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属于哪个市(平度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山东省青岛市。


平度市在春秋战国时置棠邑和即墨邑。秦时置胶东郡,郡治即墨县。西汉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县。唐至元置胶水县,平度明清时置平度州,民国二年平度改州为县。1983年,由潍坊市划归青岛市管辖。1989年,撤县设立县级市。2021年平度市常住人口为118.78万人。平度市与胶州市接壤,以胶莱河和大泽山脉为界,与高密、昌邑两市毗邻,与莱州市相连,属温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有:大泽山、千佛阁等。

平度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地处东经119°31’~120°19’,北纬36°28’~37°02’。东以小沽河、大沽河为界,与莱西县和即墨区相邻;西及西南以胶莱河为界,与昌邑和高密相望;南与胶州毗邻;北与莱州接壤。

山东省平度市属于哪个市(平度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平度境内,历代曾设置过许多郡国级和县级政区。隋朝之前,其分合改易及隶属关系颇为纷杂;自隋之后,基本为一县级政权,所辖境域变更不大。

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

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

春秋,初为莱国之棠邑。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棠邑属齐国。

战国为齐国之棠邑和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俗称朱毛城,故城在今古岘镇南大朱毛村一带)成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

秦始设郡县,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

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齐田荣攻杀田市,胶东国复并入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故城在今平度城,卢乡故城在今三堤乡城子村,平度故城在今新河、灰埠以北。当时的平度县境,在今之新河、灰埠和掖县之海仓、土山一带。今县境内三合山以西地,当时为下密县之东境。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肥为齐王,尽王齐地七十余城。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封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次年,汉景帝封刘彻为胶东王,三年后,刘彻立为太子,实际上刘彻并未就国胶东。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平度县改为侯国。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卢乡县改为侯国。西汉之世,即墨、郁秩初属齐国之胶东郡,后属胶东王国,平度、卢乡属东莱郡(治今掖县),均隶青州刺史部。

新莽废胶东国,置郁秩郡,以郁秩县为郡治。改即墨为即善县,平度为利卢县,卢乡不变。郁秩、即善属郁秩郡,卢乡、利卢属东莱郡,均隶青州牧。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即善复改为即墨。废利卢,并之于当利(故城在今掖县境)。卢乡、下密不变。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又,即墨也为侯国。东汉之世,卢乡县初曾属东莱郡、琅琊郡,后与胶东、即墨二侯国同属北海国(治剧县,在今昌乐境),均隶青州刺史部。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故城在今莱西县境)之西部,即墨、胶东、下密属北海国,卢乡、长广属东莱郡,均隶青州。

西晋行政区域及隶属关系与魏时同,而晋之北海国较魏时小。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县境)。

自公元317年晋室南迁,先后经后赵(318年~350年)、前燕(352年~370年)、前秦(370年~383年)、后燕(383年~400年)、南燕(400年~410年)、东晋(410年~420年)统辖,均为卢乡、胶东、即墨三县,胶东、即墨属北海郡,卢乡属东莱郡,均隶青州。

自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北魏夺取青州,归南朝刘宋统辖,为胶东、即墨、卢乡县。胶东、即墨属北海郡,卢乡属东莱郡,均先隶青州,后隶东青州(治不其城)。

北魏得青州,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东汉以来之胶东城(今平度城),将胶东县移到胶水之西(今昌邑县境),原长广、即墨二县辖境亦均向西扩大,卢乡县不变。长广、即墨属长广郡,卢乡属东莱郡,均隶光州(治今掖县),终北魏迄东魏之世未变。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黄县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长广县属长广郡,隶光州。

北周统辖时(577年~581年)与北齐相同。

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长广、卢乡同属莱州(开皇五年光州改为莱州)。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属莱州。炀帝大业年间,莱州改称东莱郡。

唐为胶水县(唐初再废卢乡,并入胶水),属莱州,隶河南道(治汴州)。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时,属淄青(平卢)镇(治青州)。五代,均为胶水县,属莱州,隶河南道。

北宋为胶水县,属莱州,隶京东东路(治益都)。

金为胶水县,属莱州定海军节度,初隶益都路总管府,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改为山东东路统军司(均治益都)。

元为胶水县,属莱州,初隶山东东道益都路总管府(治益都),后改隶般阳路(治今淄川)。

明初为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属莱州府,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属莱州府,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属莱州府,隶山东省。1914年莱州府废,改属胶东道。1926年山东新置十一道,平度属胶莱道。1936~1937年,改为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原民国之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今两目乡)、丈岭(今属云山乡)和台头(今属明村镇),至1945年春结束。

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分平度县为平北(习惯上仍称平度)、平西、平南三县,均属南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隶胶东行政公署。1942年,平北和平西改属西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平南、平东均属南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同年,将属于昌邑县的“三泊”地带划归平南县,属于莱西南县的河里套区划归平东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西、平南、平东四县。

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北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

1950年春,胶东行政公署撤销,全省重划地区专员公署,平北、平西、平东、平南四县均属莱阳专署,隶山东省人民政府。同年5月,平北县改为平度县。

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

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均属莱阳专署。

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平度县改属昌潍专署。

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

1980年,昌潍专署改称潍坊专署,平度县仍属潍坊专署。

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

行政区划

1952年,各县对区划进行调整:平度县撤销了洪山、龙山2个区;平西县撤销了唐田、店子、黑羊山、三埠、古庄、田庄、城子7个区;平南县撤销了马邱、宅科、挑河、亭口、斜沟5个区;平东县撤销了和平、民主、柳林3个区。

1953年,平东、平度两县合并,称平度县,下设20个区,182个乡;平西、蓼兰两县合并,称蓼兰县,下设18个区,201个乡。

1956年,蓼兰县与平度县合并,称平度县。下设20个区和一个镇。计有:城关镇、古岘区、新河区、白埠区、两目区、门村区、麻兰区、昌里区、南村区、三合山区、崮山区、万家区、张舍区、豹竹区、崔家集区、旧店区、周戈庄区、白沙区、兰底区、蓼兰区、天柱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将全县246个乡、15个镇并为44个乡、1个镇。1958年秋,全县建立了27处人民公社。1962年4月成立蟠桃公社,1964年3月成立宅科公社,全县共设公社29处。公社范围相当于区,辖设生产大队。1976年12月,增设人民公社16处,全县共设公社45处。1984年春,将人民公社全部改建为乡、镇。1985年11月,将白埠、灰埠、崔家集、中庄、张戈庄、兰底、崮山、三合山、仁兆、大泽山10处乡改为镇。其中,原崮山乡改为崔召镇,原三合山乡改为明村镇。

2020年4月,平度市辖12镇、5街道:南村镇、新河镇、云山镇、明村镇、田庄镇、蓼兰镇、大泽山镇、旧店镇、崔家集镇、古岘镇、仁兆镇、店子镇、东阁街道、李园街道、同和街道、凤台街道和白沙河街道。辖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791个村民委员会。

山东省平度市属于哪个市(平度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山东省平度市属于哪个市(平度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947.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