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至明清时期皖西茶叶贸易的发展之两宋时期

一杯好茶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皖西茶业继续发展,茶叶贸易" title="茶叶贸易">茶叶贸易在唐五代基础上有所进步。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宋代皖西仍有不少名茶,主要为龙芽(产六安)、龙溪茶(产舒城)、庐州开火新茶(产舒城)、太湖茶(产太湖)、舒州开火茶(产太湖)、天柱茶(产岳西)、霍山黄芽(产霍山)。为压榨茶利,宋朝立国之初就实施榷茶,在淮南地区创立六榷务十三山场经营体制。“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寿、光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其租,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有百姓岁输税者,亦折为茶,谓之折税茶。总为岁课八百六十五万余斤,其出鬻皆就本场”。又在转输会要之地设置了江陵府(湖北江陵)、真州(江苏仪征)、海州(江苏云港)、汉阳军、无为军、蕲州蕲口6个榷货务,输入各路山场收购的茶叶。淮南十三场即淮南蕲州(湖北蕲春)王祺场、石桥场、洗马场,黄州麻城场,庐州王同场,舒州太湖场、罗源场,寿州霍山场、麻步场、开顺场,光州商城场、光山场、子安场。皖西的庐州、舒州、寿州有6个山场,每个山场买茶量都很大。沈括《梦溪笔记》卷十二《本朝茶法》载,十三场祖额钱289399贯732,共买茶4796961斤,其中寿州麻步场买茶331833斤,卖钱34811贯350;霍山场买茶532309斤,卖钱35595贯489;开顺场买茶269077斤,卖钱17130贯;庐州王同场买茶297328斤,卖钱14357贯642,舒州罗源场买茶185082斤,卖钱10469贯785;太湖场买茶829032斤,卖钱36096贯680。皖西寿州、庐州、舒州6个山场买茶共2444661斤,占淮南13山场买茶总量的50.96%。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食货29之6载,买茶额寿州霍山场845064斤,麻步场423600斤,开顺场368838斤;舒州罗源场308150斤,太湖场1214148斤;庐州王同场776127斤。皖西3州6个山场买茶额共3935927斤。由此可见,皖西茶叶贸易在淮南茶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文会图》局部,侍者煮水烹茶的场景

  皖西茶叶经6个山场收购后,除在当地就场卖给茶商外,运往相关榷货务出售。宋代皖西茶叶运销路线与唐五代时期有相似之处,主要仍循西线和东线北进。西线先取道庐州、寿州陆运,然后再分两路,一路出寿州,入颍河,西出正阳镇,再溯流北上,经陈州入蔡河趋汴京;另一路出寿州,取道淮河,向东经荆山镇,再入涡水,经亳州、太康入蔡河到汴京。西路水陆兼行,优点是路程短,路线直,因而淮西部分茶均取道西路上京,同时又吸引了少部分荆湖、江西等地茶由此上京。东线是茶叶运输主线,它从真州(江苏仪征)、扬州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泗州,转汴河,经宿州、应天、陈留抵汴京。部分本走西路的淮西茶顺江东下,转道西路北进。宋初规定,茶商贩卖太湖、蕲口、洗马、石桥、无为军等5处场务茶货,须经庐州一线西路上京,并在抵京后一起交纳沿途路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因西路庐州以南陆路“泥水阻滞车牛”,运输困难,遂“权会转江船般,借路取真、扬州、高邮军、楚、泗州经过,只纳旧路庐、寿等州一路税钱”,由于东路运茶方便,“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到京”,纳税又少,“后来客人援例,借汴路上京”,一时热闹非凡。唐五代时,淮南寿州已是重要茶叶集散地,入宋后更是吸引富商巨贾来此买茶长途贩运,宋祁《景文集》卷四十六《寿州风俗记》载:“茗场凡三,开顺、麻步、霍山,岁榷无虑三万钧,坐居行赍,率以千金以算,其利不赀,民又时时盗卖。”天禧元年(1017),大茶商田昌一次从舒州太湖场“算茶十二万,计其羡数,又逾七万”,可见经营规模很大。

大观茶论与宋徽宗赵佶像。元朝宰相曾评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包括十三场中3州6山场皖西茶在内的南方茶,运至汴京后,除在当地销售外,许多茶商将茶批发贩运到其他地方发售。汴京是北方最大的茶叶销售市场,成为陕西等地茶叶批发来源地。政和时(1111~1118),提举陕西路茶事郭思说:“近有客人,尽将钱本,自来至阙下,于客人铺户转贩四方物货,前来本路货卖。”政和二年(1112),实行新法后,对于商人“买引阙下转贩”之事,“诏并从之”。汴京水磨茶是将南方运来的茶用水磨加工成末茶。政府从水磨茶中获利颇丰,元丰时(1078~1085)约收入二三十万贯,这从“京畿茶法岁收二十六万缗”即可知。

  宋金对峙后,宋朝失去大片土地,包括许多产茶地区。从绍兴六年(1131)到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已有陆路通商,并在泗州、楚州(淮安)、濠州、庐州、寿春府置市易务,进行官方贸易。绍兴和议后的第二年即1142年,榷场贸易正式开始。此后,南宋设置了10个新的对金贸易榷场,即盱眙军,楚州北神镇、杨家寨,淮阳军磨盘,安丰军水寨、花靥镇(安徽寿县西北),霍邱县封家渡,信阳军齐冒镇,枣阳军(湖北枣阳),光州中渡市(河南潢州县北)。由此可见,皖西地区的茶叶贸易被纳入官方榷场贸易中。但榷场贸易限制太多,沿淮一带茶叶走私贸易迅速发展。绍兴三十年(1160)九月,右正言王淮说:“两淮间多私相贸易之弊,如茶、牛及钱宝三者,国家利源所在,而皆巧立收税,肆行莫禁。茶与蒋州私渡,货与北客者既多,而榷场通货之茶少矣。”不但如此,还造成官府税收严重流失。“访闻贩茶客人,避纳翻引钱,往往私过淮折博,暗失课入”。私茶贸易盛行的根本原因是“民私贩入北境,利数倍,自知盩法不赦,因去为盗”。当然,也有地理因素的影响。“然沿淮上下,东自扬、楚,西际光寿,无虑千余里,其间穷僻无人之处,则私以渡,水落石出之时,则浅可以涉”。如此,“私相贸易之弊,如楚州之北神镇、杨家寨,淮阳县之磨盘,安丰军之水寨,霍邱县之封家渡,信阳军之齐冒镇及花靥、枣阳旧有榷场去处,不可胜数,为害最大,天下所共知”。虽然茶叶走私贸易为官府所不许,但禁而不绝,说明沿淮茶叶贸易的兴盛实况。

以上是 唐代至明清时期皖西茶叶贸易的发展之两宋时期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535.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