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uuid作为数据库主键,被技术总监怼了一顿!
看完本文,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一、摘要
在日常开发中,数据库中主键id的生成方案,主要有三种
- 数据库自增ID
- 采用随机数生成不重复的ID
- 采用jdk提供的uuid
对于这三种方案,我发现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没有特别的差异,但是当单表的数据量达到百万级以上时候,他们的性能有着显著的区别,光说理论不行,还得看实际程序测试,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探究竟!
二、程序实例
首先,我们在本地数据库中创建三张单表tb_uuid_1
、tb_uuid_2
、tb_uuid_3
,同时设置tb_uuid_1
表的主键为自增长模式,脚本如下:
1 |
|
1 |
|
1 |
|
下面,我们采用Springboot + mybatis
来实现插入测试。
2.1、数据库自增
以数据库自增为例,首先编写好各种实体、数据持久层操作,方便后续进行测试
1 |
|
1 |
|
1 |
|
2.2、采用随机数生成ID
这里,我们采用twitter
的雪花算法来实现随机数ID的生成,工具类如下:
1 |
|
其他的操作,与上面类似。
2.3、uuid
同样的,uuid的生成,我们事先也可以将工具类编写好:
1 |
|
最后的单元测试,代码如下:
1 |
|
三、性能测试
程序环境搭建完成之后,啥也不说了,直接撸起袖子,将单元测试跑起来!
首先测试一下,插入100万数据的情况下,三者直接的耗时结果如下:
在原有的数据量上,我们继续插入30万条数据,三者耗时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数据量 100W 左右的时候,uuid的插入效率垫底,随着插入的数据量增长,uuid 生成的ID插入呈直线下降!
时间占用量总体效率排名为:自增ID > 雪花算法生成的ID » uuid生成的ID。
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为什么uuid生成的ID远不如自增ID呢?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 mysql 主键存储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析。
3.1、自增ID内部结构
自增的主键的值是顺序的,所以 Innodb 把每一条记录都存储在一条记录的后面。
当达到页面的最大填充因子时候(innodb默认的最大填充因子是页大小的15/16,会留出1/16的空间留作以后的修改),会进行如下操作:
- 下一条记录就会写入新的页中,一旦数据按照这种顺序的方式加载,主键页就会近乎于顺序的记录填满,提升了页面的最大填充率,不会有页的浪费
- 新插入的行一定会在原有的最大数据行下一行,mysql定位和寻址很快,不会为计算新行的位置而做出额外的消耗
3.2、使用uuid的索引内部结构
uuid相对顺序的自增id来说是毫无规律可言的,新行的值不一定要比之前的主键的值要大,所以innodb无法做到总是把新行插入到索引的最后,而是需要为新行寻找新的合适的位置从而来分配新的空间。
这个过程需要做很多额外的操作,数据的毫无顺序会导致数据分布散乱,将会导致以下的问题:
- 写入的目标页很可能已经刷新到磁盘上并且从缓存上移除,或者还没有被加载到缓存中,innodb在插入之前不得不先找到并从磁盘读取目标页到内存中,这将导致大量的随机IO
- 因为写入是乱序的,innodb不得不频繁的做页分裂操作,以便为新的行分配空间,页分裂导致移动大量的数据,一次插入最少需要修改三个页以上
- 由于频繁的页分裂,页会变得稀疏并被不规则的填充,最终会导致数据会有碎片
在把值载入到聚簇索引(innodb默认的索引类型)以后,有时候会需要做一次OPTIMEIZE TABLE
来重建表并优化页的填充,这将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消耗。
因此,在选择主键ID生成方案的时候,尽可能别采用uuid的方式来生成主键ID,随着数据量越大,插入性能会越低!
四、总结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推荐使用主键自增ID和雪花算法生成的随机ID。
但是使用自增ID也有缺点:
1、别人一旦爬取你的数据库,就可以根据数据库的自增id获取到你的业务增长信息,很容易进行数据窃取。
2、其次,对于高并发的负载,innodb在按主键进行插入的时候会造成明显的锁争用,主键的上界会成为争抢的热点,因为所有的插入都发生在这里,并发插入会导致间隙锁竞争。
总结起来,如果业务量小,推荐采用自增ID,如果业务量大,推荐采用雪花算法生成的随机ID。
本篇文章主要从实际程序实例出发,讨论了三种主键ID生成方案的性能差异,
鉴于笔者才疏学浅,可能也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欢迎网友们批评指出!
五、参考
1、方志明 - 使用雪花id或uuid作为Mysql主键,被老板怼了一顿!
以上是 使用uuid作为数据库主键,被技术总监怼了一顿!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a/12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