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历史(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北宋时期的粗制饼茶由于易于储藏、运输,适合大众饮用。若是进贡给皇帝,则要制成龙凤团饼茶,又称贡茶。龙凤团饼是指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捣、拍,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使其表面带有龙凤纹饰纹案的团饼茶,因此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宋时制作龙凤团茶,采茶更为讲究,用指甲断茶,而不用手指。因为手指多温,茶芽受汗气熏渍不鲜洁,指甲可以速断而不揉。为了避免茶芽因阳气和汗水而受损,采茶时,每人背一桶清洁的泉水,茶芽摘下后,就放入水里浸泡。采摘标准是茶芽或一芽一叶。这种采摘上芽叶的标准,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可说是越来越讲究,诸如雀舌、旗枪等美丽的茶名,其实都与采摘有着直接的关系。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龙凤团茶有大小之分,制作精湛。大龙团八饼一斤,为北苑督造贡茶者丁谓初创。小龙团二十饼一斤,则为其后的蔡襄所创,所以历史上有前丁后蔡之说。由于丁、蔡督造贡茶的优质,致使他们平步青云,丁谓官至宰相。蔡襄召为翰林学士、三司使。
由此可见,宋代百姓想为官,除了科举考试等之外,还能通过制作茶饼这条途径,于是更推动了斗茶的风俗,不少人掠取名茶进贡,以此升官发财。当时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载“郑可简以贡茶进用,累官职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根据史料记载,宋代进贡皇室的龙团凤饼茶共有四十多多种,如龙团胜雪、万寿龙芽、无疆寿比、御苑玉芽、启沃承恩、太平嘉瑞、无比寿芽、龙苑报春、万春银叶、瑞云翔龙、龙凤英华、玉叶长春等。由于这些团饼茶生产的极高要求,将中国制茶艺术达到了登峰造级的地步。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时还出现了对散茶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
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诏,废龙团兴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为盛行。
以上是 茶的历史(三)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