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属于哪个市(莒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作者:大坎历史

山东莒县属于日照市。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日照市西部,面积1821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莒县常住人口为973252人。截至2020年,莒县下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个开发区。

莒县区位优势明显,地处胶东经济圈、连接鲁南经济圈,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京沪高铁二线在莒县设站,瓦日铁路、胶新铁路、日兰高速横穿东西,206、342国道和313、225省道在县城交汇,县城距长深高速仅10分钟车程,距日照港、鲁南高铁、青连城铁、日照机场、临沂机场均1小时车程,距青岛机场约2小时车程。

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莒县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异县,入选2021年全国县域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县,成功争创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山东莒县属于哪个市(莒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夏:称莒部落。

商:属姑母国。

西周:封莒之国,都在莒城。

东周:初称莒国,后灭国为莒邑,治皆在莒城。

秦:称莒县,治在莒城,属琅琊郡。

西汉:称莒县,治在莒城。莒城先为城阳郡治,后为城阳国都,属究州刺史部。

东汉: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

三国:称莒县,治在莒城。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

西晋:称莒县,治在莒城。初属青州城阳郡,郡治在莒城,后属徐州东莞郡,郡治一度在莒城。

刘宋: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东莞郡,郡治在莒城。

元魏: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南青州东莞郡,郡治在莒城。

北齐:称莒县,治在莒城。初属南青州义塘郡,后属南青州东安郡。

北周:称莒县,治在莒城。属莒州义塘郡,郡治在莒城。

隋:称莒县,治在莒城。属琅琊郡。

唐·五代:称莒县,治在莒城。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

北宋:称莒县,治在莒城。属京东东路密州。

金: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山东东路莒州,州治在莒城。

元:称莒县,治在莒城。属益都路莒州,州治在莒城。

明:称莒州,治在莒城。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

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民国时期:称莒县,治在莒城。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一直是山东省政府辖县。

抗战初期:称莒县,治在莒城,属日伪山东省青州道。

抗战后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战略之需,将原莒县析为莒中、莒南、莒北等县。因时处游击时期,各县治安均无定所。大部分隶属山东省滨海专区。

抗战胜利:复名莒县,治回莒城。初属山东省滨海专区,后属山东省沂水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初期,县境内尚存在莒沂、莒县两个县级行政单位。莒沂县建国前隶属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易名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沂水专署,莒沂县更属沂水专署。1953年8月,莒沂县撤销。建国前莒县隶属滨海专署,1950年4月,滨海专署撤销,莒县改隶沂水专署。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莒县更属临沂专署管辖。1968年3月隶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临沂地区行政公署,莒县改属临沂行政公署。1992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莒县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

行政区划

近代的莒县是1913年由莒州改称的。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斗争需要,莒县原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县,居中者为莒中县。1945年10月,上级对各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莒中县面积扩大,复改为莒县,由此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所述,即为莒中县改莒县以来县内行政区划演变情况。

1945年10月,莒县下辖18个区,即城阳区、浮东区、沭西区、苗蒋区、垛庄区、青山区、寨里河区、中楼区、九里坡区、陵阳区、屋楼区、崮山区、大石头区、石场区、桑园区、绪密区、招贤区、阎庄区。

1947年1月,撤销了青山、屋楼、崮山、浮东4个区,其行政区域并入邻近各区。此后,全县分为14个区。1951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莒县决定自1月1日起,各区启用新区名,即城阳区一第一区,沭西区——第二区,苗蒋区——第三区,垛庄区——第四区,寨里河区——第五区,中楼区——第六区,九里坡区——第七区,陵阳区—一第八区,大石头区——第九区,石场区——第十区,桑园区——第十一区,绪密区——第十二区,招贤区——第十三区,阎庄区—一第十四区。

1952年9月1日,莒县人民政府通知,由第一区划出城内及四关,建立城关镇,其余部分仍为第一区;第九区撤销,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第七区(原九里坡区)、第十区(原石场区)、第十一区(原桑园区)、第十二区(原绪密区):原第十区(石场)、第十一区(桑园)、第十二区(绪密)、第十三区(招贤)、第十四区(阎庄)分别改为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区。全县共13个区1个镇。

1953年8月,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原沂水县第十六区,原莒沂县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划归莒县。同年9月2日,莒县人民政府通知,上述4个区分别改名为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区。全县共17个区1个镇。

1954年12月,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文件,莒县第九区(石场区)划归五莲县。至时,全县16个区1个镇。

1955年9月27日,莒县人民政府通知,自10月1日起,各区更名(城关镇不变),即:第一区为大湖区,第二区为竹园区,第十四区为洛河区,第十五区为天宝区,第十六区为峰山区,第十七区为东莞区,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区分别复名为苗蒋区、垛庄区、寨里河区、中楼区、九里坡区、陵阳区、桑园区、绪密区、招贤区、阎庄区。全县为16个区1个镇。

1956年2月21日,莒县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大湖区和寨里河区。全县为14个区1个镇。两个区撤销后,大湖区原行政区域划归阎庄区、竹园区;寨里河区原行政区域划归九里坡区、陵阳区和垛庄区。

1958年2月24日,莒县人民委员会发出撤区并乡令,撤销原来的14个区(城关镇不动),将原来153个小乡并为25个大乡(人员配备于同年3月公布)。是年9月,这些乡镇均成立了人民公社(其中爱国人民公社提前于8月份成立)。26个乡镇与其成立的人民公社名称分别是:

城关镇称红旗人民公社,韩家村乡称卫星人民公社,李家楼乡称超美人民公社,大官庄乡称超英人民公社,夏庄乡称东风人民公社,小店乡称先锋人民公社,石井乡称太阳升人民公社,寨里河乡称光辉人民公社,中楼乡称胜利人民公社,店子集乡称幸福人民公社,陵阳乡称明星人民公社,九里坡乡称龙山人民公社,桑园乡称红星人民公社,里庄乡称中苏友谊人民公社,大石头乡称上游人民公社,牛家庄乡称峤山人民公社,招贤乡称火箭人民公社,阎庄乡称爱国人民公社,洛河乡称跃进人民公社,果庄乡称丰收人民公社,茅埠乡称共产主义人民公社,安庄乡称五星人民公社,大庄坡乡称东方红人民公社,谢家庄乡称灯塔人民公社,东莞乡称群星人民公社,库山乡称前进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将全县26个人民公社进行了合并。并社方案是以15个公社为基础,其余撤销,辖区分别作了归并。新组成的公社有3个仍使用了为基础的公社的名称,即爱国人民公社、峤山人民公社、龙山人民公社。其余12个公社的名称(括号内是为基础的公社名称)是:城关镇人民公社(红旗)、浮来山人民公社(超美)、夏庄人民公社(东风)、小店人民公社(先锋)、石井人民公社(太阳升)、中楼人民公社(胜利)、陵阳人民公社(明星)、桑园人民公社(红星),招贤人民公社(火箭)、安庄人民公社(五星)、大庄坡人民公社(东方红)、东莞人民公社(群星)。至此,全县共划分成为15个人民公社。

到1959年8月,再由安庄人民公社分出洛河人民公社,由东莞人民公社分出库山人民公社,全县达17个人民公社。

1961年2月,再由浮来山人民公社分出刘家官庄人民公社,大庄坡人民公社分出天宝人民公社,全县达19个人民公社。

1962年12月7日,莒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将现行人民公社改为区的通知》,将全县19个人民公社改划为16个区(划区前,人民公社以下设管理区;划区后,区以下设人民公社)。区机关印章自1963年1月1日启用。具体行政区划是:原刘家官庄、夏庄、小店、石井、中楼、龙山、陵阳、峤山、桑园、招贤、洛河11个人民公社直接改为区;原爱国人民公社改为阎庄区,原浮来山、城关镇人民公社合并,改为城阳区,原东莞、库山人民公社合并,改为东莞区;撤销原天宝人民公社,将东北部13个村与原大庄坡人民公社合并,改为碁山区,西南部7个村与原安庄人民公社合并,改为安庄区。

1971年2月,莒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作出决定并上报,撤销16个区。原东莞区分为东莞、库山两个人民公社。阎庄区改为爱国人民公社,城阳区改为城阳人民公社,将这两个区的边邻区域析出庄疃人民公社。其余13个区地域及名称不变,均由区改为人民公社。全县共划分18个人民公社。

1975年12月9日,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下达56号文件,决定莒县新增设寨里河、店子集、大石头、天宝、果庄5个人民公社。全县为23个人民公社。新设机构行政区域分别为:寨里河人民公社由石井、陵阳、中楼、龙山人民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组成;店子集人民公社由陵阳、峤山、龙山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组成;大石头人民公社由桑园、峤山人民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组成;天宝人民公社由山、安庄人民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组成;果庄人民公社由洛河、安庄人民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组成。

1981年12月31日,城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庄疃、石井人民公社分别更名为浮来山、长岭人民公社。全县成为22个公社1个镇。

1984年6月,在机构改革时,全县又由22个公社1个镇改划为4个镇28个乡。具体为:

原城关镇行政区域向西扩展,改为城阳镇;原夏庄、爱国、招贤、刘家官庄、浮来山、小店、中楼、龙山、店子集、峤山、桑园、碁山、东莞13个人民公社各析出部分行政区域,分别改为夏庄镇、阎庄镇、招贤镇、刘家官庄乡、浮来山乡、小店乡、中楼乡、龙山乡、店子集乡、峤山乡、桑园乡、基山乡、东莞乡;原长岭、寨里河、陵阳、大石头、洛河、果庄、安庄、天宝、库山9个人民公社的行政区域不动,直接由人民公社改为乡;新建立了9个乡,即在原夏庄、刘家官庄两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大官庄乡;在原浮来山、爱国两个社析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二十里铺乡;在原小店公社析出的区域建立了金墩乡;在原中楼公社析出的区域建立了孙由乡:在原龙山、店子集两公社祈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柏崖乡;在原桑园、招贤两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里庄乡;在原招贤、峤山两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王家墩头乡;在原招贤、基山两公社析出的边邻区域建立了茅埠乡;在原东莞公社析出的区域建立了龙王庙乡。到年底全县32个乡镇。

1993年4月,撤销大官庄、孙由、金墩、龙王庙、茅埠、里庄、柏崖7个乡,中楼、小店、龙山、峤山、东莞、刘家官庄6个乡撤乡建镇。全县有10镇15乡。10镇为城阳镇、招贤镇、阎庄镇、夏庄镇、中楼镇、小店镇、龙山镇、峤山镇、东莞镇、刘家官庄镇;15乡为二十里堡乡、浮来山乡、陵阳乡、店子集乡、长岭乡、王家墩头乡、寨里河乡、碁山乡、天宝乡、安庄乡、洛河乡、果庄乡、大石头乡、桑园乡、库山乡。管理区明令撤销,但各地仍以原范围称片或管理区。

1996年2月,长岭、陵阳、店子集、安庄、浮来山5个乡撤乡建镇,全县有15镇10乡。15镇为城阳镇、招贤镇、阎庄镇、夏庄镇、中楼镇、小店镇、龙山镇、刘家官庄镇、安庄镇、峤山镇、东莞镇、浮来山镇、陵阳镇、长岭镇、店子集镇。10乡为二十里堡乡、王家墩头乡、寨里河乡、桑园乡、碁山乡、天宝乡、洛河乡、大石头乡、库山乡、果庄乡。至此全县辖15镇、10乡、1258个行政村、320609户、10761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122人。

以上是 山东莒县属于哪个市(莒县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87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