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是哪个省的城市(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呼伦贝尔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省)

,呼伦贝尔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全市共辖2个市辖区、4个旗和3个自治旗,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733.32公里的边境线,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

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啼晨报晓的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鸡冠上的一颗明珠。呼伦贝尔盟得名于境内呼伦湖(亦称达费湖)和贝尔湖。地处东经115°13’~126°04’、北纬47°05’~53°20’。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的总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685.82公里。

呼伦贝尔市现辖14个旗市区、5个市、7个旗。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总面积约25.3万平方公里。全市草原总面积为1.49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38亿亩。全市水资源总量316.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亿立方米。

全市有42个民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满族、俄罗斯族、朝鲜族、壮族、藏族、锡伯族、苗族、土家族、彝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高山族、布依族、畲族、傣族、侗族、羌族、黎族、哈萨克族、土族、白族、景颇族、佤族、纳西族、赫哲族、京族、瑶族、基诺族、仡佬族、东乡族、傈僳族、撒拉族、水族、哈尼族、门巴族、阿昌族等。

截止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5.51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0.3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55.88万人,比2020年末减少2.5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76%,比2020年提高了0.90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区域规模的逐步扩大、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迁移流动,我市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常住人口为221.39万人,比2020年末减少2.24万人,下降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3‰,较2020年下降1.17‰,我市常住人口呈缓慢减少态势。

呼伦贝尔拥有铁路、公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络,滨洲铁路和301国道贯通全市,拥有海拉尔、满洲里两个国际航空港,已开通至俄罗斯、蒙古国及北京、呼和浩特、哈尔滨、上海、广州等50余条国际国内航线;对外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毗邻,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中俄蒙三国交界城市,拥有满洲里、黑山头等8个国家级口岸。

呼伦贝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湖泊、河流,构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地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呼伦贝尔人文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曾经生活过鲜卑、契丹、女真等许多民族。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54.8亿元,比上年增长5.5%,两年平均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7.10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20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77.50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2:33.2:42.6。

截至2021年底, 全部工业增加值38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5.78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685.50万吨,增长13.4%。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85.30万头(只)。202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83.9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4.99亿元。

呼伦贝尔市是哪个省的城市(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秣马,或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八世纪,生活在额尔古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后裔,直至归附后金。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1920年后重归黑龙江将军节制,仍设副都统衙门,同时设善后督办兼交涉员公署,并设呼伦、胪滨、室韦、奇乾县,形成旗、县并存和分治的局面。岭东地区也保留西布特哈总管公署,同时设雅鲁县,布西县,直属黑龙江省。

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称呼伦贝尔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1945年10月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称纳文慕仁盟,受中共领导的兴安省政府领导,1947年5月归属内蒙古自治政府领导。

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

1953年4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简称东部行署,署址设在乌兰浩特。同时撤销原哲里木、兴安、呼纳三个盟的建制,其中原呼纳盟的海拉尔、满洲里、乌兰浩特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其工作委托东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销东部区行政公署,将原兴安盟和呼纳盟所辖地区合并,改尔呼伦贝尔盟,成立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直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盟政府设在海拉尔市。

1957年2月21日,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

1958年6月1日,撤销呼伦贝尔盟人民委员会,改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派出机构,设行政公署于海拉尔市,改称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

1967年12月20日,建呼伦贝尔盟革命委员会,为临时权力机构,行使原呼盟行政公署职权。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部分(原兴安盟的大部分)划归吉林省管辖。

1979年7月,恢复1969年前的区划,呼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1980年7月,恢复兴安盟建制,呼盟恢复1954年4月前的区划。

2001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市辖原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设立的海拉尔区;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

行政区划

1996年全盟辖13个旗市和两个矿区、69个镇、51个乡、37个苏木。呼伦贝尔盟行政公署驻海拉尔市。

2020年呼伦贝尔市现辖14个旗市区。其中有2个区:海拉尔区、扎赉诺尔区;5个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7个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68个镇、19个乡(其中13个民族乡)、19个苏木(其中1个民族苏木)、36个街道办事处。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驻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市是哪个省的城市(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呼伦贝尔市是哪个省的城市(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7058.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