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章丘市属于哪个市的(章丘历史沿革介绍)

章丘区,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的东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地处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

章丘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部,泰山东北,黄河南岸;地理坐标: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邻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南接泰安市岱岳区、济南市莱芜区,东北与邹平市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区相望。区政府驻地双山街道。

  【境遇】区境东起普集街道麻秸村东北,西至龙山街道傅家庄西,宽37公里;南起垛庄镇南麦腰村南,北至黄河镇小刘家东北,长70公里。全区总面试171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0.8%、25.9%和43.3%。河、湖水面积20.1平方公里。境内南部群山绵亘,地势较高;中部多丘陵、平原;北部为平原、洼地。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米至200米之间,最高点南部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南部属鲁西隆起区,北部为济阳凹陷区,属旋扭性构造鲁西系的外旋层部位,南北向与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发育。这些断层的垂直错动与水平侧移,严重破坏了古代沉积地层的连续性。特别是文祖断层,两盘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断层两侧在地形、地质和地下水源等方面,形成显著的东西差异。地质构造形成普遍为单斜岩层,以块断为主,褶皱少见。岩层走向北西60°,倾向北东30°,倾角7°~13°。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齐全。山区自南而北分布为变质岩、石灰岩、页岩、煤层、火山喷出岩等,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则广泛分布泥岩,下部为淡水灰岩,上部为砂砾石层及各种土类。 

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长城岭绵延于南,长白山矗立于东。地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自南而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为南部的鸡爪顶,海拔924米;最低处系北部辛寨乡朱家洼一带,海拔15米。

境内大部地区属小清河水系,东南部少数山区属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小清河、绣江河,东、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黄河为西北界河,从历城区大沙滩西南入境,至黄河乡常家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27.08公里,年均径流量425亿立方米。小清河位于西北部,从历城区北柴家庄东北入境,至水寨镇小贾庄入邹平县,过境河段18.8公里,年均径流量7.77亿立方米。绣江河,源于明水百脉泉,全长32.8公里,最后注入小清河。东巴漏河,在东南部,属季节河,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由石门入境,至相公庄镇寨子入漯河,全长34.4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属季节河,源于垛庄镇四角城北坡,至绣惠镇金盘村北入绣江河,全长68.8公里。漯河,于相公庄镇龙湾头上接东巴漏河,至刁镇东北入芽庄湖,全长28公里。巨野河,西支源于历城区大龙堂拔槊泉,东支源于北曹范村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入杜张水库,全长46.8公里。主要湖泊白云湖,在西北部,总面积17.4平方公里,水面积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芽庄湖,在市东北角,总面积5.38平方公里,水面积2.1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1.9米。

位置

章丘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50公里处。西邻济南市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周村、淄川区,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总面积1721.12平方公里。区治明水,城区面积23.5平方公里,按直线距离计算,距首都北京380公里,由铁路至北京559公里。

建置

龙山文化证明,早在56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境内即有先民繁居。

少昊之世,为爽鸠氏之墟。

虞、夏,隶季氏(今淄博市临淄区),为青州之域。

殷商,先隶逢柏陵(今临淄),后隶薄姑氏(即亳姑、古,又称薄姑。今博兴县);西部属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

西周,东部属齐国,西部属谭国。

春秋初期,西部属谭国,西北部隶齐国赖邑。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国灭谭国后属齐国。公元前680年(鲁庄公十四年),划北部为大田宁戚的封邑,称宁邑(今刁镇永清寺)。公元前547至490年,齐景公划台为晏子封邑,称台邑。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齐景公划西部封大臣崔杼,称崔邑(今黄河乡土城)。

战国,先属齐国,后属田齐。

秦初,属田齐。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全国划36郡,属济北郡。

西汉,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公元前153年(景帝四年),嗣侯偃坐出界,国除,改阳丘国为阳丘县(回军镇,今绣惠镇回村)。又分置土鼓(今明水镇)、菅(菅家庙,今邹平县菅家村)、猇(今刁镇旧军)、东平陵(今平陵城古址)、朝阳(延安镇,亦名魏王城,今属邹平县)等县,属青州部济南郡,郡治东平陵。

东汉初,中部为阳丘县,北部为猇县、菅县,西北部为朝阳县,西部为东平陵县,

南部为土鼓县。属济南国(都东平陵城)。后改朝阳县为东朝阳县,阳丘、猇县并入东朝阳县。

三国,属魏国乐安郡。

晋,置有平陵(由东平陵改称)、菅等县。废土鼓县入平陵县,属青州部济南郡。

废菅县入东朝阳县,改属乐安国。313年(晋永嘉七年),济南郡治迁往历城。

南北朝刘宋,改东朝阳县为朝阳县,属齐郡。又侨置东魏郡,以朝阳县属。复置顿丘郡,析朝阳地为卫国县属之。北魏,朝阳县属济南郡。北齐,废朝阳县置高唐县(治回军镇)。556年(北齐天保七年),高唐县迁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废土鼓县入卫国县。属齐州。

隋,586年(开皇六年),改卫国县为亭山县,又置朝阳县(治今黄河乡临济村)。

596年(开皇十六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高唐县为章丘县,取县北山章丘为名;朝阳县为临济县。另置朝阳、营城县。606年(大业三年),朝阳县入临济县。属齐郡。

唐,619年(武德二年),于平陵县置谭州,领平陵、章丘、亭山、营城4县。625年(武德八年),废营城入平陵,又以废邹州之临济来属。627年(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643年(贞观十七年),改平陵县为全节县。815年(元和十年),并全节县入历城县。820年(元和十五年),废亭山县入章丘县。五代,沿唐置。

宋,置章丘、临济2县。1001年(咸平四年),废临济县入章丘县,属济南郡。

1006年(景德三年),置清平军(治今刁镇旧军)。1069年(熙宁二年),废清平军,属齐州。1116年(政和六年),齐州升格为府,属济南府。金,属山东东路济南府。1130年(金天会八年),伪齐儿皇帝刘豫,改济南府为兴平郡,属伪齐兴平郡。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伪齐政权废,直属中央尚书省。

元,属山东东路西南道济南路总管府。

明,1367年(朱元障吴元年),改济南路为济南府,属济南府。

清,沿明置。

民国初,废府州而存县设道,属岱北道。1914年(民国3年),改属济南道(后改济南府)。1938至1942年,属鲁北行署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5年8月,划为章丘(县治埠村)、章历(县治旧章丘城)2县,属泰山专区。

1946年6月,章历县划归渤海行署清河专区。

1950年4月,章丘、章历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3年9月,章历县撤销并入章丘县(县治旧章丘城),划归泰安专区。

1958年8月,县治迁往明水。是年11月,泰安专区撤销,章丘县划归济南市。

1961年5月,泰安专区恢复,划归泰安专区。

1979年1月,划归济南市至今。

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

2016年12月,撤市设区。

2017年8月10日,调整章丘区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辛寨镇,整建制划归刁镇管辖。

撤销水寨镇,将原水寨镇的19个行政村划归刁镇管辖;将原水寨镇的13个行政村划归白云湖镇管辖。

撤销曹范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曹范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曹范镇政府驻地。

撤销宁家埠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宁家埠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宁家埠镇政府驻地。

撤销高官寨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高官寨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高官寨镇政府驻地。

撤销白云湖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白云湖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白云湖镇政府驻地。

2020年7月,撤销章丘区刁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刁镇街道,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刁镇政府驻地;撤销章丘区黄河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黄河街道,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黄河镇政府驻地。

区划

境内区划屡经变更。

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设6个乡(城周为关厢乡,东北为清平乡,西为西锦乡,东为东锦乡,南为明秀乡,北为下三乡),103个里,1.32万户。

清代,辖6个乡,56个里,802个村,6.95万户。

民国时期,划为10个区:旧章丘城周围为一区,城北为二区,城西为三区,城东北为四区,城东南为五区,五区南为六区,城南为七区,城西为八、九、十区。

1940年3月,泰山专署将莱芜县北部三义乡、凤山乡、茶叶镇划入章丘县,作为抗日根据地。

1941年6月,六区划归淄川县。

1941年6月,三义乡、凤山乡、茶叶镇划归莱芜县。

1941年下半年,根据”废乡、划区、缩小县”的指示,九区(垛庄)改划为官营、南明、陔山、锦屏、双峰5个区。

1944年4月,胡山区(1943年春,六区改属章、莱、淄、博边联县后,改划为胡山、青山2个区)划归章丘县。

1944年春,十区改划为虎门、孙村2个区。

1945年8月,新建章历县(县治旧章丘城),属泰山专区。辖马棚、龙山、白云、旧军、刁镇5个区。

1945年9月,青山区划归章丘县。

1946年上半年,章历县增设临济区。

1946年6月,章历县划归渤海行署第三专区(清河专区)。

1947年11月,章丘县新建普集区,青山区与胡山区合并为青胡区。

1948年11月,章历县新建湖北区。

1949年2月,章历县新建城关镇。

1950年4月,章丘、章历两县划归淄博专区。

1952年8月22日,章丘县东邢、西邢、唐冶、西枣园、合尔、流海、吴家、西神武8个自然村划归历城县。

1953年9月5日,章历县撤销并入章丘县(县治旧章丘城),划归泰安专区。

1954年3月16日,六区水寨、辛寨、旧军3乡改为镇。

1954年7月6日,六区辛寨镇划归七区,八区张官庄乡划归十一区。

1954年9月9日,十四区佛峪乡划归历城县。

1955年1月14日,一区东太平乡并入城关镇,直属县。同年2月10日,城关镇改为县辖区级镇。

1955年9月21日,将全县277个乡合并为220个乡。

1955年下半年,为便于芽庄湖产(芦苇)和水利管理,芽庄南村、芽庄北村、小辛、请十户、炭张铺、山陈、小坡、曹庄8个自然村划归邹平县。

1956年10月25日,彩石区8个乡、孙村区12个乡、唐王区9个乡、平陵区2个乡及高官寨区十八户乡的南寺、胡家、宋家、时家4村划归历城县。历城县遥墙区柴家乡、杨史道口乡(含大沙滩、小沙滩、幸福庄)划入章丘县十八户乡。11月10日,柴家乡又划归历城县。11月26日,将全县189个乡(镇)改划为82个乡(镇)(含一个直属镇城关镇,一个民族乡大冶乡)。

1957年5月17日,大沙滩、小沙滩、幸福庄划归历城县。

1958年3月24日,撤区并乡。将全县14个区,82个乡(镇)改划为1个镇:城关镇,29个乡,共932个行政村。

1958年5月13日,东徐马、西徐马、北徐马、界沟河、牛王、高家6个自然村划归历城县。

1958年9月,成立29处人民公社。同年12月,调整为:文祖、埠村、垛庄、普集、胡山、刁镇黄河、绣惠、明水、平陵10处人民公社。

1961年3月11日,增划相公庄、祖营坞、枣园、宁家埠、辛寨、水寨、高官寨7处人民公社。

1962年2月13日,芽庄南村、芽庄北村、小辛、请十户、炭张铺、山陈、小坡、曹庄8个自然村又划归章丘县。

1963年5月,祖营坞公社撤销,所辖大队划入普集、相公庄2公社。全县共16处人民公社。

1984年2月28日,撤公社,设11个区、3个区级镇,5个乡级镇、54个乡、12个办事处,870个村民委员会。

1985年9月16日,划为11个镇:明水、普集、相公庄、绣惠、刁镇、水寨、龙山、枣园、埠村、垛庄、文祖,11个乡:黄河、高官寨、辛寨、白云湖、宁家埠、党家、山后寨、曹范、阎家峪、官庄、旭升。

1986年,章丘县辖明水、绣惠、普集、相公庄、刁镇、水寨、龙山、枣园、埠村、垛庄、文祖11镇,黄河、高官寨、辛寨、白云湖、宁家埠、党家、山后寨、曹范、阎家峪、官庄、旭升11乡,889个行政村、1034个自然村。

1992年8月,撤销章丘县,改设章丘市(县级),属山东省辖,由济南市代管。1995年11月,党家、山后寨、曹范3乡,改设为镇。至1995年底,全市辖14镇,8乡,85个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1035个自然村。

截止2020年,章丘区辖明水、双山、枣园、龙山、圣井、埠村、普集、绣惠、相公庄、文祖、官庄、曹范、宁家埠、高官寨、白云湖、刁镇、黄河17个街道,垛庄1个镇,共890个行政村。

山东章丘市属于哪个市的(章丘历史沿革介绍)

附:章丘大葱

章丘大葱历史悠久。明代,在女郎山西麓一带(今乔家、马家、石家、高家村等地)栽培已很普遍。在我国众多的大葱品种中,章丘大葱 “名”“特”“优”三字兼备,被誉为“葱中之王”。 主要品种为“大梧桐”。 章丘大葱有高、长、脆、甜的突出特点。高:章丘大葱的植株高大魁伟,是当今国内外所有大葱品种的佼佼者,故有“葱王”之称。长:章丘大葱的葱白很长、很直,一般50~60厘米,最长80厘米左右,备受人们喜爱。脆:章丘大葱质地脆嫩,味美无比。甜:章丘大葱的葱白,甘芳可口,很少辛辣,最宜生食,熟食也佳。

以上是 山东章丘市属于哪个市的(章丘历史沿革介绍)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979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