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属于哪个市(邓州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邓州市,河南省直管市。


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面积2369平方公里。
邓州历史文化悠久。《山海经》、《史记》等对邓州均有记载,境内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距今有6400年历史。夏置邓国,民国二年复称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2014年归省直管。邓州作为世界邓姓发源地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时期邓国侯吾离陵,即为邓氏祖茔,至今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寻根问祖。邓州名人才俊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62位侯王、11位宰相,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周大新、语言学家丁声树、教育家韩作黎、杨蕴玉等都是邓州杰出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生在邓州、长在邓州,从邓州一高中毕业后走入军营。唐宋三贤韩愈、寇准、范仲淹先后在邓州任职,范仲淹知邓时在花洲书院写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传唱不绝。

历史沿革

远古至秦代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国,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侵,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公元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公元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公元1126年正月(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于宰相黄潜善等人的极力反对,高宗最后采纳了黄潜善等人的建议,最终移都临安。
  第六次:公元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由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行政区划

1990年,全市行政区划分为6个镇、20个乡。分别是德滩镇、构林镇、林扒镇、穰东镇、城关镇、孟楼镇、城郊乡、白落乡、元庄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赵集乡、罗庄乡、文渠乡、彭桥乡、高集乡、张楼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陶营乡、都司乡、刘集乡、桑庄乡、张村乡、十林乡。下辖565个行政村,6470个村民小组。

1991年,撤销城关镇,设东城办事处、西城办事处。原城关镇新华街、胜利街等5个居委会和小东关、大东关等4个行政村为东城办事处行政村,原城关镇小西关、大西关行政村为西城办事处行政村。1993年,邓州市区划地名办公室由政府办并归民政局,称区划地名科。同年,设杏山经济开发区办事处。1994年,撤销张村乡、十林乡,设张村镇、十林镇。是年,增设九龙乡,将原文渠乡的九龙、贾岗、前河、大张营、邓岗、大陂、后王、白庙等18个村委划归九龙乡管辖,乡政府设在九龙村。1998年,都司、赵集、刘集撤乡建镇。1999年,罗庄乡撤乡建镇。2000年,彭桥乡撤乡建镇。全市行政区划分为12个镇、14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办事处,下辖561个村委会,17个街道居委会,6542个村民小组,149个居民小组。

2001年,邓州市辖13乡、13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办事处。2005年底,经乡镇机构改革,元庄乡、摊镇合并为滩镇,杏山经济开发区办事处更名为杏山旅游管理区,东城办事处更名为花洲办事处,西城办事处更名为古城办事处,城郊乡更名为湍河办事处。全市辖12乡、12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管理区,578个村(居)委会,6524个村(居)民小组。201l年,邓州市辖3个办事处、13个镇、11个乡、1个旅游管理区:古城办事处、花洲办事处、湍河办事处、罗庄镇、没滩镇、穣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高集乡、九龙乡、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集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杏山旅游管理区。

2020年全市国土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626个行政村(社区),185万人,253万亩耕地。

河南省邓州市属于哪个市(邓州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邓州经济

农业是邓州市的基础产业,邓州市有耕地260万亩,盛产辣椒、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被确定为国家粮食、黄牛、内贸烟储备基地、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素有“粮仓”之称。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先后组织实施了百万亩土地整理、标准化良田建设、引丹灌区续建等工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示范区”,粮食核心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提高。

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坚持科学把握发展大势,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30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升级为二三一;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亿元,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5亿元,增长17.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6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1元,增长1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2亿元,较年初增加23亿元,增长10.6%;各项贷款余额120亿元,较年初增加24亿元,增长25.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狠抓量质同增,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坚持帮扶解困与转型升级并举,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6.3亿元,增长11.5%。招商活动扎实开展。成功举办“百名豫商看邓州”活动,深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进行招商,全年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0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5个,超10亿元项目3个,合同引资236亿元,到位资金1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1.9亿元的龙泰无纺布、投资2.3亿元的圣新源运动鞋帽、投资5亿元的中宇钢构、投资10亿元的凯达汽车等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科藤生物、骏丰家具等在建项目15个,总投资120亿元。阳光油脂二期、征途户外服装等拟开工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集聚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善提升南二环、工业大道等5条道路,配套了主次干道绿化、亮化等工程。产业集聚区规划展示厅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银企对接,签订合作项目49个,为企业融资31.6亿元。产业集聚区实现产值220亿元、从业人员2.6万人,均增长25%,被评为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发新产品40项,推广应用四新技术25项,争创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5个。雪阳棉品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成为我市继星光机电之后的第二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凯达汽车和一拖集团合作,15个符合国四排放标准的整车车型已经通过国家工信部审批,实现了邓州汽车整车综合性研发项目从无到有的跨越。

强化基础建设,“三农”工作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克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总产22.8亿斤,增长2.7%。涉农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争取涉农项目资金4亿元,农综开发、土地整理、新增千亿斤粮食、张沟水库续建等项目扎实推进,湍河张湾至东丁段治理、引丹灌区节水续建配套等工程顺利完工。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新建高标准粮田32万亩,创建万亩高产示范方1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8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万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流转土地达到65万亩,创建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6家,推广应用各类先进技术60项,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迅速。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奶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44家,存栏奶牛1.1万头,日产鲜奶45吨,我市被确定为省奶牛产业发展示范市。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新造林1.3万亩,湍河湿地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杏山石漠化治理项目已上报国家林业局。移民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保障有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促进移民安居乐业。服务中线干渠顺利通水,配套工程扎实推进。与北京市西城区协作全面启动,筛选协作项目127个,首批5000万元协作资金已落实到位。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下达任务。

自然地理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东接南阳市卧龙区、新野县;西连淅川县;南界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北邻内乡县、镇平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2°22′—32°59′, 东经111°37′—111°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河流

湍河:发源于伏牛山腹地宝天曼的西北巅,出内乡县后于罗庄乡岑子村流入邓州境内。

刁河: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名著《水经注》中的朝水,因水势迅猛而得名,发源于内乡县庙岗乡滚子岭,流经内乡县、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四县。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吴少诚所开刁沟即此。又名文明河,距州西十五里,旧开小堰,引灌外城壕。

涅水:俗名“赵河”,源自镇平县岐棘山(五朵山),经涅阳故城南(今穰东镇),又东南经安众故城西,在东李洼村与严陵河交汇一同流入于湍河,东晋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大将郭敬于涅水,就是此地。

严陵河:源自镇平县五朵山,流经百余里,在白牛乡娘娘庙村与赵河交汇,世传严子陵曾钓于此。

沐河:又称默河,源自镇平县五朵山,经过马山口镇、王店镇、灌涨镇、最终在罗庄镇境内流入湍河,相传光武帝得龙马浴于此,故名。

茱萸河:源自禹山,东南流经古代冠军县界,又东南径邓州南境而入新野县界,流经的主要乡镇有彭桥镇和陶营乡。

排子河:源自杏儿山,经林扒镇,过襄樊界,最终汇入白河,流进汉水。

爬鱼河:又名扒淤河或扒鱼河,古名曲河,源自内乡县,在曲河铺(今文曲乡)汇入湍河。

山脉

灵山:位于内乡县南,邓州西北。

禹山:位于西南部,山上有禹王庙,山下有龙潭,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驻扎,故名禹山。西5公里为上禹山,山上也有大禹庙。

覆釜山:又名土谷山。《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土釜山在(内乡)县东南二十里,与孤峰山相对,其形上锐下广,如覆釜之状。县志俗呼吐雾山,南属邓州,北属内乡。”明嘉靖《邓州志》载:“其山峰不甚耸起,如覆釜然。上有清禅寺,其右为五龙泉,水四时不竭。山左有先主山,上有先主庙。右为鳌峰山,峰左有济源泉,北为界山,有雅祖洞。”现在的寺庙、泉、洞都无影无踪了。唐代诗人钱起先后两次到清禅寺,写下了《春晚寻覆釜山》和《登覆釜山遇真人》两首诗。

洞儿山:俗称杏儿山、杏山,位于邓州西南约50公里,绵延数5公里,北抵三尖山,古代有许多山洞,相传孟琪曾在此用兵。

析隈山:位于邓州南35公里,《名胜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因记其地而名山。

气候

邓州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723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1℃左右,年平均日照1935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资源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薯、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年粮食总产7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万公斤,花生1000万公斤,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棉基地县(市),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是中国辣椒第一市和长江以北最大的莲菜基地。其中,小麦、烟叶为两大优势,烟叶以“邓片”驰名中外。

家畜、家禽10余类40多个品种,其中,南阳黄牛饲养比重占黄牛总数的95%,年存栏45万头,生猪存栏70万头,家禽1500万只,为河南省南阳黄牛繁育基地之一。山羊饲养量大,皮张品质优良,为河南省山羊板皮基地县(市)之一。还有多种野生动物。

林木资源丰富,矿产较多。林木57科、69属、150多种。

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煤、黄铁、镜铁等,多产于西部山区。杏山的石灰岩碳酸钙含量品位高达51%,水泥灰岩储藏量13亿吨,溶剂灰岩2亿吨,电解灰岩2000万吨,黑墨大理石1100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万立方米,是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基地。

以上是 河南省邓州市属于哪个市(邓州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73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