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的来历及农事活动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田野里的幼苗和新作物最需要雨水的水分,所以春雨像油一样昂贵。让我们来看看谷雨节气的起源和农业活动。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谷雨的由来

谷雨是指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间是谷雨。《月令七十二时集解》说:三月中旬,雨后土膏脉动,今天雨其谷也在水中。……盖谷此时播种,自下而上,故名。

关于谷雨节的起源,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春末夏初,黄帝发布诏书,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号召全世界臣民共同学习。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寻常的雨,无数的谷米掉了下来。因此,后人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谷雨的起源

然而,在民间,陕西省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迫切需要一位负责历史资料的官员和历史官员。一天,黄帝发现了一位德才出众的仓颉,并任命仓颉成为一名历史官员。他用结绳记事,清楚地记得国家大事,深受黄帝赏识。后来,结绳记事日显落后。

有一次,仓颉和一个猎人出去打猎,猎人指着地上留下的各种野兽的痕迹,讲述野兽的下落。仓颉深受启发:足印代表一件事!回家后,仓颉打点行装出去考察。他爬山涉水,不耻下问,根据自己的特点表达自己看到的一切。依类象形,创造文字。因为他有功的写作,他感动了天帝。当时,世界正遭受灾难和荒野,他命令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得救了。

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埋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北部。墓门刻了一副对联:雨粟感天帝,同文永远配桥陵。人们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子雨的日子,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如今,每逢谷雨节,白水县史官镇都举行了拜仓颉的庙会。

谷雨农活动

一、蔬菜农事总结

1.露地蔬菜的种植。在谷雨前,种植西红柿、黄瓜、卷心菜等作物,用深水覆盖塑料薄膜,促进幼苗缓慢。在种植前7-10天进行低温育苗,以适应露地的生长,并喷洒云-120 美施乐,提高抗病性和耐低温性。

2.继续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对霜霉病、白粉病、病、蔓枯病、茄果叶霉病、叶斑病、蚜虫、白粉虱、茶黄螨(嫩叶螨)、斑潜蝇等害虫的防治。

二、果树农事总结

1、幼年果园

春梢补肥和"大寒"至"立春"新植物施肥,新芽变绿缓慢,可在根外追肥。冬季,绿色肥料被收割和埋葬,以去除花蕾和分娩。果园疏浚沟渠,做好排水工作,树干培育砂,防止牛的危害。在整个土地上播种绿色肥料。喷洒防治红蜘蛛、恶叶虫、木虱、橙色潜水、蚜虫和痂病、炭疽病、溃疡病。

2.成年果树

⑴花后补肥:特别是对结果多、树势弱的树木,谢花后春梢变绿时,施一次速效肥,起到保果作用。

⑵疏果:梨树一般在落花后两周开始疏果,20天内结束。在此期间,疏果越早越好。

⑶加强土壤管理:培土、中耕、疏通排水工程。

⑷防病虫、保春梢:重点防治疮痂、溃疡、炭疽、红蜘蛛、花蕾疽、金龟子等。

⑸喷激素:花谢后喷30ppm云大-120倍于920或1200倍,第一次生理落果后喷洒500倍ppm九二0或100倍云大-120保果。

⑹控春梢:强摘30-40梢30-40cm,柑橘丛生春梢只留2-3个生长中等春梢,其余全部清除。

三、畜牧农事总结

青贮饲料青贮。

2.继续做好春季繁殖工作,在夏季到来之前繁殖两窝,以安全度过夏季。同时,注意兔瘟预防针,防止兔瘟的发生。

3.继续预防感冒、链球菌等感染。幼畜注意黄白痢的发生,加强畜禽内外寄生虫的驱除。

谷雨饮食禁忌

脾胃健身

谷雨前后15天,清明后3天,脾脏处于旺盛时期。肝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旺盛会使胃强壮,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状态,强烈的消化功能有利于营养吸收,所以这是补充身体的好时机。

2.食疗祛湿

谷雨过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加,会使人体从内到外产生不适。因此,谷雨养生应注意祛湿,配合饮食。祛湿效果好的食物有:白扁豆、红豆、薏苡仁、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莲藕、海带、竹笋、鲫鱼、豆芽等。

3、谷雨茶 ,清肝明目。

谷雨茶是谷雨季节制作的春茶,又称二春茶。春天气温适宜,雨量充沛。茶梢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味道醇厚柔和,对人体特别有益。通过全身的不良气体:用茶驱湿,用茶防病,用茶养生。

少吃干热物

春天,你应该选择吃一些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包括荠菜、菠菜、马兰头、香椿头、蒲公英等,可以清热解毒血明目、通便二便、醒脾开胃。

5.调养肝气去春火

谷雨过后,意味着春天快过去了。从中医春养肝的角度来看,要抓住机会调节肝血。此时,饮食治疗的重点是养肝、清肝、滋养明目。在众多蔬菜中,菠菜适合养肝。

6.饮食要五低

晚春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低刺激五个方面。低盐是少吃钠盐,因为钠盐过多会诱发高血压。

以上是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农事活动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wiki/705047.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