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利津县属于哪个市(利津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利津县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利津县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东方大虾之乡”的美誉。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津黄河大桥景区、黄河口飞燕滩等旅游景点。利津县位于华北断陷济阳坳陷东部,为第四系所覆盖,无基岩出露。第四系下有太古界、寒武系、奥陶纪、朱罗-白垩系和第三系。陈家庄凸起位于陈县中部,呈东西向展布。其南北分布属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滨州隆起东部也延伸至境内。境内断裂构造发育,活动强度大,具有阶段性特征。

利津县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利县、东营区为邻,东南与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接壤,北与河口区相交。

山东利津县属于哪个市(利津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隶属于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据《武定府志》记载:“/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是为利津县名由来。元代,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斯济南路滨州。

明代,属山东布政使司济东道济南府滨州。

清代,初属山东布政使司济东道济南府滨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山东布政使司济东道滨州。雍正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734—1911年),改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道武定府。

民国2年(1913年)属山东省岱北道。民国4年(1915年)属济南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制,隶属武定府。民国17年(1928年)直属于山东省。民国25—33年(1936—1944年)隶属山东省第五专署,其间,1937年12月,日本军侵占利津城,建立国民党政权。1939年1月,日本军二次侵占/城,于2月在建日伪政权。隶属委山东省武定府。民国30年(1941年)8月,陷阱东北部八大组一带解放,9月建立人民抗日民主政权垦区建设委员会,隶属清河区行政主任公署。民国31年(1942年)1月垦区建设委员会改成垦区行政委员会。民国33年(1944年)8月18日,全县解放后,隶属渤海区第四专署。

1950年5月,改属惠民地区行政专署。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为沾化县,隶属山东省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利津县,隶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县划为东营市辖县。

行政区划

1948年,区以下设乡,全县调整为6区1镇52乡。城关区辖4乡1镇。大盖区辖10乡,徐王区辖8乡,左王区辖11乡,宁家区辖10乡,东堤区辖9乡。全县共316个自然村。

1950年各区改为按顺序数称名。城关区为一区,徐王区为二区,左王区为三区宁家区为四区东堤区为五区,大盖区为六区。区以下设乡,总计54个乡。是年7月20日,蒲苔县的坊佟、五庄乡划归/县,其中,五庄乡5个村:坊子、佟家、贾家、石门、单家、丁家、董王。全县总计328个自然村。

1956年3月,垦利县的新台、丰国、罗家、集贤4个区划归/县。/县黄河以东的董集(二区)、宁海(四区)划归广饶县。同时,集贤区并入新台区,撤销城关区,将城关区所辖村庄分别划给盐窝、明集、店子等区。区划调整后,全县辖6区1镇1社,即店子区、明集区、盐窝区、新台区、丰国区、罗镇区、城关镇、刁口渔业合作社。

1960年,同兴、联合两公社改建委农场,属山东省渤海农垦局管辖。同年,同兴、联合两农场和罗家公社划归垦利县。

1961年10月,恢复/县建制,原在1956年划给广饶县的二区(董集)、四区(宁海)又划归/县。时全县辖12个人民公社合1个工委,即利城、五庄、和平、陈庄、大盖、明集、盐窝、董集、宁海、刁口公社和明集工委。

1962年12月,人民公社下设管区。并将盐窝公社的小李管区划归利城公社,将明集工委更名委明集公社。全县共设51个管区。482个生产大队,2731个生产队。有自然村473个。

1963年9月,恢复区的复制,全县社11个区和1个刁口海铺。原公社以下的管区改为小公社。10月,和平、陈庄两区合并为陈庄区。丰国、建设两区合并为丰国区。大盖、五庄两区合并为店子区。另外丰国、建设、陈庄三个区在小孤岛居住的6个小公社33个大队新建为小孤岛公社(后改称建林公社)归由丰国区辖。全县辖7区1个海铺(刁口)52个小公社,473个自然村。

1964年,/河东的董集、宁海两区划归垦利县,垦利县河西的罗镇区和山东省农垦局所属之同兴、联合农场划归/县。调整后,全县辖8区1社:即城关、店子、陈庄、丰国、明集、盐窝、集贤、罗镇区和刁口公社。总计473个自然村,484个生产大队,2214个生产队。

1968年,撤区并社,撤销丰国区,其所辖村队分别并入新设的虎滩、汀河两公社。全县划为18个公社:城关、南宋、北宋、店子、徐集、大赵、明集、王庄、盐窝、北岭、陈庄、集贤、傅窝、罗镇、虎滩、汀河、六合、刁口公社。

1975年1月,国营渤海农场划归/县辖。5月建立利北办事处。

1981年12月,经山东省府批准,恢复城关镇建制,城关公社更名城关镇,其他公社不变。

1983年10月,/县划为东营市辖县,公社和镇的建制未变,唯将六合公社全部和罗镇公社的新胜、协胜、新合、三义合等4村划归河口区,暂由/县代管。

1984年7月,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取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人民镇府。全县社3镇14乡,即/镇、盐窝镇、陈庄镇,南宋、北宋、店子、前刘(原徐集)、大赵、明集、王庄、北岭、虎滩、汀河、集贤、傅窝、罗镇、刁口乡。同年9月26日,将代管的六合乡合罗镇乡的4个村,正是移交河口区。全县共490个自然村,1个海铺,建立村民委员会509个。

1990年全县辖3镇14乡,510个自然村,1个海铺,建有村民委员会509个,村民小组1113个。3镇是利津镇、盐窝镇、陈庄镇,14乡为南宋、北宋、店子、前刘、明集、大赵、王庄、北岭、虎滩、汀河、集贤、傅窝、罗镇、刁口。

1997年末,全县辖3镇14乡、即利津镇、盐窝镇、陈庄镇和南宋、北宋、店子、前刘、明集、王庄、大赵、北岭、汀河、虎滩、集贤、傅窝、罗镇、刁口等14乡。

1998年2月22日,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乡镇调整合并为5镇7乡。即将前刘、王庄两乡并入利津镇,将大赵乡并入盐窝镇,北宋、店子两乡合并建北宋镇(镇政府驻前王官庄),汀河、罗镇两乡合并建汀罗镇(镇政府驻罗镇)。调整后乡镇是:利津镇、盐窝镇、陈庄镇、北宋镇、汀罗镇、南宋乡、明集乡、北岭乡、虎滩乡、集贤乡、傅窝乡、刁口乡。至年底,共有510个村民委员会,另有海铺1处(刁口海铺)、国营农场1个(渤海农场)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简称“济军生产基地”)的部分连队。

2001年2月,区划调整,将南宋乡并入北宋镇,将集贤乡、傅窝乡并入陈庄镇。2001年3月首次成立利津县县城社区管理委员会(即东津街道办事处筹建委员会)。6月,县城社区管委会设立大桥、凤凰、北园、开发区4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底,全县辖5镇4乡,即利津镇、北宋镇、盐窝镇、汀罗镇、明集乡、北岭乡、虎滩乡、刁口乡,1个社区,共489个自然村,510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1处刁口海铺,1处国营农场(渤海农场)。另外,境内有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的部分连队。

2012年,利津县辖4镇2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即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刁口乡、凤凰城街道、利津街道、利津经济开发区。全县共有512个村(居)委会。境内有海铺1处(刁口海铺)、国营农场1个(渤海农场)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简称“济军生产基地”)的部分连队。

2021年利津县辖4镇2乡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约23.8万人。

以上是 山东利津县属于哪个市(利津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51.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