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属于河南哪个市的(范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介绍)

范县属于濮阳市。

范县位于黄河下游、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东接台前县,西邻濮阳县,南与山东省鄄城县、郓城县隔黄河相望,北依金堤和山东省莘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35°50′。县境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42公里,总面积617平方公里。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于濮阳市,北邻山东省聊城市的莘县、阳谷县,东接濮阳市台前县,南面隔黄河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相望,西邻濮阳市濮阳县。

范县不大,面积约590平方千米,境内河流众多,北临金堤河,南望黄河。

范县虽然不是很大,知名度也不算很高,却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初置县,因南邻范水而得名,不过后来被废,隋朝时复置,隶属于济北郡。

清代范县隶属于山东曹州府,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曾在范县当过5年县令,很喜欢范县这个地方,认为这里的民风纯朴,和谐包容。

2021年,范县辖8镇4乡和1办(筹):城关镇、濮城镇、王楼镇、辛庄镇、杨集乡、白衣阁乡、陈庄镇、龙王庄镇、颜村铺乡、陆集乡、张庄镇、高码头镇、范水办(筹)。

范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豫鲁两省交界处,南依黄河,北枕金堤,区位优势独特,是衔接融合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黄河、金堤河横贯县境,沿黄线长达47公里。

范县属于河南哪个市的(范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介绍)

西汉初置县,因范水穿城而过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起源地。古代晋楚“城濮之战”、齐魏“孙庞斗智”、“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子路负米”“芦衣顺母”“百里负米”等均发生在这里,现有丹朱遗址、闵子骞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古佳句。同时范县是革命老区,1927年就有了党的活动,1932年建立了范县最早的党组织——范县特支干事会和范朝濮联立乡师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范县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驻地,邓小平、刘伯承、段君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光辉足迹,被誉为华北“小延安”。战争年代,范县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参军参战,英勇杀敌,踊跃支前,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颜村铺革命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衣阁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夏代:为昆吾地。

商代:为顾国。《诗经。商颂》中“韦顾即伐,昆吾夏桀”即指此。

周代:分属齐、鲁、卫三国。武王封其胞弟康叔于卫,范西部属卫,东部属齐、鲁二国。今高码头乡分化台村,传说为齐、鲁分界处。又旧志载,古城南三十里有南阳保村,村外有石门高数文,叫“鲁西门”,相传为鲁、卫二国相会处。

春秋:为晋邑。周定王曾封晋大夫士会于范,即为此地,其后代便以范为姓。

战国:属卫。后齐灭卫,范遂为齐地。

秦代:属东平。

汉代:置县。县城东有河曰“范水”,县之得名于此,沿袭至今。

三国:属魏。

晋代:属东平国。

南北朝:属北魏东平郡。北齐县废。

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县,属济北郡。

唐代: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州。五年州废,复置县,属济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属濮州。

宋代:属濮州。

金代;属濮州。

元代:属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改属濮州。

明代:属濮州。

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属濮州直隶州。十三年改属曹州府。

中华民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府为道,范县属东昌道,十五年改属曹濮道。十七年道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直接归山东省政府管辖。二十五年属聊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聊城沦陷,专署曾一度驻本县。

1940年3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归鲁西专署领导,隶属于冀鲁豫行署。

1942年8月,国民党第三十九集团军(老百姓呼为“十军团”、“顽军”)由濮县撤走,濮县、范县、观城县三县联成一片,成为抗日根据地。范县原辖五个区,其中第五区在黄河以南,划归郓北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冀鲁豫行署撤销。范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范县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6年,濮县,观朝县撤销,同时并入范县。1958年,莘县撤销。除王奉、燕店两区外,全部归属范县。

1961年莘县恢复,原划归范县的部分又全部归属莘县。196.4年金堤以北范县所辖地区划归莘县。同时撤销寿张县,金堤以南原寿张的马楼、侯庙、夹河、打渔陈四个区划归范县,范县隶属河南省安阳地区。为工作之便,原寿张县划归范县的地区成立寿张工委、寿张办事处。

1974年,台前工委独立,后改为台前县。至此,范县所辖仅余金堤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

1983年9月,安阳地区撤销,范县属新设的濮阳市管辖。

范县建置沿革表

范县属于河南哪个市的(范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介绍)

附:濮县沿革

濮县,原为濮州,隋置。1913年废州置县。1956年濮县撤销,并入范县。

夏代为昆吾地。

周代为魏地。

秦代属东郡。

汉代属兖州济阴郡。

晋朝为濮阳国鄄城县地,后为济阴郡成阳县及句阳县地。

北魏为濮阳郡。

隋开皇初年,于鄄城置濮州,州治在今山东鄄城县旧城,直至明景泰三年,州(郡)治未变。辖雷泽县、临濮县。大业初年废临濮入鄄城,废河上县入临黄县。

唐朝属河南遒,改濮州为濮阳郡,辖鄄城县、雷泽县、临濮县、范县。

宋朝置京东西路濮阳郡,辖鄄城、雷泽、临濮三县。金置大名路濮州,辖鄄城、临濮、雷泽、范县四县。后废雷泽、临濮为镇。

元朝置直隶督省山东濮州,辖郵城、朝城、范县、临清、馆陶、观城六县。

明朝属山东省东昌府,辖范县、观城、朝城三县。景泰三年(1452年)因河患州治迁至王村(今濮城镇。直至1956年,州、县治未变)。

清雍正八年(1730年)濮州改为直隶州,辖范县、观城、朝城三县。十三年撤直隶州改属曹州府,降为散州。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改县,属东昌府。15年改属曹濮道,17年道废,改县公署为县政府。20年,将黄河以南地区置鄄城县。25年,鄄城县撤销,仍并入濮县,隶属于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

民国28年(1939年)黄河以南原鄄城地区建立抗日政府,濮县仅余黄河以北地区,仍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区。

民国29年(1940年)3月,濮县第一次解放,属鲁西行署。同年6月,国民党军二次返濮。

民国31年(1942年)5月,濮县第二次解放,归属冀鲁豫边区政府。同年,在濮阳县王称堌、石墓头、文留一带建立昆吾县,濮县的宋集乡划归昆吾。后昆吾县撤销,宋集乡随昆吾并入濮阳县。

民国35年(1946年)原昆吾县划出户部寨、王称堌、柳屯三个区并入濮县,编为五、六、七区。

1947年10月,该三个区划归尚和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濮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濮县归山东省聊城专区。

1956年,濮县撤销,并入范县。

行政区划

数千年来,区划更迭,升降易属,古代区划已无从查考,仅旧志对明代以后有零星记载。

明初,全县设9乡,16保。乡驻地无考,16保即:左坊、梁村、观西、尹镇、麻口、北阳、北倪、曹村、仁里、惠民、崇仁、北名、南阳、观东、义东、义西。后撤销南阳、观东、义东三保。正德年间,又撤销义西保,全县并为12保。乡则增加二个,为11乡。

清顺治年间,全县设15个乡12保。15乡即:樱桃园、张青营、道口、羊二庄、大渚潭、左家营、龙王庄、陆家集、仲家堂、闵子墓、第五寨、附城南、附城东、附城西北。12保即:左坊、梁村、观西、尹镇、麻口、北阳、北倪、曹村、仁里、惠民、崇仁、北名。

光绪年间,全县设12乡12保。12乡即:龙王庄、羊二庄、西门、英道、东门、闵子墓、第五寨、大渚潭、仲家堂、陆家集、南门、左家营。12保仍沿袭顺治年间旧制未变。

光者三十四年(1908年),撤销保,全县分为18里,辖574个自然村。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5区,辖49乡6镇,共582个自然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县设7个区,辖337个自然村。建国后辖4个区,即一区城滇、二区张庄、三区龙王庄、四区颜村铺。

1956年1月4日,根据国务院“市辖和县辖区公所的名称均按地名称呼不按数字排列”的通知,范县所辖四个区是;一区改为城镇区,辖菜园、荣庄、王庄、朱楼、卓楼、东于庄、宋名口、丁河涯、赵楼9乡;二区改为张庄区,辖日谷段、高心头、葛口、张庄、闵子墓、蒋房主、旧城、甘草堌堆、凤凰岭9乡;三区改为龙王庄区,辖龙王庄、吴桥、张庄、胡楼、祝庄、石王野、陆集、前石胡同、崔胡同、郭庄、羊二庄11乡;四区改为颜村铺区,辖道口、前张青营、北马庄、上堤姬楼、北杨铺、蒋庄、颜村铺、寇庄、前玉皇庙、孟楼10乡。

1956年3月20日,濮县、观朝县同时撤销,濮县全部并入范县,观朝县南部的三、四、五区及六区的7个乡划归范县。同时将范县甘草堌堆乡划归寿张县。合并后,全县划为9个区1.03个乡。

1958年春,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3个乡,辖861个自然村。同年9月14日:全县组成一个人民公社。下设10个管理区,即:范镇、濮城、古城、观城、杨集、龙王庄、王庄集、古云、张庄、颜村铺。冬,莘县撤销,除王奉、燕店两个区外,其余并入范县。范、莘合并后划为16个公社,即:城镇、濮城、古城、莘城、观城、朝城、杨集、古云、颜村铺、龙王庄、张庄、张鲁、王庄、俎店、十八里铺、妹塚。

1961年7月,莘县恢复。原莘县划归范县的部分又划归莘县。范县辖范镇、古城、观城、濮城、张庄、龙王庄、古云、王庄、杨集、颜村铺10个公社,共847个大队,3201个生产队,983个自然村。

1963年,县以下仍设区,原来的10个公社改为10个区,区以下设公社。

1964年4月,范县、寿张两县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两县金堤以北地区则分别归莘县、阳谷县。范县古城、观城、王庄、范镇、古云5个区和颜村铺区的姬楼公社划归莘县。其中,区在金堤北而社队在金堤南的5个公社,即:古云区的东牙头、王菜园、大卢寨3个公社,古城区的丁河涯公社,城镇区的赵庄公社仍归范县。此次共划归莘县27个公社,350个自然村。寿张县撤销,原寿张县的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4个区,24个公社和区在金堤北而社队在金堤南的4个公社,即:城关区的玉皇岭公社、刘奎斋公社、东关路公社、台前公社及高庙公社的一部分村和李台区的关门口一个自然村,并入范县。范县隶属河南省。全县划为11个区,即:濮城区、颜村铺区、杨集区、龙王庄区、张庄区、白衣阁区(新建)、侯庙区、打渔陈区、马楼区、夹河区、台前区(新建)。共辖65个人民公社,823个大队,1017个自然村。

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原来的11个区撤销,改为11个公社,原公社改为基点片。

1973年,范县夹河、马楼、张庄、濮城4个公社划为夹河、吴坝、马楼、清河、张庄、高码头、濮城、辛庄8个公社。其余7个公社建制不变,全县共辖15个公社。

1974年,侯庙、马楼、打渔陈、夹河、台前、吴坝、清河7个公社脱离范县,建立台前工委,直接属安阳地区领导。范县辖濮城、辛庄、杨集、白衣阁、颜村铺、龙王庄、张庄、高码头8个公社。

1977年5月范县杨集、白衣阁、龙王庄3个公社划为杨集、羊二庄(陈庄)、白衣阁、王楼、龙王庄、陆集6个公社。同年秋,又将颜村铺公社划为频村铺、孟楼两个公社,全县共辖12个公社。

1983年12月起,公社建制撤销,县以下设乡,原12个公社,除濮城公社改为濮城镇外,其余均改为乡。

至1987年,全县辖1镇11乡,559个行政村,655个自然村。

1990年2月,城关镇成立。

1994年,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在金堤河以南十字坡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范县新城区。

1997年7月1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搬迁至新城区办公。

2005年底,撤销孟楼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龙王庄乡。调整后,范县辖2个镇、10个乡:城关镇、濮城镇;王楼乡、辛庄乡、杨集乡、龙王庄乡、白衣阁乡、陆集乡、张庄乡、颜村铺乡、高码头乡、陈庄乡。

2011年,龙王庄乡、高码头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县辖4个镇、8个乡:城关镇、濮城镇、龙王庄镇、高码头镇、辛庄乡、杨集乡、陈庄乡、白衣阁乡、王楼乡、颜村铺乡、陆集乡、张庄乡。

2017年10月11日范水办事处党工委、管委会筹备组成立。2011年至2020年,龙王庄、高码头、王楼、辛庄、陈庄、张庄先后撤乡建镇。

到2020年,范县辖8镇4乡和1办(筹):城关镇、濮城镇、王楼镇、辛庄镇、杨集乡、白衣阁乡、陈庄镇、龙王庄镇、颜村铺乡、陆集乡、张庄镇、高码头镇、范水办(筹)。

范县飞地

范县县城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樱桃园镇,山东樱桃园围着河南范县县城。《关于核定山东省与河南省金堤河 地区行政区域界线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70号,重申了1964年确定的具体界线走向。继续明确“两省金堤河地区行政区域界线划定后,双方群众在界线两侧对方境内经营的插花土地的经营权、管理权和所有权不变,具体范围以双方土地详查时明确的土地权属范围为准。山东省部分群众在金堤河南侧的居住现状维持不变,继续由山东省管理。河南省范县县城及金村、张夫两个村仍作为河南省在山东省境内的飞地。”金堤河地区水利问题按“金堤由山东修守,金堤河由河南治理”的原则,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金堤河管理局统一协调解决。双方在金堤河上修建的生产生活及水利设施,在不影响整个金堤河地区水利治理的前提下,按“谁修建、谁管理”的原则处理。

以上是 范县属于河南哪个市的(范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介绍)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6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