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原县属于哪个市(平原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平原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东和东南与临邑县、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与武城、夏津毗连,南与高唐为邻,北与德城区、陵城区接壤。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
西周初,为齐国西境之下邑,城址在现王庙乡张官店东,因地处平原而名为平原邑。平原县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行政区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平原县是“粮食生产基地”、“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强县”、“生猪大县”、“鸽子之乡”,党建党史专家张全景、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著名作家邓友梅等一批文人名士的家乡。
平原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东和东南与临邑县、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与武城、夏津毗连,南与高唐为邻,北与德城区、陵城区接壤。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强县”、“生猪大县”、“鸽子之乡”,曾获“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最佳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奖”。
平原县地处黄河下游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自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拔高程由27米降到18米,高低相差9米,地面坡降为1/7000—1/10000。境内微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6个类型:河滩高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沙丘地。境内河流分属马颊河、德惠河两大流域。全县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24条。马颊河在平原境内长36公里,流域面积645平方公里。马颊河系内有笃马河、郑官沟、腰站中心沟、马减竖河、平夏公路沟、东屯沟、杨黑沟、马颊河截碱沟、平陵公路沟等15条河道沟渠。德惠新河在平原境内长38.8公里,流域面积402平方公里。德惠新河系内有赵王河、张茂吴沟、扁担沟、赵王河故道、老赵王河、张士府沟、金家洼沟等7条河道沟渠。
平原县土地总面积157.11万亩,其中:耕地104.13万亩,园地6220亩,林地8.97万亩,草地1.82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58万亩,交通运输用地6.75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5万亩,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引黄河水。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785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416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824万立方米。2018年,全县用水总量为20265万立方米。其中,坑塘提水751.2万立方米,跨流域调入量12691万立方米,地下水6823万立方米;全县植物资源包括食用植物、棉麻烟类、林木、观赏植物、草类植物、水生植物等200多个品种,动物资源包括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80多个品种,常年粮食产量近百万吨、蔬菜200万吨、畜禽产品20万吨。
历史沿革
周代以前难以详考。西周初,成王把该地封赐姜尚,成为齐国西部边区的一部分。后齐国在现王庙乡张官店东建城,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命名为平原邑。秦统一后,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置平原郡。以平原县城兼郡城。东汉至南朝宋,平原郡、平原国相互易名多次,皆以平原县城为太守或国相住地。北魏中期一度被撤销,公元497年(北魏太和21年)复县。北齐时县城由张官店东迁来今地(原属绎幕县)隋至唐初属平原郡。唐初至清初属德州(唐朝中期曾短时改曰平原郡),清朝初期以后属济南府。
中民国初期,依次属山东济南府,济西道、东临道。1925年(民国14年)改属德临道。1928年(民国17年)直属山东省。1936年(民国25年)属山东省第四专区。1937年(民国26年)10月,日军侵占平原城。次年五月建立伪县公署,初属鲁北道,后属东临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铁路以西仍称平原县,绝大部分时间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铁路以东,先和禹城等县的一部合组平禹县(一度分立为平原县),后独建平北县。前期属冀鲁边区,后期属山东渤海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平原县回归山东,属渤海区泺北专区。1950年初,平北县并入平原县,属德州专区。1956年,原恩县东部划入平原,改属聊城专区。1961年复属德州专区。
1964年,德州专区更名德州地区,平原隶属不变。1965年,将四女寺、郝王庄、蔡村、董王庄、大屯5个公社划归武城。1972年,黄河涯、二十里铺两公社划归德城区。1992年,王村店乡划归德城区。1995年,德州撤地建市,平原隶属不变。2001年,平原县成立经济开发区
行政区划
民国初设区,全县划为5区46里。民国20年(1931年),废里制改乡镇,全县划为9区190乡23镇。第一区辖26乡2镇85村,第二区辖21乡2镇81村,第三区辖20乡2镇85村,第四区辖21乡5镇56村,第五区辖21乡1镇66村,第六区辖16乡4镇78村,第七区辖22乡3镇76村,第八区辖20乡2镇72村,第九区辖23乡2镇67村。
抗日战争时期,铁路以西政区不变,抗日民主政府辖四、五区,一、二、三区为敌占区。铁路以东于民国29年(1940年)建平禹县抗日民主政府,六、七、八、九区隶属。民国32年(1943年)4月,平禹县再次合并后,辖6个区。平原县六区、七区与陵县三区并为一区称“三六七区”,八区与禹城县五区并为一区称“五八区”。民国35年(1946年)5月,建立平北县后,新置第二区(驻董集),辖二、六、七、八、九共5个区。民国37年(1948年),平原、平北两县再次进行区划调整。平原县增设城关区,共辖6个区;平北县增设十、十一区,共辖6个区。1950年1月,平原县、平北县合并后,全县共划为12个区88个乡。
1952年7月,三十里铺区、李家桥区由德县划入平原县。同时调整区划,全县划为9区1镇。炉坊为第一区,仇庄为第二区,于庄为第三区,三十里铺为第四区,柳庄为第五区,刘屯为第六区,张辛为第七区,马腰务为第八区,尹屯为第九区,城关为镇。
1956年2月,由9区1镇调整为7区1镇。3月,恩县部份划入,全县共11区1镇,并以驻地名区,即腰站区、张官店区、鸣鸡店区、青陵寺区、马腰务区、刘屯区、黄河涯区、王杲铺区、四女寺区、吕庄区、恩城区、城关镇。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6个乡2镇,即炉坊乡、仇庄乡、董集乡、王凤楼乡、尹屯乡、三大李乡、张士府乡、沙杨乡、黄河涯乡、刘屯乡、陈楼乡、四女寺乡、卜官屯乡、郝王庄乡、徐官屯乡、董王庄乡、大屯乡、王杲铺乡、官庄乡、腰站乡、祖庄乡、徐庄乡、张官店乡、于庄乡、苏集乡、四寨乡、城关镇、恩城镇。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全县划为13个人民公社,开始以象征性词命名,12月改为驻地命名,即炉坊人民公社(超美)、郭庄人民公社(幸福)、恩城人民公社(红专)、林庄人民公社(火箭)、王杲铺人民公社(超英)、王庙人民公社(建国)、四女寺人民公社(红星)、前曹人民公社(卫星)、王打卦人民公社(红旗)、刘屯人民公社(先锋)、董王庄人民公社(宏伟)、三大李人民公社(东风)、黄河涯人民公社(群英)。
1958年12月,德县并入平原县,增加德陵、滋镇、土桥、郑家寨、边临镇、徽王庄、东堂、宋家9个人民公社,同时黄河涯人民公社划入德州市,全县共21个人民公社。1959年2月,增设王村店人民公社,全县共22个人民公社。1961年7月,恢复德县建置,原德县划入的9个人民公社划出,全县共13个人民公社。
1965年3月,将13个大社分为24个小社,即城关、恩城、腰站、王凤楼、王村店、王杲铺、王打卦、徐庄、张士府、刘屯、张华、王庙、苏集、炉坊、仇庄、林庄、董集、尹屯、坊子、四女寺、大屯,董王庄、蔡村、郝王庄。同年4月,黄河涯、二十里铺公社由德州市划入平原县,共26个公社。同年9月,四女寺、董王庄、大屯、蔡村、郝王庄5个公社划归武城县,全县共21个公社。
1972年11月,黄河涯、二十里铺两公社重划德州市,全县共19个公社。
1981年12月,城关公社改称镇,全县共18个公社、1个镇。
1984年5月,由公社改乡、镇。全县共分平原、恩城、腰站、王凤楼四个镇,张华、苏集、王庙、林庄、前曹、尹屯、三唐、坊子、炉坊、寇家坊、王打卦、十里铺、王果铺、王村店、张士府15个乡。
1986年辖4镇15乡,即平原镇、恩城镇、腰站镇、王凤楼镇、前曹乡、尹屯乡、林庄乡、苏集乡、寇坊乡、王庙乡、张华乡、十里铺乡、炉坊乡、王打卦乡、王呆铺乡、三唐乡、坊子乡、张士府乡、王村店乡。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6万亩,总人口42.41万人。
1992年9月,王村店乡划归德州市(今德城区),全县尚辖4镇14乡,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
2021年平原县辖王凤楼镇、前曹镇、恩城镇、王杲铺镇、腰站镇、王庙镇、张华镇、王打卦镇8个镇,三唐乡1个乡,龙门街道、桃园街道、德原街道3个街道。
以上是 山东平原县属于哪个市(平原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