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杭州“方正大”茶庄

茶叶知识

方正大茶庄,民国时期杭州最大的三家茶号之一,开在羊坝头。另外两家,分别是“汪裕泰”和“翁隆盛”。

羊坝头大街上的五层洋房:方大老板是怎样崛起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一二岁,往外一丢。”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甚广的俗语。当地山多地少,十分贫穷。明清时候,当地人多外出讨生活,徽商就这么来的。和那些“往外一丢”的小孩一样,方冠三识了几个字,年方十五便背上简单的行囊,背井离乡,出门讨生活去了。

在深渡码头,方冠三搭上了木船,顺着新安江清澈的江水一路向东。“府对府、三百五,慢不慢、三日三夜到杭州”(徽州府到杭州府的水路历程),到达了目的地——浙江省城杭州。随后,在一人推荐、一人担保之下,他来到杭州“乾泰昌”茶行当起了学徒。由于聪慧、本分、勤俭、谨言慎行的个性,方冠三深受老板的器重。

从业十几年后,经老板的帮助,他也在杭城最繁华的地段羊坝头大街上开了一家茶庄,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字号——“方正大”。“方正大”是怎样在竞争激烈的杭州茶号生意里站稳脚跟,并且一步一步崛起的,我们已经所知无多。我们知道的是,后来,“方正大”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

作家王旭烽在她的小说《南方有嘉木》中提到方冠三的名字。她说,“从徽州穷乡僻壤出来的小学徒,到腰缠万贯的大老板,这部发家史,说起来,也不知有多少故事呢。”确实如此。随着多年经营的积累,以及徽商自古以来克勤克俭的品质,1930年,“方正大”在当时杭州最繁华地段羊坝头大街的拐角,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洋房,与高义泰绸缎庄遥遥相对。“方正大”也成了杭城屈指可数的著名茶庄之一。

“方正大”不仅做龙井茶的门市销售,还做邮售、厂商批发等业务,在广东、香港都设有办事处。生意往来客户遍及各省、市及港、澳、海外各地,每年吞吐的茶叶数以万斤计。茶庄信誉好,经济实力雄厚,茶庄发行的“庄洋”还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流通。

归家路上的一次劫难:“方正大”是怎样衰落的?

就像一部大戏,总有起起落落。方冠三和“方正大”的衰落,正是因为战乱。

抗日战争爆发,茶叶生意一落千丈。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方冠三携家眷带着细软财物,从水路逃难,回皖南老家。一家人从钱塘江溯水而上,历经千辛万苦。在途中又遭到匪盗劫抢,装有多年积蓄的皮箱细软下落不明。遭此重创,方冠三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生勤勉辛苦,白手起家创业,辉煌过一时,终因时局动荡而未能长久,令人惋惜。

方冠三离世后,长子方舜琴继承父业,接管了方正大茶庄。方舜琴自小在茶庄帮父亲做事,耳濡目染,经商能力应当不错,虽勉为支撑,仍然不太景气。在方舜琴与外地职员吴孝思的几封信件往来中,可以窥见一斑。在一封信中,方舜琴写道:“吴兄,最近可好?时局动乱,众人逃难,茶行生意是一日比一日难做了。你在嘉兴,暂不要进货,行情不好,恐茶庄这里销售不佳而致积压太多。你还有一些钱,存在茶庄,现在已经用不上了,是否支领回去?若是继续存放茶庄,则不能按原先的约定付予利息了,还望理解,切切。”

方冠三手上建造的五层小洋楼,一直矗立在羊坝头,成为某种见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杭城建设西湖大道,因施工需要,拆除了不少古建筑和老街巷。茶庄的五层洋房以及猫儿桥(平津桥)旁的 “千里莫言家”(方冠三旧居)、“琴庐”(方舜琴旧居),就这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皖南山区的遥远寻访:“方正大”的伙计回忆往事

2004年,章胜贤先生与他的二姐夫(方冠三的曾孙)一道,前往皖南探访祖居。

方冠三老家在安徽歙县大阜镇五渡唐坑村。那是一个山谷里的村庄。他们找到了一位当年在茶号里打杂的伙计吴承淦。老先生已经79岁,当年在茶号擦窗时摔断过腿,后一直有瘸。

老先生看到带去的部分“方正大”老账本,惊奇地睁大了眼睛,问他们是如何搞到这些东西的?原本在店里时,这些东西被视同核心机密,一般职工根本看不见,只有老板和自家心腹(账房先生)才能触碰……

望着一页页泛黄的绵纸,一行行墨迹清晰的茶叶品名,一个个曾经朝夕相处的人名、字号名,老人家的记忆慢慢打开。

1944年初春,17岁的吴承淦经人保荐,来到杭州方正大茶庄学生意。

杭城最繁华的羊坝头大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幢西式的五层洋搂,“方正大茶庄”里红木桌椅,茶香弥漫,伙计们各自忙碌,方大老板正彬彬有礼接待宾客。小伙计吴承淦,是方老板的同乡,因忠厚老实,老板待他不错,也很信任他。

小伙子就在“方正大”干了一辈子。直到公私合营时,茶庄和“九芝斋”合并,他归入杭州市烟糖公司。六十岁时,为了让农村的大儿子顶职,他提前退休。

如今,唐坑村还保留着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大道、一口口清澈的水井、一幢幢高大气派的徽式建筑。村里的老人感激地说,这些都是重謩(音“谟”)公(方冠三的号)建造的呀!

以上是 寻访杭州“方正大”茶庄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4171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