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属于哪个市(鄄城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鄄城县属于菏泽市。

鄄城在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西汉初置县,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是战国时代军事家、思想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县境内既有尧帝陵、舜耕历山遗址、雷泽湖、孙膑墓、陈王读书台、苏御史牌坊等历史人文景观。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北部,是全国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县、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山东县域旅游十强县。鄄城在春秋时期为卫国鄄邑,西汉初置县,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是战国时代军事家、思想家、一代兵师孙膑的故里。县境内既有尧帝陵、舜耕历山遗址、雷泽湖、孙膑墓、陈王读书台、苏御史牌坊等历史人文景观,也有鄄南战役战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等革命遗址,还有鲁锦、砖塑、斗鸡、斗羊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砖塑、商羊舞、鲁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鄄城县属于哪个市(鄄城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鄄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称。据1982年文物普查时县内出土文物表明,早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原始先民就休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鄄城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太平环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谷林、历山、雷泽,均在县境。

《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

春秋(前770-前476)时期为卫国鄄邑,南为垂邑,东属古国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属齐国甄邑(甄,音juan,“鄄”的异体字),南为垂都(即垂邑),东属廪邱,东南有城阳。

秦时(前221-前206)改鄄邑为甄城,并于今县东境置都关县,东南置城阳县。甄城、都关、城阳均属东郡。

西汉(前206-8)初始置鄄城县,因境内鄄邑、甄城而得名(城址在今旧城)。境东置城都县、都关县,东南置城阳县,南置句阳县。汉武帝时总天下为十三部州,鄄城、城阳、句阳、都关、城都5县均属兖州刺史部统辖。

“新”莽时期(9-25)改鄄城为鄄良,其地仍属兖州刺史部。

东汉(25-220)初废都关县入鄄城县。公元90年(汉和帝永元二年)于城阳置城阳国,94年(永元六年)仍为城阳县。

三国时期(220-265)属魏兖州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其间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

西晋时期(265-316)属兖州濮阳国(濮阳郡、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先后属后赵兖州济阴郡、前燕兖州东郡、前秦兖州、后燕兖州东郡,兖州、东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时期(420-581)先后为北魏、东魏济州濮阳郡鄄城县、城阳县地,北齐时省城阳县入鄄城县,北周因之。

隋时(581-618)先属濮阳郡,后属郓州(治郓城)。596年(文帝开皇十六年),于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从此始),于东南置雷泽县,西部置临濮县。606年(炀帝大业二年)改郓州为东平郡,废濮州,省临濮县入鄄城、雷泽2县。

唐(618-907)初属鄄城县、雷泽县地。621年(高祖武德四年)复置濮州及临濮县,并析鄄城县置永定县,析雷泽县置长城、安邱2县。次年,废长城、安邱2县入临濮县。625年(武德八年)废永定县入鄄城县。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鄄城、临濮、雷泽3县属河南道。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废濮州设濮阳郡,治鄄城。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改濮阳郡为濮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濮州属地。

北宋时期(960-1127)属京东路(后为京东西路)濮州鄄城县、临濮县、雷泽县地。

金朝时期属山东西路(后为大名路)濮州鄄城县、临濮县、雷泽县地。1154年(金海陵王贞元二年)降临濮、雷泽2县为镇,其地并入鄄城县。

元时(1271-1368)初属东平路濮州,1268年(蒙古忽必烈至元五年)濮州直属中书省,1339年(元顺帝至元五年)属中书省济宁路濮州。明(1368-1644)初属中书省濮州。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废鄄城县入濮州,于鄄城置千户所,属东昌府。1376年(洪武九年)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濮州属地。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因黄河之患,濮州治所由鄄城迁至黄河西之王村集(今河南范县濮城),鄄城故城遂称旧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1644-1911)初属山东省东昌府濮州地。1730年(雍正八年)升濮州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1735年(雍正十三年)又降为散州,改属曹州府。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属兖沂曹济道曹州府濮州地。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改属曹濮道。1928年取消道制,濮县直属山东省。1929年设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濮县属之。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仍属山东省第二专署。1936年并鄄城县入濮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山东省第十六专署(驻菏泽)。

1940年2月29日鄄城解放,3月5日成立鄄城抗日县政府,属运西专署;是年11月属鲁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是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署。1944年8月属冀鲁豫第八专署,1946年2月属冀鲁豫第二专署。1940年10月至1949年8月间,鄄东引马、红船、阎什口一带先后属郓南县、郓鄄巨菏四县边区办事处、临泽县、郓巨县地。1941年2月至1948年11月间,鄄东南郑营、彭楼、察庄一带先后属巨菏县、郓鄄巨菏四县边区办事处、临泽县地。

1940年以前,鄄东北左营一带属范县五区,1941年2月至1947年间,先后属鲁西二地委实验区、郓城县、郓北县地。

1942年12月至1944年2月间,鄄西董口、临濮、葛庄一带为鄄西办事处(县级单位)地,属晋冀鲁豫边区第十七专署。1949年8月,鄄城县属平原省菏泽地区专员公署,1953年初属山东省菏泽专署,1958年10月属山东省济宁专署,1959年6月又改属菏泽专署,1967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属山东省菏泽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12月菏泽撤区设市,自此,一直属菏泽市管辖至今。

行政区划

1949年初,鄄城县辖12个区:一区凤凰、二区董口、三区箕山、四区陈良、五区许堂、六区旧城、七区葛庄、八区临濮、九区城关、十区左营、十一区刘灿武、十二区彭楼。

1949年8月,将孙庄、范庄、东杨寺、武安集一带划归郓城县,将马集、刘集、解庄一带划为菏泽县,将菏泽县的杜庄、林庄、郭水坑、姚刘庄等村划归鄄城县。此时,鄄城县辖10个区,1135个自然村,374940人。

1955年撤销五区左营,其东部划归箕山区,西部划归旧城区,九区区址由彭楼迁至阎什口,是时,辖1135个自然村,407924人。

1957年底撤区建乡,全县辖29个乡,1137个自然村,420866人。

1958年9月全县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10处,辖1133个自然村,405422人。

1979年1月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全县划分为18处公社,辖1159个自然村,900个生产大队,3703个生产队,580539人。

1983年12月,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级政权,全县建3个镇,22个乡,辖1172个自然村,606718人。

1990年仍为3镇22乡,辖870个村民委员会,1165个自然村,671923人。

1992年1月24日,将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

1993年11月16日,撤销阎什口乡,设立阎什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1994年12月29日,撤销什集乡,设立什集镇。

1996年12月29日,撤销箕山乡,设立箕山镇。

2000年3月15日,撤销李进士堂乡,设立李进士堂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2年7月,省政府批复同意:鄄城县撤销鲁王仓乡归属郑营乡,撤销临濮乡,设立临濮镇;撤销彭楼乡,设立彭楼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12月31日,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

2010年,撤销鄄城镇,设立古泉街道、陈王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古泉街道。

2013年,撤销大埝乡,设立大埝镇,镇驻地为原大埝乡驻地。

2021年,鄄城县下辖2个街道、15个镇,共385个行政村(社区)。

山东省鄄城县属于哪个市(鄄城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山东省鄄城县属于哪个市(鄄城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82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