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茶茶树的灾害及防治
江苏茶园主要灾害有旱灾、冻害和虫害,局部地区有小范围的湿害。建国以前,茶树种植零星分散,多为密度很稀的丛栽且多与杂粮、果木等间作,管理粗放,遇到灾害几乎没有任何防治措施,只能听天由命。
建国以后,大面积发展了条播密植茶园,茶叶生产成为丘陵山区重要的多种经营项目,实行了专业化管理,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防治逐步引起重视。50年代中后期,大部分茶园刚刚播种,害虫很少形成危害,仅个别茶园偶然使用砒酸铅等农药进行防治。50年代末为60年代初茶树小,茶园间作普遍,茶园害虫为发生代数少、体型大、咀嚼式口器的种类,仅局部发生,没有大面积危害成灾的记栽。主要以捕捉、采卵等手工方式,伴以农业技术措施和1605、滴滴涕、六六六 等化学农药防治。对于干旱、冻害的防治只能限于局部,主要是传统的挑水浇灌,表层松土抗旱和烟熏、漫灌防冻等方式。
60年代中期,茶树逐渐封行,茶园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茶树害虫种群演变,发生代数多、体型小、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种类增加,化学方法成为主要防治手段,药剂为1605、1059、敌百虫、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1974年国务院明确“对于茶叶……等作物,要特别禁止和限制使用滴滴涕、六六六、汞制剂、砷制剂等农药”。1978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转发农业部《关于在茶叶等作物上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的通知》,重申了茶园禁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并要求农资部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优先供应茶区。此后有机磷农药乐果、敌敌畏、辛硫磷等得以推广,并宣传执行了采茶前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的有关规定,在全省茶区全面推行秋茶后茶园普喷石硫合剂的技术,大大降低了越冬虫口密度,有机氯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逐步降低。1978年苏南地区发生百日大旱、茶园损失惨重,各地开始建设茶园灌溉设施、配备喷灌机具。
1981年省农林厅林业局组织有关部门科技人员进行的森林病虫普查中共查获茶树害虫59种。1987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经3年对无锡市进行茶树害虫调查,查明茶树害虫108种,其中主要种为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黑刺粉虱、绿盲蝽、椰圆蚧、茶蚜等7种。这一时期开始使用除虫菊酯类农药,包括溴氰菊酯、氰戊菊酯,防治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同时推广应用三氯杀螨醇,使螨类得以控制。
90年代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尺蠖仍然是全省茶区的主要害虫,绿盲蝽开始蔓延,危害加重,化学防治相继采用了单甲脒、双甲脒、灭螨灵等茶螨剂和扑虱灵。使同翅目害虫得以控制。1996年,因三氯杀螨醇含有滴滴涕等杂质被农业部明令禁止在茶园使用。同年溧阳周城开始了江苏最早的节水灌溉尝试。
一、旱灾防治
建国前,江苏茶园与杂粮间作,都是靠天生长,遇上干旱能采多少采多少。建国后,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肥培管理水平更是大大超过以前。茶园的抗旱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但由于茶园分布于丘陵山区,干旱仍是茶叶生产的最大威胁。1978年,江苏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遭受百日大旱,持续35℃以上高温达25天,7、8月降雨不足200毫米。南京地区当年新发展5400亩的茶园,平均保存率仅14.5%,其他地区也只有20—30%。成年茶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茶树成片落叶、枝条干枯。是年全省茶叶年产量下降12.4%,句容县茅山茶场茶叶年产量从上年的50吨,下降到15吨,减产70%。当年全省茶叶总产量比上年减少6500吨,减幅12.4%。
特大干旱对茶叶生产的严重影响,引起各级领导和茶场干部职工对建设茶园水利工程、采用喷灌机械设施的重视。1979年起省农林厅在国有茶场基本建设经费中安排了建设茶园水利工程与喷灌机械设施资金;省水利厅、镇江地区水利局、无锡市农水局对国有茶场建设灌溉设施也给予资金支持。
1979年春,在省、地两级农林、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金坛县方麓茶场经县水利局规划设计,与江苏省竹箦煤矿茶场共建4级泵站提水工程。沿方麓茶场公路1侧铺设高压水泥管(φ330毫米)3800米,该场为积蓄水源,在县林科所附近利用地形低洼处,挖土方2.4万立方米,建造了1个可容2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第一泵站设在江苏省竹箦煤矿砖瓦厂范围内,用100马力柴油机从主河道抽水输往第二泵站,第二、三、四泵站分别用75、55、30千瓦电动机抽水输往竹箦煤矿茶场,每小时抽水320立方米。方麓茶场用200毫米直径高压水泥管350节,和150毫米直径高压水管400节铺设支管道通向茶园,共建固定喷灌350亩,同时,使用金坛县汤庄公社喷灌机厂生产的喷枪,射程35米,压力3公斤,在较远的茶园中修造了4×3立方米与3×3立方米的蓄水池190个,通过埋设的高压水泥管道将水输入蓄水池内,用流动喷灌机喷灌500亩茶园。流动喷灌设备是自行组装的,动力是金坛县登冠乡生产的12匹马力柴油机,水泵是镇江林机厂产,喷头为无锡生产,射程10米。
与此同时,溧水县茶场在老鸦坝大型水库和五七水库建第一、 二电灌站,修建5.1公里的水利设施(石渠、330厘米高压水泥管、暗渠等形式)解决一、二、三工区2500亩茶园灌溉用水,建固定喷灌120亩,其余采用流动喷灌机喷灌茶园。该场在建设输水管道时测算,用高压水泥管比修建砖石水泥渡槽成本减少83%,因此在建设中选用了高压水泥管。
宜兴县阳羡茶场通过改造玉女潭提水泵站和沿公路的铸铁管道,先后在场部附近建设茶园固定喷灌设施500亩。句容县下蜀茶场在喷灌设施建设时采用塑料管作支管道,常因茶园深翻.施肥作业造成损坏,因此此后不再采用这种材料铺设茶园输水管道。这一时期,高淳县青山茶场、句容县张庙茶场、茅山茶场、九华茶场、无锡市郊区梅园茶果场、无锡茶叶研究所、跃进茶果场、大浮林茶场、扬州平山茶场和盱眙县茶场等也都因场制宜修建了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与灌溉设施。
1985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根据宜兴县气象站和该所积累的15年气象资料及茶叶生产实绩,综合研究分析,提出了茶园旱害成因,即夏秋季节气温特高,绝对最高气温35℃以上,茶树枝叶蒸腾大于根系吸收,生理生育受阻,新梢渐次泛红直至枯萎,导致旱害。该所提出的旱害指标是:高温时期连续半个月降雨量≤20毫米。除气候条件外,茶园土壤性状差异也导致旱害程度不同。土壤疏松,容重1.16~1.25克/cm3,固、液、气三相比例适当,受害较轻。喷灌指标为:①看天气,气温32℃以上,连续7~10天不下雨,开始喷灌。②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时,新梢生育开始缓慢,降到70%则停止生长,降至50%,茶叶受害,因此,当田间持水量70%时开始喷灌。③看茶树,茶叶失去光泽,尚未发黄时,或大量形成对夹叶,即可喷灌。一般喷灌用水量为日亩供水5m3~10m3,高产茶园应多喷些。
80年代后期,宜兴县新街乡茶场、无锡县八士镇山林茶果场、溧阳市桂林茶场和赣榆县金山乡夹谷春茶场等乡村茶场也先后建设了固定喷灌和流动喷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设施。溧阳市桂林茶场从沙河水库取水,建固定喷灌茶园面积130亩,固定喷灌正方形设计,边长30m,喷头PY40型(直径12mm),压力3~4.5公斤,每小时喷水量8.69~10.5m3。由于流动喷灌维修方便,灌溉灵活性大,因此大多数茶场使用了流动灌喷设备,主要机型是泰州林机厂生产的75型喷灌机,射程30m。
1994年,江苏省出现持续高温干旱,苏南地区6、7、8月降雨较常年减少6成至7成,日平均气温高2~3℃,23.9万亩茶园95%以上不同程度受旱害危害。全省茶叶减收3000吨,减幅20%。新拓植的4.5万亩幼茶中有4.0万亩干枯死亡,成年投产茶园有1.05万亩树冠枯死,成片落叶的达7.75万亩,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并持续影响至1995、1996年。省农林厅园艺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在同时受灾情况下,受灾程度与茶区地理位置、茶园土层厚度、茶树当时所处生育阶段、栽培技术措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此提出全省茶叶减灾的具体措施:①坚持区域化发展的原则,在宜茶地区种茶;②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在茶园周围种植行道树、防护林、茶园合理密植和地面覆盖;③退出不合理间作,及时防治病虫;④必要的灌溉措施。
96年溧阳市周城镇九龙茶场在市有关部门扶持下,建造了固定喷灌80亩和微喷40亩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在江苏茶叶生产中首次尝试节水灌溉。
二、湿害防治
苏南茶区的大部分茶园土壤属下蜀系黄棕壤,土质粘重,不少地块有不易透水的粘盘层,遭遇长期阴雨,排水不畅,经常产生茶园湿害。1974年,溧水县茶场在解剖分析低产茶园形成原因时,发现部分低产茶园存在严重湿害。该场连续4年,采取开沟排水,对地势特别低洼的茶园,开挖蓄水池、沤肥塘,将挖出的泥土填入其他茶园的茶行中,400亩有湿害反应的茶园,普遍填土3~7厘米厚,基本解除湿害。句容县九华茶场长期为湿害困扰,1977年起,全场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综合治理,因园制宜,全面防除茶园湿害。该场采用:开挖沟渠,缩小园块,明、暗沟结合,其中主沟深挖至1m。对少量低洼茶园挑客土,填、抬高茶园地平面。切断渗透水来源,在渗水上方开挖深1~1.2米的深沟。增施有机肥,掺沙子,改善土壤通透性。对湿害严重、缺株多的园块进行移植归并,土地重新平整后,实施高标准种茶。1989年,句容县多种经营局与省丘陵地区农科所合作,对句容茶区土壤进行测试分析,初步摸清造成茶园湿害的土壤质地原因:句容茶区土地属粘盘黄棕壤地区,成土过程中的粘粒和硅、铁等胶结物在30~60厘米深处积聚,形成特殊的铁锰结核粘重构造,孔隙少,结构致密,容重达1.63克/cm3,坚实度为2.9克/cm3。总的孔隙只有40.1%,非毛管孔隙只及表土层的52%,严重阻碍着水、气上下运动和茶树根系生长。据测定,粘盘层的渗水速度为每分钟0.01mm,而表层土(0~20cm)为6mm。一次10mm的连续降水过程,垂直下渗,透过表层只需16.7分钟,而渗至粘盘层下则需166.7小时(约7天)。由于粘盘层的阻碍,雨季下渗水分较长时间滞留于0~30厘米耕作层内,这是造成江苏茶园湿害的实质原因。为此提出改良土壤、解除湿害、促进茶树生长的措施:①理顺水系,沟渠配套,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②增施有机肥,多种青绿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三、冻害防治
江苏茶园冻害多表现为冬季干冻和春季晚霜。“倒春寒”危害多数为局部发生,历史记载不多。50~60年代,曾用过烟熏防霜冻和冬季茶园漫灌防干冻的措施。
从1973年开始,赣榆县陆续引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但该县地处江苏最北端,冬季长期低温干旱。茶树经常遭受冻害,造成茶园断垅缺株,几经补种,难以成园。赣榆县多种经营局通过试验摸索,于1981年提出徐、连地区茶园防冻害技术措施:增施越冬肥,提高茶树抗寒能力。浇灌越冬水。该地区冬季雨水仅占全年的10%,为保持茶树体内的水分代谢平衡,须在大冻前浇足越冬水。培土壅根搭风障,对小茶苗进行培土壅根,对开采茶园则用山草、麦秸、稻草编成草帘子搭建风障以防风防霜抗寒流。建设防护林,营造绿色屏障。以上技术推广后,赣榆茶叶开始巩固发展。
从1993年起,江苏冬季经常出现暖冬现象,茶树萌芽期提前。但到“清明”前后,又出现“倒春寒”。低温霜冻,甚至下降春雪,使已经萌发的茶芽受冻、变红甚至枯萎,给苏南茶区春茶生产造成开采推迟、产量受损的严重后果。对此各地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喷施叶面防冻肥(K4等)、树冠覆盖(遮阳网或稻草);更多的是加强茶树肥培管理,增强茶树自身的抗寒能力。1996年,溧阳市前马乡水西茶场进行了100亩茶园重修剪,夏秋留养枝条抽发40厘米以上,越冬前,叶面积指数超过4.0。1997年3月底,连续出现霜冻,水西茶场这100亩茶园受灾轻微,于3月30日开采,开采期比地处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茶场提前7天。
四、虫害防治
(一)假眼小绿叶蝉
为浮尘子的一种,又称叶跳虫,是小体型,刺吸式口器、发生代数多的害虫之一。成虫或若虫以针状口器刺入茶树嫩梢皮层吸取汁液为害,或雌虫产卵于嫩悄内,危害茶梢生长。6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面积茶树树冠长大,农作物退出茶园间作,以及有机磷农药与化肥用量不断增加而逐步上升为主要茶树害虫。江苏茶区普遍发生,自70年代初起,危害加重。1985年一直被误认为是小绿叶蝉。1984年开始,金坛茅麓茶场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1985年由南方5省茶树病虫测报与防治技术协作组在无锡、宜兴、连云港等地采集虫样,经南京农业大学田立新鉴定,确认是假眼小绿叶蝉。
1987年全省受害面积达60%以上,仅溧水县茶场,秋茶即损失干茶3500公斤,不少茶场不仅当年产量减少,还影响了翌年春茶。
1988年前主要使用乐果防治,1988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用日本生产的25%优乐得防治该虫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引进天王星,防治效果进一步提高。1990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在全省茶区推广国产扑虱灵,取代了乐果,使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减轻,每年虽有大量发生,但均得到有效控制。
(二)尺蠖类
江苏茶区为害茶树的尺蠖有茶尺蠖、油桐尺蠖、灰尺蠖、银尺蠖等,以茶尺蠖、油桐尺蠖为主。茶尺蠖又称拱拱虫,以幼虫蚕食茶树嫩梢为害,在江苏一年发生5~6代,其蛹在茶树根际附近的表土层越冬。6~8月为害最猖獗,主要发生在宜兴、溧阳、句容、溧水、金坛等地。70年代初宜兴大面积发生茶尺蠖、油桐尺蠖混合为害,走过茶园听见虫吃茶叶的“沙沙”声,湖 父公社张公大队百亩茶园被茶尺蠖蚕食得片叶不剩,似火烧状焦枯。以喷洒有机磷农药防治为主,如敌敌畏、辛硫磷、马拉硫磷等,马拉硫磷因气味重,常残留至成品茶上,影响品质而停用。1974年茗岭公社红岭茶场冬季挖蛹除害,一天可挖茶尺蠖、油桐尺蠖蛹近百公斤。1977年镇江地区革命委员会转发了红岭茶场采取挖蛹、捕捉幼虫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防治茶尺蠖的成功经验,指导茶区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危害。当年9月,张志澄在红岭茶场的茶园及邻近大豆田观察到3~5龄油桐尺蠖死虫,经显微镜观察,死虫浆液中含有类似桑毛虫和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黄色脂肪微粒,将死虫浆液稀释喷洒茶叶,饲养油桐尺蠖5天后死亡率达82%。2年后虫体经武汉大学昆虫病害研究室张起麟、刘年翠鉴定,确定为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所致。气候适宜时,该病毒在宜兴、句容茶区流行,为自然控制油桐尺蠖起一定作用。1978年,宜兴芙蓉茶场完成了历经7年的对茶尺蠖发生规律及测报方法的研究,为茶尺蠖科学防治提供了依据。1980年茅麓茶场试验用溴氰菊酯防治茶尺蠖,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很快在全省茶尺蠖发生区推广。同年苏云金杆菌菌粒“7216”防治茶尺蠖的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辛硫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981年社渚农场在总结本场油桐尺蠖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首次发表了防治油桐尺蠖的有效方法。1984~1988年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等对茶尺蠖的测报技术进行改进,形成了江苏茶区对茶尺蠖的系统测报办法。1988年,茶尺蠖在宜兴、溧阳、溧水等地又一次大爆发,宜兴有上千亩茶园叶片全部吃光,溧水3000亩茶园受害减产,其中白马乡石头茶场30亩茶园因茶尺蠖危害死亡。1989年推广使用美国进口菊酯类农药天王星,茶尺蠖得到控制,但连续使用,使茶尺蠖产生抗性,1991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宜兴芙蓉茶场的茶尺蠖对天王星的抗性指数比杭州地区高40倍。以后开始注意用药浓度和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1994年夏季大旱,无茶可采,忽视了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导致茶尺蠖又一次猖獗危害,宜兴善卷茶林场近百亩茶树嫩叶、老叶都被吃光。1995年推广使用巴丹作为天王星的轮换药剂,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的危害。
(三)螨类
螨类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多以成螨和若螨为害茶树成叶或幼嫩芽叶。江苏为害茶树的螨类主要有茶橙瘿螨、短须螨、茶半跗线螨。60年代,茶橙瘿螨成为江苏茶树主要害虫,短须螨也曾局部危害严重。1962年起茅麓茶场每年有近千亩茶园受害,造成大批成叶脱落。1976年该场技术员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并提出防治措施。逐步控制了该螨的发生。70年代,防治螨类的药剂以乐果、敌敌畏为主,效果较差。1982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等用韶关霉素、浏阳霉素防治橙瘿螨,防效提高。1983年该所正式立题研究该螨,提出了“狠压基数,早期控制螨高峰、结合科学用药和合理采摘”的综合防治策略。1986年起应用三氯杀螨醇,防效大大提高。1990年推广双甲眯和单甲眯,1994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对茶橙瘿螨测报及防治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系统测报方法,筛选出哒螨酮杀螨剂,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后,有效地控制了该螨的危害。1996年农业部发文规定茶园禁止使用三氯杀螨醇以后,全省采用灭螨灵防治螨。
(四)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以幼虫在叶背吸收汁液,并分泌蜜露状排泄物而继发煤病,引起大量落叶。黑刺粉虱是江苏重要茶树害虫之一。随着密植茶园的推广,黑刺粉虱危害加重,70年代局部地区危害严重,1978年秋季,全省大面积受害,丹徒县因该虫引起煤病的危害面积达3000多亩。80年代黑刺粉虱发展到全省范围并严重危害,因黑刺粉虱危害造成的损失达30%以上,煤病流行。尤其是1986、1987年全省大发生。用乐果、辛硫磷、敌敌畏等药剂防治,效果欠佳,难以控制。自90年代扑虱灵推广后,黑刺粉虱种群数量下降,仅局部地区产生危害。
(五)蚧类
蚧类多以若虫、成虫在茶树枝叶上,吸取茶树汁液,使树势衰退。江苏危害茶树的蚧壳虫主要有椰园蚧、长白蚧、蛇眼蚧等。70年代长白蚧、蛇眼蚧危害严重。1970年,常熟虞山林场白云2区2队因蛇眼蚧大量危害,大面积台刈茶树,剪下的树枝2吨多,同年江阴林场也因蛇眼蚧危害台刈茶树20亩。1971年镇江地区高资茶场300多亩茶园受椰园蚧危害,产量受到较大损失。1970~1977年,常熟县虞山林场生技组观察了蛇眼蚧的世代,采用剪除虫枝、台刈等措施,药剂采用石硫合剂、亚胺硫磷,1979年无锡市郊区、宜兴大部分茶区受到长白蚧危害,部分茶园不得不台刈。80年代,无锡茶园椰园蚧仍发生严重。期间采用乐果防治。90年代推广使用扑虱灵以后,椰园蚧极少发生。
(六)绿盲蝽
又称破头疯。成虫、若虫吸取幼嫩茶芽叶的汁液,形成孔洞,使茶树生长受阻,受害芽叶制成干茶味苦,碎末多。在江苏以危害春茶为主,80年以前,因虫口密度低,未造成明显危害而未受重视。80年代初,无锡郊区春茶芽叶上出现红褐色斑点,以为是病害所致,经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鉴定确认为绿盲蝽。1985年无锡郊区绿盲蝽大暴发,春茶被害率高达70%,该虫开始成为江苏的主要茶树害虫。
1982年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立题研究,提出了“控制越冬基数,狠治第一代孵化高峰”的防治策略,建立了测报方法。绿盲蝽的危害得到了控制。进入90年代,该虫在句容、宜兴等地发生,并有全省扩散的趋势,但未造成明显危害。
以上是 苏茶茶树的灾害及防治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438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