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乐县属于哪个市(昌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介绍)

昌乐县,隶属山东省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距海滨城市青岛150千米,北离渤海80千米。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汇点,是内陆通往胶东沿海地区的咽喉地带。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潍坊市的近郊县,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2.3万,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县、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山东省绿化模范县、山东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示范县、山东省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全省民兵工作先进单位、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县等,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山东省资源成长型城市。

昌乐交通条件便利。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东距世界风筝都——潍坊25公里,距济南机场、青岛机场和青岛海港各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是进出山东半岛的枢纽。胶济铁路、胶济高铁客运专线、青银高速、309国道以及正在建设的潍日高速穿城而过,省道大沂路、胶王路纵贯南北,形成了外快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昌乐自然资源丰富。经山东地质科学研究院勘测,境内有大小古火山84座,已探明和开发的矿产资源有蓝宝石、油页岩、木鱼石、地热等近30种,开发潜力巨大。昌乐古火山群分别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成为继泰山、济南名泉后山东省第三处国家自然遗产。经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勘院勘测,全县蓝宝石有矿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储量数十亿克拉,占全国蓝宝石总储量的90%以上,是世界四大蓝宝石产地之一。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41座,总库容2.5亿立方米,水资源充足。昌乐是“中国西瓜之乡”,年产西瓜6亿公斤,以皮薄、沙瓤、脆甜誉满九州,享有“天上甘露美,昌乐西瓜甜”的美誉。昌乐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到36%,有中国宝石城、首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首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十几处,其中国家4A、3A级景区6处。

  昌乐产业优势明显。实施“2121”工业主导产业计划,全力培植装备制造、黄金珠宝加工交易两个千亿级产业和新能源汽车500亿级产业,加快造纸包装、精细化工两个300亿级产业,食品加工一个100亿级产业转型升级。年加工珠宝首饰4千万克拉、黄金150吨,加工交易额600亿元,年生产电动车289万辆、吉他300万把,出栏加工肉鸭4110万只、肉鸡3050万只、生猪79万头,是中国珠宝产业基地和电声乐器生产基地、电动车生产基地。全县有4家上市企业,2家企业分别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2件中国驰名商标,12家企业入选潍坊市工业百强企业,英轩控股集团、山东矿机集团等一批企业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现代农业形成规模,走上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2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42个,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36个,全国首笔合作社信用贷款在昌乐发放。

山东省昌乐县属于哪个市(昌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介绍)

历史沿革

昌乐县历史悠久,已发掘出的55处原始社会遗址和石斧、石锥、圆锥形鼎足、敛口钵口沿等文物表明,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定居,为少昊时爽鸠氏、虞夏季荝、商逄公伯陵的辖区。

西周 武王封太公吕望于齐,都营丘,故城在今县城东南25公里处(今河头乡古城村)。历六世,至胡公,徙都薄姑(今山东省博兴)。

春秋 营丘改称缘陵,为齐地。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缘陵曾为杞国国都,后杞迁都安丘县淳于。

战国 缘陵属田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乐毅伐齐,缘陵陷于燕。三十六年,齐将田单,袭退燕军,缘陵复归于齐。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缘陵属齐郡。

西汉 刘邦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封从兄刘泽为营陵侯,从此缘陵改称营陵。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从齐郡中分出北海郡,治营陵。北海郡辖26县,在今昌乐县境内的有营陵、剧(今城西北7里,大、小丹河交汇处。《水经注》云:“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又名剧南城)、剧魁(今城西北)等。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营陵为北海亭。

东汉 更始元年(公元23年)秋九月,汉兵诛王莽,北海郡恢复旧称。光武帝二十八年(公元52年),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剧为治所,辖剧、营陵、朱虚等18城(县)。

三国 昌乐县境属魏青州北海郡。《魏志》载:“汉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国除,改称北海郡;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郡为国;青龙元年(公元233年),改国为郡,又营陵县地。”北海郡治所从剧迁回营陵。魏朝末年,郡所迁往平寿(今潍城西关处),营陵及剧仍属北海郡。

晋朝 初属城阳郡。太康中,营陵、剧划归徐州东莞郡。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营陵、剧等11县划为高密国,复归青州。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秋八月,石虎陷青州,剧、营陵两县属后赵。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慕容德陷青州,邑属南燕。

南北朝 刘宋时期,营陵属高密郡,剧属北海郡。北魏,剧属青州北海郡,营陵属胶州平昌郡。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5年),改北海郡为高阳郡;八年,剧县省废,辖地归都昌县。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周兴师灭齐,营陵属北周。

隋朝 初,改高阳郡为北海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将魏晋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营陵县归密州管辖。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潍州,辖县营陵改称营丘。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潍州;同年,改青州为北海郡,营丘县属之。大业八年,省营丘县入北海县。

唐朝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为营丘县;同年,再置潍州,辖北海、营丘等17县。六年,留北海、营丘、下密3县,余14县废。八年,潍州废,省营丘、下密入北海,为北海县。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设河南道(属监察性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演变为行政机构),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五代相沿。

宋朝 属京东东路潍州。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始置昌乐县。嘉庆版《昌乐县志·总纪》载:“宋太祖建隆三年,以北海县为北海军,始置昌乐县为属邑。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升北海军为潍州,改昌乐县为安仁县。寻复昌乐县。”

金 昌乐县属山东东路潍州。

元朝 昌乐县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潍州。元初,潍州领北海、昌邑、昌乐3县及司侯司。(后)至元三年(1337),省昌乐县入北海。

明朝 洪武初,复置昌乐县。洪武九年(1376),革元中书省,置布政使司,昌乐县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 沿明制,昌乐县属山东省青州府。

中华民国前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民国三年(1914),裁府设道,昌乐县属山东省胶东道;十四年(1925),改划胶莱道;十七年(1928),裁道存县,昌乐县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1月9日,日本军队侵占昌乐城,国民党县政府以仓上为中心,属第八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昌乐县委员会成立,领导昌乐县的革命斗争;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临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鲁中区沂山专署。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县政府进驻昌乐城。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底,临东县撤销。9月,昌乐县民主政府在尧山区大桃花村宣告成立。1948年5月,昌乐县解放,昌乐县民主政府改称昌乐县政府。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昌乐城。7月,昌潍专署在昌乐城成立,随后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移驻乔官区梁家庄。1949年7月13日,昌潍专署迁益都。7月15日,中共昌乐县委、县政府迁回昌乐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昌乐县属昌潍专区。1970年,属昌潍地区;1981年,属潍坊地区;1983年属潍坊市。

行政区划

1950年12月,各区地名改为序数称呼,一区城关,二区丹河、三区朱刘、四区南郝、五区北岩、六区五图、七区乔官、八区马宋、九区朱汉、十区鄌郚、十一区清泉、十二区金山。

1952年6月,益临县的尧沟镇,安丘县的第七区(平柳区)、第八区(阿陀区)除涝洼、薛家庄、辛家庄、石羊官庄、马连官庄、张家石岭子、丰台7村仍属安丘,其他村划归昌乐县。尧沟镇仍称尧沟镇,平柳区改称十三区,阿陀区改称十四区。全县辖1镇、14区,共903个自然村。

1955年1月,第一区改称城关镇。全县辖尧沟、城关两镇、13区,有乡112。12月,并为86乡,各区恢复地名称呼。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合并为26个乡(镇):城关镇、尧沟镇、黄埠乡、朱刘乡、南郝乡、边下乡、坊子乡、方山乡、北岩乡、乔山乡、乔官乡、北展乡、营丘乡、马宋乡、朱汉乡、林泉乡、毕都乡、时马乡、鄌郚镇、红河乡、平原乡、漳河乡、高崖乡、平柳乡、阿陀乡、王俊乡。

1958年9月,全县成立起12处人民公社:东风人民公社(城关),由城关镇、尧沟镇、南郝乡、边下乡及黄埠乡的部分村庄合成,共157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城关镇。红旗人民公社(北岩),由北岩乡、乔山乡合成,共64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北岩。火箭人民公社(朱刘),由朱刘乡及黄埠乡的部分村庄合成,共53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朱刘店。东方红人民公社(五图),由坊子乡、方山乡合成,管理委员会驻邓家庄。先锋人民公社(乔官),由乔官乡、北展乡合成,管理委员会驻乔官。营丘人民公社(马宋),由马宋乡、营丘乡合成,共82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马宋。幸福人民公社(朱汉),由林泉乡、朱汉乡合成,共75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蔡家河。鄌郚人民公社,由鄌郚镇、毕都乡、时马乡合成,共81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鄌郚。跃进人民公社(平原),由红河乡、平原乡合成,共78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理家庄子。红星人民公社(阿陀),由阿陀乡、王俊乡合成,共71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阿陀。和平人民公社(平柳),原平柳乡,共53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崔家庄。卫星人民公社(高崖),由高崖乡、彰河乡合成,共50个自然村,管理委员会驻徐家庙。12月,各人民公社改以地名命名。

1962年5月,城关人民公社分为城关、尧沟、南郝3公社,全县人民公社达14处。

1981年11月,经潍坊行署批准,高崖公社更名为漳河公社,平原公社为红河公社,朱汉公社为大宅科公社,平柳公社为崔家庄公社。全县注销自然村名11处,余892处。

1983年10月,崔家庄公社的平柳院、龙山坡、任家埠、岔子官庄、盖家庄、白石、史家庄、李家木庄、河南9村划入坊子区。1984年,张杨析为张家村、杨家庄,杨石析为小杨庄、石庙庄,全县共有自然村887个。

1984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建制。城关、尧沟、朱刘、五图、南郝、北岩、崔家庄在原公社的基础上,改为昌乐镇、尧沟镇、朱刘镇、五图镇、南郝乡、北岩乡、崔家庄乡,乔官公社分为乔官镇,北展乡,鄌郚公社分为鄌郚镇、北鄌郚乡、毕都乡(含北岩公社的乔山片及秦杨片),漳河公社分为漳河乡、包庄乡,红河公社分为红河镇、平原乡,大宅科公社分为大宅科乡、朱汉乡,马宋公社分为马宋镇、河头乡,阿陀公社分为阿陀乡、五俊乡,全县共辖8镇14乡。

1994年11月,撤销平原乡、崔家庄乡、阿陀乡,设立平原镇、崔家庄镇、阿陀镇。

1995年7月,撤销毕都乡、南郝乡、北岩乡、河头乡,设立青龙镇、南郝镇、北岩镇、河头镇;撤销漳河乡,以原漳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高崖镇。

1996年7月,临朐县白塔乡30个自然村和大关镇的池子村、柳山镇的黄冢坡村共5697户、22439人划归昌乐县管辖,并改为白塔镇,镇人民政府驻原临朐县白塔乡人民政府驻地。

1996年12月,撤销朱汉乡、大宅科乡,设立朱汉镇、大宅科镇。

1997年7月,撤销北展乡,设立北展镇。

2001年2月,撤销大宅科镇,并入朱汉镇;撤销北鄌郚乡,并入鄌郚镇;撤销青龙镇,并入北岩镇;撤销北展镇,并入乔官镇;撤销河头镇,并入马宋镇;撤销王俊乡,并入阿陀镇;撤销包庄乡,并入高崖镇;撤销平原镇,并入红河镇。至此,辖昌乐、朱刘、尧沟、南郝、北岩、五图、乔官、马宋、崔家庄、阿陀、朱汉、鄌郚、高崖、红河、白塔15个镇。

2005年3月,撤销昌乐镇、朱刘镇,以原昌乐镇、朱刘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关、宝城、朱刘三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昌乐镇的东南村、南关等28个行政村划归城关街道办事处管辖,街道办事处驻原昌乐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原昌乐镇的东管、耿王等24个行政村和原朱刘镇的赵家庄、于家庄等10个行政村划归宝城街道办事处管辖,街道办事处驻县城孤山街179号;将原朱刘镇的罗家庄、孙富村等46个行政村划归朱刘街道办事处管辖,街道办事处驻原朱刘镇政府驻地。撤销南郝镇,以原南郝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南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原南郝镇政府驻地。至此,昌乐县共辖4个街道,12个镇。

2007年8月,保留四个街道,撤销五图镇,以原五图镇的行政区域设立五图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五图镇政府驻地。撤消尧沟镇,并入宝城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县城孤山街179号;撤消北岩镇,并入乔官镇,政府驻地乔官村;撤消朱汉镇,并入红河镇,政府驻地红河村;撤消崔家庄镇、阿陀镇、马宋镇,合并成立营丘镇,政府驻地马宋村;撤消白塔镇、高崖镇,并入鄌郚镇,政府驻地鄌郚村;合并后,昌乐县为5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

2013年10月,城关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宝都街道办事处。将宝城街道办事处所辖的25个行政村、五图街道办事处所辖的7个行政村和城南街道办事处所辖宝通社区,划归宝都街道办事处管辖。宝城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由府前街迁至兴光街358号。撤销城南街道办事处,将其原行政区域并入五图街道办事处。五图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由宝通街678号迁至永和街116号。至此,昌乐县为4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

2021年全县昌乐县辖宝城街道、宝都街道、朱刘街道、五图街道、乔官镇、营丘镇、红河镇、鄌郚镇4街道、4镇,另有昌乐县经济开发区、首阳山旅游度假区、高崖水库库区。全县370个行政村、896个自然村。

山东省昌乐县属于哪个市(昌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介绍)

以上是 山东省昌乐县属于哪个市(昌乐县行政区划及历史介绍)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52.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