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属于哪个市(肥西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肥西县,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

,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0′52″~117°21′39″、北纬为31°30′22″~32°00′21″之间,总面积1695.4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肥西县辖10个镇、2个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底,肥西建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地处合肥都市圈和皖江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合安高铁,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界、合叶、济祁高速和206、312、330国道穿境而过,建设中的2000吨级引江济淮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

东连合肥市郊区,隔巢湖与巢湖市相望;西与六安市接壤;南沿丰乐河与舒城县、庐江县为邻;北抵寿县、长丰县。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花木之乡、巢湖明珠”之美誉。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

肥西县属于哪个市(肥西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肥西县是1948年12月析合肥县西、南乡建立的新县,以位于合肥之西得名。

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考古部门发掘鉴定,共发现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4处,商、周时期人类遗址100多处。

商、周时期,肥西为“淮夷”之地。西周时,县境北边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边有“六”国。春秋时期,肥西为吴、楚交争。战国时属楚国。

秦代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肥西属九江郡。

汉初,肥西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刘长、刘安的淮南王国(都寿春,今寿县)。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属扬州;淮南王国废,设九江郡;郡下设县,肥西东南部属合肥县、西北部属成德县。《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合肥”之名,首见于此。此名因境内肥水而得(详见《附录》中《肥水发源及合肥得名辨考》一文)。

东汉,刘秀封坚镡为合肥侯,肥西分属合肥侯国和成德县。

三国时,合肥、成德二县属魏国淮南郡,魏扬州刺史驻合肥。

西晋,合肥、成德县皆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成德县废,其地分入寿县、合肥县,肥西全属合肥县。

南北朝时,江淮间为南北政权反复争占,归属屡变,但肥西主要属南朝。

宋:合肥侨置南汝阴郡及汝阴县,隶于南豫州。

齐:合肥仍宋制。

梁:初,合肥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监五年)合肥归梁,先后置豫州、南豫州,郡县仍宋、齐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迁寿阳,改合肥为合州,辖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为东魏所占。

陈: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陈。郡县仍旧。后废汝阴郡,汝阴县属合州北陈郡(治合肥)。579年,合州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为庐州(仍治合肥),“庐州“之名,是由汉、晋时“庐江郡”(南朝梁、陈时入合州)而来。北陈郡及汝阴县皆废,恢复合肥县,属庐州。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治合肥)。

唐初,改庐江郡为庐州;627年(贞观元年),全国分十道,庐州属淮南道;742年(天宝元年),又改庐州为庐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复改郡为州。合肥县属之。

五代十国时期,合肥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代,庐州隶淮南道,后改为淮南路。1072年(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庐州属淮南西路,隶于保信军节度使(驻合肥)。肥西有段寨、山南、新仓三镇。南宋时,淮西制置使驻庐州,合肥县属之。

元代,初置淮西总管府于合肥,不久改为庐州路,隶属于淮西江北道。后创行省,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长城镇(今长镇)巡检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县(在今肥东县境内)并入合肥县。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后撤,领于南直隶(南京)。

清初,庐州府合肥县隶于江南省(驻南京),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县隶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设官亭巡检司辖西乡,青阳巡检司辖南乡。

中华民国:1912年(民国元年),撤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驻安庆)。1915年设道,合肥属安庆道,1929年撤道。1933年设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合肥县属三专区。1938年6月,合肥县城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至肥西潜山乡鸽子笼圩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迁回合肥城内。安徽省政府也从大别山迁驻合肥。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县政府在杨新圩(今江夏乡境)成立,肥西建县,属中共皖西三地委领导。1949年1月初,

肥西民主县政府移驻农兴乡小梁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省级)驻合肥市。肥西民主县政府改称肥西县民主政府,直属皖北行署。6月,县民主政府移驻上派河镇。另外,三河镇自1949年1月解放后设市(县级),属巢湖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肥西县民主政府改称肥西县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县隶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4月,三河撤市设区,并入肥西县。1952年2月,肥西县改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县隶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行政区划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肥西县辖:上派镇、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桃花镇、农兴镇、新仓镇、肥光乡、长岗乡、高店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金桥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刘河乡、柿树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防虎乡、南岗乡、雷麻乡、城西桥乡、河东乡、青山乡、洪店乡。

1950年4月,三河市划归肥西,改设三河区,同时增设岗集、焦婆、上派3区,全县共12个区;乡划小,共151个乡、镇。

1951年1月,岗集区北外乡、城南区城南乡及城西区金斗、卫岗、德胜乡划归合肥市郊区;城南区增设关镇乡。1951年5月,增划41个乡。

1952年3月,增设烟墩、中派、土山、高刘、滨湖、防虎6区及56个乡镇;程店区改为丰乐区。全县共18区、243个乡(镇)。

1955年3月,城西区山北乡、小埔乡、山西乡、双墩乡划归合肥市郊区。1955年11月,并区并乡,全县为8个区,一个区级镇(三河镇),68个乡,2个乡级镇(上派镇、丰乐镇)。

1956年3月,上派镇直属县辖;三河区改为丰乐区(区公所迁丰乐镇)。1956年5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31个乡,2个镇。

1957年8月,中共肥西县委在原8个区派驻区委,不设区公所。1958年2月,高桥乡并入岗集乡;上派镇划归上派区辖;增设聚星、大柏、大蜀、烧脉、夏店、方桥、严店、清平、董岗、黄花、四十井、义兴等12乡,全县共8区、42乡、2镇。

1958年9月,撤销区、乡,全县农村成立22个人民公社,上派、三河两镇未动。

1960年4月,上派、三河两镇成立人民公社。次年复改为镇。1961年5月,全县增划40个公社。

1961年11月,重设8个区,原高刘区改小庙区,烟墩区改义城区。

1962年初,增建大圩公社,属义城区。1963年7月合肥市郊区的井岗、园林、优胜3个人民公社划归肥西县。1964年9月划回合肥郊区。1963年8月,塘西、陈家户渔业社合并成立塘西渔业人民公社,隶属义城区。

1965年5月,长丰建县,肥西县岗集区及所属岗集、梅冲、白塔、土山、夏店、斗镇6个人民公社划归长丰县。1965年11月,增设紫蓬区和农林、防虎、聚星、山口4个公社,撤销沈店公社。全县为8区、2镇、60个人民公社。

1969年4月撤区,上派、三河两镇不动,原60个公社并为28个公社。

1970年2月,以原区为基础设向阳(小庙)、新河(官亭)、花岗、山南、丰乐、上派、合巢(义城)7个指导点(巨新区未设)。3月,增设烟墩、南分路(不久改名潜山)、大柏、红桥、清平、中派6个公社。10月,增划长岗、新仓、高庙(不久改名高店)、山口4个公社。全县共2镇(上派、三河)、38个公社。1971年1月,增设高刘指导点。5月,增建焦坡、河东、雷麻、丙子、大圩、程店、罗祝、防虎、界河、长安10个公社。1972年8月,指导点改为区。9月,撤销潜山公社,新建井王店、南分路、王集、苏小、城西桥、青山6个公社。11月,增设丰乐镇、山南镇(公社级)。全县为8区,2个区级镇(上派三河),53个公社,2个公社级镇(部分公社、镇恢复原名)。各区所属公社(镇)。

1978年5月,义城区及义城、义兴、晓星、大圩公社划归合肥郊区。原义城区辖的丙子、四十井、烟墩公社划归上派区。1983年1月,山南、丰乐公社分别并入山南镇、丰乐镇;青山、焦坡公社分别改名为洪店、焦婆公社;原中派公社分为中派、北张2个公社。1983年6月,农村人民公社全部改为乡。1984年2月,官亭、小庙、花岗、高刘4乡改为镇(仍为乡级)。1985年底,全县分为2个直属镇、7个区、44个乡、6个乡级镇。

肥西县属于哪个市(肥西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1998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27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其余缺)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2000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

2002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农兴镇、新仓镇、长岗乡、高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

2004年,肥西县乡镇由31个调整为29个:清平乡并入三河镇,北张乡并入上派镇。调整后,上派镇常住人口12.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2004年底,肥西县辖12个镇、17个乡。2013年,肥西县辖9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合经区托管)、官亭镇、山南镇(金牛乡与洪桥乡并入)、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有1个开发区、2个合作园区。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

2014年3月高刘镇正式划给蜀山区管辖,并委托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调整后肥西县辖8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官亭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2019年,全县8个镇(上派镇、官亭镇、紫蓬镇、山南镇、花岗镇、丰乐镇、三河镇、桃花镇),4个乡(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4个园区(肥西经开区、新港工业园、柏堰科技园、紫蓬山管委会),共辖村152个,社区128个(其中城市社区38个,农村社区90个),总计280个基层自治组织。

2020年,全县8个镇(上派镇、官亭镇、紫蓬镇、山南镇、花岗镇、丰乐镇、三河镇、桃花镇),4个乡(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4个园区(肥西经开区、新港工业园、柏堰科技园、紫蓬山管委会),共辖村152个,社区128个(其中城市社区38个,农村社区90个),总计280个基层自治组织。(本文作者:古籍大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是 肥西县属于哪个市(肥西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7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