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阳信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阳信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为县级行政区,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中心地带。因汉代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古笃河之阳而得名。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鲁北黄泛平原,徒骇河、马颊河下游,德惠新河东岸。东靠滨州市沾化区、滨城区,南接惠民县,西临济南市商河县、德州市乐陵市,北连无棣县、德州市庆云县。地理坐标北纬37°26′~37°43′,东经117°15′~117°52′。县域东西长53.14千米,南北宽29.02千米,总面积798.47平方千米。205国道、滨博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东部,省道大济路纵贯县域中部,德龙烟铁路横贯县域南部,设“阳信站”,滨德高速公路横贯县域北部,设“阳信”出入口。

阳信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阳信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少昊时为爽鸠之地。距今六、七千年前,阳信不仅早有人群定居,且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少昊之墟”在今山东曲阜县,凤姓,并以鸟官。《左传》载:“爽鸠氏,司寇也”主盗贼。据何坊乡大商遗址(历代属阳信。1949年划归惠民)出土的彩陶、黑陶、骨器和石器等文物证明,属晚期大汶口文化。

尧,舜:兖州季蒯氏(人名)之地。尧划天下为九州,阳信地面属兖州。

夏:兖州伯陵氏(人名)之地。1968年,和1973年发掘城东北纸坊的史家家出土的文物有黑陶片、打击石、穿孔石铲。1975年发掘水落坡乡棒棰刘村古遗址,出土的有陶纺轮,蚌镰等。经鉴定,这些文物属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出自夏朝。

商:兖州薄姑(亦称蒲姑)国地。

周:齐国地,《王凤洲纲鉴》载:“周武王灭纣践天子位,封功臣谋士,师尚父为首,封于营,曰“齐”。《乾隆县志》云:“周成王时,蒲姑氏作乱,国除,封太公望(姜太公)于营邱,遂有全齐,赐履北至无橡……”。

秦:济北郡厌次县地。《史记》载:“相传秦始皇东游碣石次舍于此,因名厌次县”。按“厌”通压,“次”即驻扎,即镇压此地“有天子气”之意。《府志》载:“压次县即今惠民、阳信、海丰皆是”。治所富平城(即邵城)遗址,在今阳信县雷家乡邵城洼。

西汉: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后的数年间)汉高祖置县河曲中,为阳信设邑之始。“阳信”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治所信城,四居古笃马河(即马颊河)之阳(北),故名阳信县。包括今无棣、庆云和盐山的东南部及阳信之北境,其南境为青州刺史部平原部的富平县地。不久划出北境之一部设高城县(属今盐山县)莽新时,将阳信更名为东顺亭,南境富平县改为乐安亭。

东汉: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邔。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东顺亭复改阳信县。戴帝建安25年析渤海那置乐陵部,阳信随之改属。曹魏因之。

北魏:属青州部乐陵郡。乐陵郡领县五:厌次、阳信、乐陵、湿沃、新乐。孝平帝熙平二年,并瀛、冀二州为沧州,不久改郡,阳信亦随之改属。高齐天保七年,撤厌次,其地划归阳信,仍属乐陵郡。

南朝宋:属冀州乐陵郡,晋分置乐安、乐陵为二国。刘宋并乐安入乐陵,仍称郡,领县四,阳信属之。州郡治所侨置青州境内。隋:属渤海郡,随文帝度乐陵郡,徙渤海郡治阳信。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阳信北境及饶安之一部置无棣县。同年改为渤海郡属棣州。十六年复置厌次县,其北境仍属阳信。大业二年改棣州为沧州,三年废沧州复置渤海郡。《通考》截:“渤海郡属县十:阳信、乐陵、商河、厌次、蒲台、饶安、无棣、盐山、南皮、清池”。

唐:属河北道棣州。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渤海郡为沧州。四年从沧州辖12县中划阳信等四县设棣州。八年撤棣州,原属沧州的各县复归沧州。太宗贞观元年撤无棣,其他划归阳信,不久阳信亦撤(按《乾隆县志》无“阳信亦撤”之说,而《民国县志》则云出自唐书,但仍从属不详)。八年后阳信、无棣同时复置,一并同属德州。十七年复设棣州于厌次,领县五:阳信、厌次、商河、蒲台及新设的渤海县。玄宗天宝元年,改棣州为乐安郡,仍领原五县。肃宗乾元元年,乐安郡复改棣州,阳信仍属之。五代时的梁、唐、晋、汉、周,阳信皆隶棣州。

北宋:属河北东路棣州。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下诏,命迁棣州于阳信县南境之八方寺乔氏庄,即今惠民县城内十字街,俗称乔梓头。八方寺久已无存,今惠民县西北境与阳信西南境接壤处有一大泊,名八方寺泊,即由此得名。

南宋:属山东东路棣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立刘豫为“齐帝”,阳信归于齐。八年后刘豫被废,遂归于金。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将木华黎率兵据棣州,被成吉思汗(铁木真)封为国王,阳信遂为木华黎所有。

元: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入主中原,阳信随棣州入于中书省济南路。

明: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元惠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春二月朱元璋克棣州,阳信随棣州入于明。燕王朱棣即帝位,为讳棣字,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宗宣德元年秋八月,汉庶人朱高煦据乐安州谋反、不久即平、又改为武定州,阳信属之。毅宗崇祯十五年,清兵进占山东,略地至阳信,破城即去,阳信仍属明。

清:属山东省武定府。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兵占有山东,阳信入于清之版图。初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雍正八年升武定州为直棣州,十二年布政使司改为省,并将州升为府,领州一,县九:滨州、利津、沾化、蒲台、阳信、海丰、乐陵、商河、惠民、青城。

民国:属山东省济南道。元年(1912年)废府设岱北道,领阳信等二十七县。三年改为济南道。十五年改属武定道、十七年废直属于省。十八年属第五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属冀北行署;日伪政权属山东省公署武定道。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属冀鲁边区。1944年1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山东省渤海区,辖六个专署,阳信属三专署。1945年1月,六个专署合并为四个专署。阳信改属四专署。同年五月,四专署改为垦利专署。

新中国: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垦利专署改为惠民专署,仍辖阳信。1958年11月,阳信并入无棣,属淄博地区。1961年10月,复置阳信县,属惠民地区。1978年属惠民地区。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阳信县随属。2000年,撤地改市,在滨州地区原有行政区域建立滨州市,阳信县随属。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县境划为10个区,110个乡,辖848个自然村。即一区(城关)、二区(劳店)、三区(商店)、四区(水落坡)、五区(河流)、六区(穆家)、七区(曹集)、八区(洋湖)、九区(温店)、十区(流坡坞)。

1956年2月,110个乡合并为70个乡。3月撤销五区,其辖地并入城关区。七区撤销,其辖地并入流坡坞区。12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划为27个乡镇,即:城关镇、小刘乡、银高乡、李连芳乡、大王乡、劳店乡、水落坡乡、皮店乡、钦八乡、大董乡、菜园刘乡、小桑乡、商店乡、河流乡、于家乡、南朱乡、刘庙乡、周刘乡、李桥乡、洋湖乡、曹集乡、焦王乡、鹑鸽李乡、赵集乡、流坡坞乡、阎张乡、温店乡。

1958年4月,撤销南朱、菜园刘、大董、于家、李连芳、赵集、焦王7个乡。9月将20个乡镇又改为13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劳店、水落坡、钦八、小桑、商店、河流、翟王、洋湖、鹑鸽李、温店、流坡坞、曹集公社。

1958年12月阳信、无棣两县合并,阳信地划归无棣,1961年,阳信县建制恢复,仍辖13个公社。1964年5月,全县划为9个区,辖46个小公社。

1970年,区级建制撤销,全县又改为13个大公社。1984年,体制改革,城关、温店、商店三个公社分别改为阳信镇、温店镇和商店镇,其余10个公社均改为乡。全县共分3镇10乡,辖58个办事处,814个行政村,879个自然村。

1994年随着阳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函字[1994]70号、03号文和滨州地区行政公署滨行函(1994)37号文及阳信县人民政府阳政函[1995]1号文件精神,撤销河流乡,设立河流镇,撤销翟王乡,设立翟王镇,撤销流坡坞乡,设立流坡坞镇。

2020年阳信县辖信城、金阳2个街道,商店、温店、河流、翟王、流坡坞、水落坡、劳店7个镇,洋湖1个乡,共10个乡级政区。年内,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来854个村民委员会调整为320个村民委员会和9个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以上是 阳信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阳信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869.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