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種千名歸六大
(□SAYYES提供)
茶﹑自唐代陸羽註書昌導以來,名茶貢茶層出不窮,繁衍至今,可說是千名萬種。為免眼花瞭亂,茶的分類學便成了近代茶學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在清未民初時,一班茶學專家,將中國所的茶葉分為六大類,即綠茶﹑白茶﹑花茶﹑緊壓茶﹑烏龍茶和紅茶六大類。這種分類方法,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總算是茶葉分類學的第一步。
在當時,由於出口外國的茶葉,主要是綠茶﹑烏龍茶和紅茶三種,故此在外國人眼中,茶葉只分成三類,即不發酵的綠茶﹑半發酵的烏龍茶和全發酵的紅茶,直至今日外國人仍然是如此將茶葉分類。
在傳統的六大茶類中,主要是以產量來劃分,但產量是會因市場需求而改變,對茶學研究並未帶來點題和指引的作用,同時亦有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例如緊壓茶,其實任何一種茶葉均可加工成緊壓茶,只要將製成的茶葉,再加以蒸壓,便成為緊壓茶;花茶亦屬如此,只要將製成的茶葉,再加以窨花,便可成為花茶了。緊壓茶和花茶的混淆還不算嚴重,最嚴重的還是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整個半發酵茶類的統稱,所包括的品種,不下數百之多,其中更有一暢銷的半發酵茶名為烏龍茶,故此引起極大的混淆,所以在戰後,國內一班茶學研究人員,將六大茶類重新厘定,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和紅茶,而花茶和緊壓茶則成為六大茶類以外的後加工茶。
新的六大茶類,主要從製作重點來劃分,而分界線是以霉性氧化(發酵)和非霉性氧化(氧化)在製茶過程中所擔當的角式,是主導還是副助,是抑制還是促進,這樣便成為各種茶類製作的關鍵,亦成為茶葉分類學的指標所在。
(一)綠茶
綠茶品質特點,是清湯綠葉,要求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全不或盡少氧化(無論是霉性或非霉性氧化)。綠茶一般是經過殺青~揉捻~乾燥的工序,殺青是綠茶的製作重點,目的在於迅速破壞茶葉中催化霉的活性,制止霉性氧化出現,殺青後的茶葉,再經揉捻使葉片成條索狀,同時使茶汁揉出附於茶葉的表面,以便在沖泡時容易泡出茶味,揉捻完成的茶葉經乾燥後便為成品。例如:杭州龍井﹑安徽太平猴魁等。
(二)黃茶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製法基本上與綠茶類似,一般是經過殺青~悶黃~揉捻~乾燥等幾個工序。悶黃是黃茶的製作特點。所謂悶黃是將殺青後的茶葉蓋布,保持茶葉在較高的溫度和濕度下,催化茶葉作非霉性氧化,因而使茶葉變黃。例如:湖南君山銀針﹑溈山毛尖﹑安徽黃大茶和霍山黃芽等。
(三)黑茶
黑茶的品質特點,葉色黑褐油潤,製作工序主要是:殺青~揉捻~渥堆~乾燥,渥堆是黑茶的製作特點,渥堆方法是將殺青﹑揉捻後的茶葉,在一個相當濕度和溫度的環境下,進行堆積保溫,一般須渥堆五至六天,有時還須要更長的時間。渥堆的原理是一種濕熱作用,在水和氧的參與下,給以一定的熱量,使茶葉產生一系列的濕熱化學反應,令多茶葉作非霉性的深度氧化,形成黑茶的品質特性。黑茶主要供邊區少數民飲用,因此多製成不同形狀的緊壓茶。例如:廣西六堡茶﹑雲南七子餅茶(熟餅)和湖南安化黑磚等。
(四)白茶
白茶的品質特點,是白色多毫,湯色淺黃,毫香顯,毫味重,製作時不揉不炒,祇經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以白牡丹為例,萎凋時間須要50~60小時,再文火烘焙,足乾後便告完成,(亦有在日光下曬乾而成)。在萎凋的過程中,茶葉作輕度的霉性氧化,故此葉片在萎凋後葉脈程啡紅色,因而有紅妝素裹之稱。例如:福建的福鼎大白﹑政和白牡丹和白毫銀針等。
(五)青茶
青茶的品質特性,是色青褐,湯金黃、綠葉紅鑲邊。一般的製法是經過萎凋~做青~殺青和揉捻、乾燥等工序,製作重點是做青,做青是將適度萎凋的葉片放在竹篩裏,來回篩動,使茶葉與茶葉之間,彼此碰撞摩擦,這種操作又稱碰青,茶葉在反覆碰撞之後,葉的邊緣因碰撞而受傷,因而促進茶葉邊緣的霉性氧化作用,形成中青邊紅的狀態。當做青適度時,立即以鍋炒殺青,迅速制止霉性氧化,故此青茶的制作目的,是先利用,後控制霉性氧化的作用,因而形成青茶獨特的品質特性。例如:台灣烏龍茶﹑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及潮安鳳凰單欉等。
(六)紅茶
紅茶的品質特點是紅湯紅葉,製作工序是:萎凋~揉捻~渥紅~乾燥,渥紅是紅茶的製作關鍵,須配合重揉捻完成。紅茶的揉捻是要求葉片細胞損傷率達80%以上,才算達充份揉捻,然後再進行渥紅,渥紅的技術因素在於溫度﹑濕度和供氧的配合,一般從揉捻開始算起,需4~6小時。由於紅茶製作,不經殺青工序,故此催化霉保持高度活性,茶葉迅速作霉性深刻氧化,令葉片完全變紅。例如:安徽祈門紅茶﹑福建正山小種及雲南滇紅等。
王堅編製
資料來源:吳覺農《茶經述評》、莊晚芳《茶史散論》、陳椽《茶業通史》陳宗懋《中國茶經》、《飲茶的科學》、《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製茶技術理論》等
以上是 萬種千名歸六大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8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