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雪芽历史渊源

一杯好茶

  宜兴产茶历史悠久,有人引证,邵晋涵《尔雅、正义》中“汉人有阳羡买茶之语,则西汉已尚茗饮矣”一语,认为宜兴产茶应在西汉或汉前。

  5世纪,《桐君录》有“晋陵皆出好茗”的记载,晋陵即今常州,常州辖治之内自古仅宜兴多山产茶。

  唐代最为人称道的是陆羽和卢仝。陆羽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茶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科学的茶书。陆羽因避安史之乱而隐居浙西,除在浙江湖州一带隐居外,还到过宜兴。其好友皇甫曾作《送陆鸿渐南山采茶》一诗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后由《七碗茶歌" title="七碗茶歌">七碗茶歌》而闻名的称为茶仙。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其中的一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经常为后世人引用。江阴人周高起在《洞山岕茶系》中说:“厥产伊始,则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岭阳,遂有茗岭之目。”也有人说卢仝曾隐居于宜兴洞山。

  唐代的茶文化名人还有白居易和杜牧。白居易很喜欢茶,自号“别茶人”,当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童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对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杜牧《题宜兴茶山》诗云:“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在白居易和杜牧的诗中均描写了宜兴贡茶的情景。此外唐代的陆希声、皎然、李郢、皇甫冉、李商隐、李九龄、王昌龄都为阳羡茶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句。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四次到过宜兴,留下了“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浪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名句。

  明代的茶文化名人有周高起、文徵明、唐寅等,都留下了关于阳羡茶及紫砂具的文化作品。明代诗人唐寅《咏阳羡茶》诗中:“清明急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二美四难俱备足,晨鸡欢笑到昏鸦”。贡茶制度给宜兴茶叶带来了空前繁荣,但也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卢仝《七碗茶歌》说:“安知百万亿苍生,随在巅崖受辛苦”。唐代袁高有“阳岭茶未吐,使者牒已频”之句。宋代郭三益《题南岳寺》云:“故与阴森梵帝家,寒泉一勺试新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明代宜兴是江苏茶叶的主产区,张谦德《茶经》:“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常州之阳羡。”《洞山界茶系》中论界茶品质一书记载:“不入品(外山)中有贡茶,即南岳茶,天子所尝,不敢置名。”宜兴的张渚成了当时江苏茶叶的最重要集散地,嘉靖十六年(1537)南京户部给张渚的茶引有3298引即164.9吨,宜兴产茶可观。

  清代宜兴茶叶继续发展,清道光年间,宜兴有茶园2929亩。

  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印度、锡兰、印尼等国家茶叶所兴起,中国茶叶出口锐减,国内因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宜兴战事不断,土地荒芜,宜兴茶叶随之回落,到光绪六年(1880年)茶园面积只有496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识之士李逢订等人创办起阳羡垦牧公司,建立了经初步设计,有一定规格的茶园。

  民国四年(1915年),宜兴戴长卿等人制作的“雨前雀舌”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荣获金奖。

  宜兴茶区第一代、第二代名茶阳羡茶、罗介茶在唐明两代空前辉煌,但贡茶制度的缺陷使贡茶跌宕起伏,无法长期稳定发展,被历史风尘湮没,被世人遗忘,到清代宜兴贡茶已失传,茶叶也荒芜殆尽。

  1984年,为恢复宜兴茶叶历史盛名,在茶叶界学者张志澄倡议、主持下,根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重新定型、定工艺,于1985年创制成功阳羡雪芽,阳羡雪芽属宜兴第三代名茶代表。

  阳羡雪芽自1984年创制以来,为了使阳羡雪芽创制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1984-1988年连续5年举办阳羡雪芽炒制培训班和品质评比,加强技术交流,促进生产水平快速提高,形成镇镇生产、场场炒制全市覆盖。

以上是 阳羡雪芽历史渊源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394.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