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属于哪个市(蕉岭县人口一览)

作者:大坎历史

蕉岭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1633年建县。是世界长寿乡、原中央苏区县、中国生态文明县、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县、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历史沿革

蕉岭,原名镇平县,汉朝时属揭阳县地(今潮安),东晋时属海阳县地(今潮阳),齐以后属程乡县地(今梅县),明嘉靖四十三年后属程乡及平远县地。明崇祯六年(1633),割平远之石窟都和程乡的松源、龟浆二都设立县郡,赐名镇平,隶属潮州。清雍正十…年(1733),程乡升级为嘉应州,与原潮州府属之平远县、鳞平县及惠州府属之兴宁县、长乐县合井为嘉应五属。清嘉庆十二年(1807)太吏奏申嘉应州为嘉应府,十七年(1812)仍改为州,是为嘉应州鐉平县。辛亥革命后,因“锁平”与河南省有同名者,故于1914年易名蕉岭县。“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

1952年8月30日,蕉岭平远合县称蕉平县。1954年3月,蕉平分县,仍称蕉岭县。1958年12月13日,蕉岭与梅县合井称梅县,1961年3月,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一直沿用至今,现隶属于广东省梅县地区。1965年7月1日,梅县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地区,蕉岭县隶属于梅县地区。1988年春,撤销梅县地区,成立梅州市,蕉岭县隶属梅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建国初期,蕉岭县行政区划沿用建国前夕区、乡、镇制。

1950年3月,根据规定,丙等县不能有4区以上设置,6区编为4区、2镇、13乡、128村。

1952年8月一1954年3月,蕉岭、平远合县,全县共划分为8个区,原蕉岭县地设第一、二、三、四区(平远为五、六、七、八区),共4区、2镇、60乡:

1956年8月,进行并乡后,全县行政区划共4区、20乡、2镇:新铺区:辖新铺镇、同福乡、金沙乡、金丰乡、徐溪乡;蕉城区:辖蕉城镇、兴福乡、白马乡、神岗乡、叟乐乡、台塘乡、三圳乡;文福区:辖文福乡、白湖乡、广福乡、石峰乡;蓝坊区:辖南磜乡、北磜乡、皇佑乡、蓝坊乡、高思乡、大地乡。

1958年,由乡、镇改为人民公社制,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共成立9个人民公社:新铺公社、三圳公社、蕉城公社、蓝坊公社、长潭公社、南磜公社、北磜公社、文福公社、广福公社。

1958年12月13日蕉岭与梅县合并,归梅县统管。除南磜、北磜划属梅东公社、高思划属梅县白渡公社外,其余原蕉岭县境划分为蕉城公社、新铺公社。

1961年3月21日,蕉梅分县,恢复蕉岭县建置,县以下设6社1场,即蕉城、新铺、文福、广福、蓝坊、南礤、华侨农场。是年9月,县以下建置改为9社1场,即蕉城、三圳、新铺、文福、广福、长潭、蓝坊、南磜、北磜、华侨农场。

1968年5月1日,蕉岭县革命委员成立。是月,全县各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由新铺公社分出徐溪公社。

1973年春,增设城镇公社;又从蓝坊分出高思公社;全县增为12社1场。

1976年9月25日,蕉城公社改名为东方红公社。

1978年3月8日,从东方红分出红江公社。是年6月9日,又从新铺分出同福、金丰两个公社。

1981年,恢复蕉城镇政府建置。至此,全县共有1个镇政府,15个公社,即蕉城镇政府、城镇公社、东方红公社、红江公社、三圳公社、新铺公社、同福公社、金丰公社、徐溪公社、文福公社、广福公社、蓝坊公社、高思公社、南磜公社、北磜公社、长潭公社。

1983年11月,废除社、队建置,取消政社合一,设立区、乡政权,全县分12个区(镇)。将原同福、金沙、新铺公社合并为新铺区,将原东方红、红江公社合并为兴福区,其他按原公社规模改为区,设区公所。蕉城镇设镇政府。

1984年6月1日,全县行政区划共1镇、11区、2省属场、83乡、9管理区。

1987年1月3日,撤销区制,实行乡、镇(乡级镇)建置,乡、镇以下为村(镇还含居委会)。全县共5镇、7乡、94村、5个居委会。

1990年3月,改革农村基层组织建置,乡、镇以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村民委员会,全县共12个乡、镇,下设96个管理区,1316个村民委员会。一些较大的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全县共计有304个村民小组。

1993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兴福、长潭、蓝坊、高思、南磜、北礤、徐溪等7个乡建制,改为镇建制。至此,加上原有5个镇,全县设12个镇。

1999年4月,撤销管理区,更名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更名为村民小组。

2000年行政区划,全县设蕉城、新铺、三圳、文福、广福、兴福、长潭、蓝坊、高思、南磜、北碟、徐溪等12个镇,8个居委会,97个村民委员会,1527个村民小组。县境内还有市属蕉华管理区。

2001年蕉岭县辖蕉城、新铺、三圳、文福、广福、兴福、长潭、蓝坊、高思、南磜、北礤、徐溪等12个镇。全县共有97个村民委员会,1380个村民小组。县境内还有市属蕉华管理区。

2003年5月16日,蕉岭县辖10个镇(兴福、长潭、蓝坊、南磜、北礤、蕉城、广福、三圳、文福、新铺),共有9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1514个村民小组。

2004年10月,蕉岭县撤销2个镇:兴福镇河东片的东山、湖谷、龙安、叟乐、高畲5个村委会并入蕉城镇,兴福镇河西片的堑垣、浒竹、上村、神岗4个村委会并入长潭镇;北礤镇并入南磜镇。

2020年,蕉岭县辖蕉城镇、新铺镇、长潭镇、三圳镇、文福镇、广福镇、蓝坊镇、南磜镇8个镇,97个村民委员会,10个居民委员会,1366个村民小组。2020年,蕉华区4个办事处划入三圳镇辖区管理。

蕉岭县属于哪个市(蕉岭县人口一览)

蕉岭县是广东省梅州市的下辖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的北面,是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是广东的重点台乡之一。蕉岭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差,2020年GDP总量为100.13亿元,

GDP总量在梅州市8个县级行政区中排倒数第3位,仅高于平远县和大埔县。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蕉岭县常住人口为18.44万人,

常住人口在梅州市中排倒数第一位,是梅州市常住人口最少的县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05849人相比,

十年共减少21494人,人口减少数在梅州市中排第5位,梅州市各区县中仅梅县区和梅江区人口正增长,其余县人口为负增长。

梅州蕉岭县各镇人口一览

蕉岭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1753人,占49.77%;女性人口为92602人,占50.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9.03上升为99.08。

是广东省少有女比男多的县区,男女比例很平衡。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5830人,占19.44%;15-59岁人口为105890人,占57.44%;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630人,占23.1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0699人,占16.65%。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23.12%在梅州市中排第2位,仅低于大埔县,远高于广东省的12.35%,老龄化程度很高。

蕉岭县属于哪个市(蕉岭县人口一览)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01777人,占55.2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2570人,占44.7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7.46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占比55.21%在梅州市中排2位,低于梅江区91.64%,也低于广东省的74.15%,城镇化水平较低。

蕉岭县管辖面积为961.64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和1个工业园区,共9个镇级行政区。9个镇(区)中,人口在5万人至10万人之间的镇(区)只有蕉城镇;在1万人至5万人之间的镇(区)有2个,分别为新铺镇、长潭镇;少于1万人的镇(区)有6个。其中,常住人口数量居前三位的合计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比重为75.01%。

蕉岭县整体人口小镇较多。

蕉岭县常住人口最多的镇(区)为

蕉城镇的99679人,差不多有十万人;

常住人口最少的镇(区)为蕉华园区的5616人。作为蕉岭县南方中心镇的

新铺镇为22896人,全县排第2位;

南磜镇为5713人,是人口最少的乡镇。

以下为蕉岭县各镇(区)常住人口一览表:

蕉岭县属于哪个市(蕉岭县人口一览)

分析蕉岭县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

纵观梅州市各区县常住人口和经济数据,人口都较少,且很多区县常住人口为负增长,老龄化很严重,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差,作为梅州市下辖的蕉岭县也例外,这些因素可能会进一步制约着蕉岭县乃至梅州市的发展。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蕉岭县近几年GDP增速对比梅州市其他县区要要快一些,GDP总量陆续反超了平远县和大埔县。

以上是 蕉岭县属于哪个市(蕉岭县人口一览)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603.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