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闻啼鸟的闻的意思(剖析诗文关键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以字行,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今属湖北。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初醒后,以声音感知美好春天,是一首爱春惜春的诗作。
通常我们发现美好,去歌咏去颂扬,会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比如描写春天,从视觉的角度,可以写看见春天的桃红柳绿,燕子归来。也可以有嗅觉的发现,比如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花儿的芬芳。
在这首诗中,诗人喜爱春天,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写,那就是听觉,以听到的声音铺展开来,引领内心去想象去感知春天的美好,表达了爱春惜春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
春天的睡眠在不知不觉中醒来,天色已经放亮了。
耳畔闻听到鸟儿们的叫声此起彼伏,远近应和,啾啾鸣叫好不欢畅。这里“处处”二字,可想而知,屋外已是春光一片大好。
昨夜睡梦迷蒙中,似乎听到了风声雨声,应该是夜晚下了一场雨,那是一场春雨。
那些树上枝头的花儿,不知道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运用“多少”,表达了爱极而惜的情愫。
整首诗是初醒后听闻鸟鸣,感知春天的心理活动描写,虽说只是一个心理的片段,语言也朴实无华,这恰恰是引人入胜的地方,从平淡中见新奇。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路去联想,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春天的画卷,这无边的春色,有鲜花的灿烂,有鸟鸣的婉转,有昨夜风雨的浸润,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剖析诗文关键字:
晓:破晓、黎明,即天刚刚亮的时候,
春晓:春天的清晨、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亮了。
啼鸟:鸟儿的啼叫声、鸣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诗文大意
春天容易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清脆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
不知吹落了多少艳丽的春花。
花落知多少
诗词鉴赏
诗文第一句:“
春眠不觉晓
”,描写的是春天早晨或清晨,俗话说得好“春困秋乏”,从古到今,春天人们最容易睡懒觉,孟浩然诗人也不例外,所以他在如诗如画的春日早晨睡得起不来,不知不觉天都亮了。诗文第二句:“
处处闻啼鸟
”,春天早晨起床后,听见到处都是鸟儿们在啼叫,说明古时候人们居住的地方环境很好。到处都可以听见鸟鸣。同时“
处处闻啼鸟”
将春天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情景体现得活灵活现。是此诗的精华所在。此处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闻啼鸟”即“闻鸟啼” ,古时候文人骚客写文章或者诗词时,为了押韵,在不影响文字大意的情况下,将词序作适当的调整。这是一种常见的创作技巧。诗文第三句“
夜来风雨声
”, 如果说前两句诗是诗人孟浩然写的春天早晨的实景,那么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就是写回忆,诗人通过追忆前一天晚上的潇潇春雨。为末句“花落知多少”打下伏笔。“夜来风雨声”也描写出春天夜晚天气的多变,春天万物复苏,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雨水,春雨贵如油在此处得到了间接的体现。诗文第四句“
花落知多少
”,诗人由上一句的回忆,过渡到联想,诗人这时候存在矛盾的心里,一边感慨春雨的珍贵,一边惋惜春花,担心春天盛开的鲜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变为惜春 ,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春晓》这首诗其实是孟浩然在隐居鹿门山时,对大自然及春天的赞美,诗文浅显易懂,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让人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孟浩然雕像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年一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每天学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上是 处处闻啼鸟的闻的意思(剖析诗文关键字)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4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