自然村、原营子公社15个自然村、城关公社12个自然村及辛寨公社11个自然村组建七贤公社。水库以南的40个自然村划归辛寨公社,撤销南流公社。

1961年4月,1962年6月,1976年3月,分别建立尧山、杨家河、嵩山公社。至此,全县设18处公社,下辖732个生产大队。

1981年11月,鹿皋公社更名为石家河公社。次年1月,城关公社更名为城关镇。

1984年4月实行乡镇制,全县由17处人民公社、1个镇,改为19个乡、9个镇。同年11月,取消生产大队、生产队建制,建立1014个行政村,辖1379个自然村。

1987年,全县行政村调整为1027个,其中,临朐镇的魏家庄行政村析出行政村9个,小陡沟行政村析出马家庄行政村,使该镇行政村数由38个增至48个。嵩山乡的马家溜、寺头镇的南峪、白沙乡的店子北沟,也由自然村调整为行政村。

1991年10月,九山镇九子峪村划归沂山乡管辖。

1992年1月,白塔乡夏家山村划归辛寨镇管辖;石家河乡中山、南辛庄、曾家沟、耿家沟、二泉5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划归沂山乡管辖。

1993年6月,撤米山乡,全部辖区并入冶源镇;撤蒲沟乡、大关乡,全部辖区并入新设大关镇;撤辛山乡,全部辖区并入柳山镇;撤桲林乡,全部辖区并入上林镇;撤石佛乡,全部辖区并入寺头镇;撤箕子山乡,新建吕匣镇,镇址设在吕匣村,并将寺头镇的孙家庄子、吕匣店子、丁家北坡、青崖、西吕匣、东吕匣、双龙、河东、东峪、凤凰坪、赵家北坡、东福泉、中福泉、西福泉、上洋河、下洋河、东蓼子、西蓼子、南峪共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划归吕匣镇管辖;撤盘阳乡,新设卧龙镇,镇址设在大山路口,并将七贤乡的东双沟、张家大山、梨花埠、曹官庄、瞿家圈、猫林沟、卧龙官庄、北南流共8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辛寨镇的河北、朱家路口、谢家营、吉寺埠、熊家庄、房家庄子、孔家庄、蒲家庄、王梨花庄子、段家庄、新张庄、西半中、红庙子、东半中、小山共15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划归卧龙镇管辖;撤杨善乡、七贤乡、营子乡与龙岗乡,分别设杨善镇、七贤镇、营子镇与龙岗镇。全县由28处乡镇改为23处,其中镇16处,乡7处,平均每乡镇9960户,3.84万人。

1995年8月,将杨善镇傅家峪、寨子崮2个行政村划归纸坊乡管辖。

1996年7月,白塔西部大高家庄、李家沟、东双山河、西双山河、庞家河、王家沟6个行政村划归辛寨镇,邬家官庄行政村划归柳山镇。

1998年10月,纸坊撤乡设镇。

到2000年底,全县有22处乡镇,其中镇有临朐、纸坊、五井、杨善、冶源、寺头、吕匣、九山、七贤、辛寨、卧龙、蒋峪、大关、营子、龙岗、柳山、上林17处,乡有嵩山、石家河、白沙、沂山、杨家河5处。

2001年2月28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嵩山乡,将其行政区域整建制并入五井镇;撤销白沙乡、沂山乡,将其行政区域整建制并入九山镇;撤销杨家河乡,将其行政区域整建制并入辛寨镇。

2004年3月15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临朐镇,以原临朐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关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设在原临朐镇人民政府驻地;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将营子镇的曾家洼、大张家庄等27个村和七贤镇的杨家场、弥南等4个村,共31个村,划归东城街道办事处。

2007年8月29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撤销纸坊镇,将原纸坊镇的行政区域划归城关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地不变;撤销杨善镇,将原杨善镇的行政区域并入冶源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石家河乡,将原石家河乡的行政区域并入寺头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关镇、蒋峪镇,以原大关镇、蒋峪镇的行政区域设立沂山镇,镇政府驻原大关镇政府驻地;撤销卧龙镇,将原卧龙镇的行政区域并入辛寨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七贤镇、营子镇,将原七贤镇、营子镇的行政区域划归东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办事处机关驻地不变;撤销上林镇,将原上林镇的行政区域并入龙岗镇,镇政府驻原上林镇政府驻地。

2008年全县辖城关街道、东城街道、五井镇、冶源镇、寺头镇、九山镇、辛寨镇、沂山镇、柳山镇、龙岗镇2街道8镇,937个行政村。

2021年,辖14个镇(街、园、区),350个村(社区),91.9万人。

山东省临朐县属于哪个市(临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山东省临朐县属于哪个市(临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19.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