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县属于哪个市(无棣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无棣县,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东北濒临渤海湾,东南连沾化区,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市庆云县,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黄骅市为邻。

无棣县地处山东省北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7°4'~38°16'东经117°31'~118°04',东北濒临渤海湾,东南连沾化区,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市庆云县,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海兴县、黄骅市为邻。

历史沿革

夏,为兖州之域。

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圈。

周,无棣邑,属齐国。

西周初年为姜齐北疆。《春秋左氏传》记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无棣邑为齐渔盐之区。春秋战国时期,或入于燕,或入于齐,最后归属齐国。清《海丰县志》载:“今之武、乐、庆、盐皆其旧境。”

秦,初属齐郡,后改属济北郡厌次县。

西汉、新朝,属幽州渤海郡(新朝改称“迎河郡”)阳信县。

东汉,初属青州平原郡富平县[公元62年(永平五年)改称“厌次县”],122年(延光元年)改属冀州渤海郡阳信县。220年(延康元年)改属青州乐陵郡阳信县。

魏、晋,属冀州乐陵国(晋末改为郡)阳信县。

南北朝,初属南朝宋冀州乐陵郡阳信县,继改属北魏青州乐陵郡阳信县。517年(北魏熙平三年)改属沧州乐陵郡阳信县。

隋,无棣县,属渤海郡。

586年(开皇六年)析阳信县北境置无棣县,初属兖州、沧州(或棣州),612(大业八年)废州置郡,无棣县隶属渤海郡。

唐,无棣县,属河北遭沧州(景城郡)。

627(贞观元年)并入阳信,634年(贞观八年)复置。742年(天宝元年)沧州改称景城郡,758年(乾元元年)复称沧州。828年(太和二年)一度划归棣州,不久复归沧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无棣县,属河北道沧州。

后周,无棣县,属河北东路沧州保顺军。

959年(显德六年),于无棣保顺镇(今信阳乡城角、花园一带)置保顺军,军如下州,辖无棣一县。

北宋,无棣县,属河北京路沧州景城郡保顺军。

1064(治平元年),无棣县移治保顺军城。1108(大观二年),赐沧州景城郡名。

金,无棣县,属河北京路沧州。

1126年(天会四年),金兵占沧州,无棣县入于金,1023年(泰和三年)废保顺军,无棣县归河北东路沧州管辖。

元,(东)无棣县,属山东东西道济南路棣州。

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沧、棣二州被忽必烈占领、管辖(忽必烈1271年建元朝),原无棣县被划分为东西二县,均称“无棣县”,分别隶属沧、棣二州。县境为棣州无棣县,俗称“东无棣”。

明,海丰县,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武定州。

1371年(洪武四年),棣州无棣县省并。1373年(洪武六年)农历六月置海丰县,以县境有海丰乡,西北有海丰场取县名,初属滨州,后划属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乐安州改称武定州。清,海丰县,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济南)道武定府。

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改为直隶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府。

1913年2月废府州,保留道制,海丰县隶属山东省岱北道。1914年6月,海丰县改为无棣县,改属济南道。1926年无棣县改属武定道。

1928年国民党政府废道制,无棣县直属山东省。

1937年国民党政府将无棣县划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8年改属鲁北行政区第五专区。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由冀鲁豫省代管,隶属冀南行政区第六专区,1940年10月改属冀南第八专区。是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迁驻北大城。1942年2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山东省冀鲁边区第三专区。1943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迁驻城后王村。是年下半年无棣县北部并入新海县(1944年1月又与青城县合并称新青县)。同年9月1沾阳棣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新青、沾阳棣两个边区县均隶属于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无棣县及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均无固定驻地。1945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迁驻信阳城。

1945年9月无棣县全境解放,两边区县撤销,无棣县恢复原建制,改属渤海区第四专区,县政府驻无棣城。10月县政府迁水湾街,11月迁信阳城,1947年初迁驻车镇区小高村。1949年7月,第四专区改称垦利专区,无棣县仍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棣县,属山东省惠民地区。

1949年10月,无棣县政府迁回无棣城。1950年5月,渤海行政区及所辖专区撤销,无棣县划属惠民专区。1958年9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称淄博专区,1959年1月阳信县并入无棣县,无棣县隶属淄博专区。1961年专区与县恢复原建制,无棣县仍属惠民专区。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无棣县为山东省惠民地区属县。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滨州地区。2001年1月,滨州地区改滨州市,无棣随属。

行政区划

1925年,调整行政区划,各区改以序数命名,中区称一区,南区称二区,西区称三区,北区称四区,东北区称五区,东区称六区,堆改称乡,全县裁并为105乡,行政村仍为649个。1931年前后改划为10个区,50个乡。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以原六个区建制为基础,因应形势,灵活机动。除一区外,曾先后组建过五个区的抗日民主政府,推行革命政令。1943年9月,将无棣县东南部划归沾(化)阳(信)(无)棣边区县管辖。

在此期间,国民党县政府仍按原六个区施政。

日军侵占时期,伪县公署曾将秦口河以东42村划归沾化。其余622村划分为6区107乡,编为67联保、564保进行统治。1945年6月日军撤离后,伪行政区划废除。

1945年9月无棣县解放后,仍设六个区,以序数命名。

1946年7月,改以地名命区名。1947年,析置泊头、大山、埕口、石庙、庞家集5个区,全县增至11区。1948年初建乡,设105乡。

1950年6月,信阳区改称大庄区,移驻大庄村,小山区改称辛集区,9月恢复序数命名。

1955年9月,恢复以地名命区名,同时并为74乡。

1956年3月,撤大庄区和庞家集区,大庄区的赵田、大庄二乡划归车镇区,如意、吴店、南桥三乡划归城关区;庞家集区的河杨、庞家集二乡划属水湾区,徐王、北河、毛王三乡划属石庙区。11月,撤销城关区,改建为1个直属镇,4个直属乡。泊头区并入辛集区,柳堡区分别并入埕口、石庙两区。

山东省无棣县属于哪个市(无棣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1957年2月,撤区,将全县划分为32个乡镇。

1958年3月合并为26乡(镇)。

1958年9月,全县由20个乡镇组成13个人民公社。

1959年1月25日,阳信县并入,4月又新建岔尖渔业公社。至此,全县共辖27个人民公社,并改用集镇命名,共辖1498个自然村。

1960年2月,将小山公社之常家、蔡家等村并入常蔡农场,将佘家公社之刘庄子、陈庄子、关庄子、东黄、西黄、横道、前王家坟、后王家坟、羊屋子9个自然村,并入谭杨农场。将梁王公社之南瞿阝、北瞿阝、张家、小赵家、孙家5个自然村并入下泊头农场。4月,又将梁王公社之傅家台子、高家庄子、田家庄子、傅家山子4个自然村划归国营埕口盐场,实行场社合一。

1961年10月,析置阳信县,无棣保留13个农业公社、1个渔业公社。

1962年3月,在13个农业公社下设81个管理区,作为公社的派出机构,统辖559个大队。

1963年11月高家庄子、田家庄子等4村由埕口盐场划出,交无棣县梁王公社的山子管理区管辖。12月废大公社,全县设10个区,下辖55个小公社,另有1个县辖公社(岔尖渔业公社),管理区随即撤销。

1964年10月,省界调整,辛集区(含6个公社)和埕口区的杨埕公社划属河北省,全县为9个区48个农业公社、1个县直属渔业公社,568个自然村。

1965年下半年,下泊头农场撤销,所辖5个自然村划归柳堡区;与此同时,谭杨农场场社分开,所辖9个自然村改建为横王公社,由石庙区管辖,全县农业公社增为49个。1968年11月1日撤区,将49个农业公社合并为17个公社(城关、白杨、店子、庞家集、水湾、邓王、佘家、小王、车镇、大王、泊头、郑王、大山、柳堡、常家、马山子、埕口),公社直辖生产大队,仍保留岔尖渔业公社。全县共辖18个公社572个生产大队。1971年12月,为了管理方便,又于17个农业公社下设64个管理区。1973年8月,邓王公社并入佘家公社。

1975年,撤城关公社的崔家管理区。1981年4月,水湾公社增设辛店、逯庙两个管理区;店子公社增设庞家、赵田、范家3个管理区,城关公社又恢复崔家管理区。12月,城关公社改称“城关镇”。全县辖1个镇,15个农业公社,1个渔业公社,69个管理区,580个生产大队。

1982年3月,白杨公社改称河沟公社,泊头公社改称小泊头公社,大王公社改称大杨公社,店子公社改称信阳公社。

1984年5月,对县以下行政管理体制实行改革,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制。全县设无棣、大山、水湾3镇,信阳、车镇、大杨、梁郑王(原名郑王)、埕口、柳堡、马山子、东风港、常家、西小王、佘家巷(原名佘家)、邓王、庞家集、河沟、小泊头15乡,乡镇下设管理区作为乡镇的派出机关。与此同时,对5个乡镇的辖区作了部分调整:河沟乡将石三里管理区14个自然村(12个行政村)划归无棣镇管辖,马山子乡将东风港港区划归东风港乡,柳堡乡将帝赐街1个自然村(行政村)划归马山子乡。是年各乡镇共设管理区45个。

1985年小泊头改建为镇。此后管理区、行政村续有调整。

1989年2月马山子、东风港、埕口三乡划为东风港开发区,设副县级派出机构“东风港开发管理处”统筹协调沿海滩涂荒洼开发事宜。至1990年底,全县共辖1个开发区、4个镇、14个乡、71个管理区(办事处)、565个自然村、592个行政村。

1991年,无棣县设4镇14乡。分别为:无棣镇、大山镇、水湾镇、小泊头镇和埕口乡、东风港乡、马山子乡、梁郑王乡、大杨乡、柳堡乡、常家乡、车镇乡、西小王乡、信阳乡、庞家集乡、佘家巷乡、邓王乡、河沟乡。1994年11月,经山东省政府、滨州地区行署批准,撤销马山子乡、埕口乡,设立马山子镇、埕口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1997年2月,经省政府、地区行署批准,按照“尊重历史,有利发展,保持稳定”的原则,无棣县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成建制调整。将河沟乡并入无棣镇,庞家集乡并入水湾镇,梁郑王乡并入小泊头镇,大杨乡并入车镇乡,常家乡并入柳堡乡,邓王乡并入余家巷乡,东风港乡并入马山子镇,全县6镇12乡调整合并为6镇5乡。分别为:无棣镇、大山镇、埕口镇、小泊头镇、水湾镇、马山子镇和信阳乡、车镇乡、柳堡乡、佘家巷乡、西小王乡。全县有60个办事处,593个行政村。

1998-2000年,无棣县辖无棣、水湾、大山、小泊头、埕口、马山子6镇和信阳、车镇、柳堡、西小王、佘家巷5乡,68个办事处,568个自然村,593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底,全县有2街道10镇,即:海丰街道、棣丰街道、水湾镇、碣石山镇、小泊头镇、埕口镇、信阳镇、车王镇、柳堡镇、西小王镇、佘家镇、马山子镇,共有574个行政村。

以上是 山东省无棣县属于哪个市(无棣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833.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