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学堂|《茶经》为何没有关于云南茶的记载?

一杯好茶

  世界茶树原生地在云南,这是早已经被海内外茶学界专家学者所公认的。

  在云南临沧凤庆县的香竹箐,有一棵需要五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经专家鉴定为人工栽培型,由此证明了至少在二千多年前,云南就已经开始人工种茶。

  云南种茶历史悠久,从各地现存的古茶树资源分析,历史上云南的茶叶产量也是相当的可观。

  如此古老的一个产茶大省,其产茶情况,饮茶习俗,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写的《茶经》,却一点也没有提到,这是为何?要知道《茶经》用了一整个章节,专门讲述唐朝时全国产茶区域的分布情况。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为何著名的《茶经》中却不见记载?”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本期『陈升学堂』,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历史背景。

  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写《茶经》时,云南叫南诏国,南诏国存在于公元649年~公元902年,与唐王朝存在的时间大体相近。

  疆域北至大渡河边,南至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一部分,西边连接缅北与印度,东边涵盖了一半的贵州。

  南诏国本来是大唐扶持起来的一个云南地方政权,是大唐的一个藩属地,大唐还派遣官员常驻南诏国都城大理。

  1200多年前的南诏国与大唐,有干戈,有玉帛,总之就是纷争不断。

  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年)大唐派20万军队攻打南诏,这一仗打了三年,结果是大唐军队损失惨重,兵败后大将李宓投洱海自杀,20万唐军几乎亡于大理,史称“天宝战争”。

  天宝战争使大唐国力耗尽,民怨四起,国内矛盾激化,朝廷内讧,紧接着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

  “天宝战争”导致了南诏与大唐关系恶化,从公元752年~794年,双方断交长达42年之久。这期间盐津豆沙关(中原与云南的通道之一)铁门紧闭。

  其次,再说陆羽写《茶经》的历程。

  “安史之乱”爆发时陆羽27岁,为了躲避战乱,他离开长安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上辗转周折,考察收集了大唐各地的茶叶情况,花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传世巨著《茶经》。

  南诏国与大唐断交的时间为公元752年~794年,而《茶经》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760年~780年。也就是说陆羽在写《茶经》的20年间,南诏与大唐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南诏国的辖区,唐人是不敢私自逾越半步的。

  陆羽进不了南诏,也就不知道南诏的银生节度诸山都产茶,不知道当地的蒙舍蛮早已懂得用茶与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法。

  另外也有一种可能,当时陆羽虽然知道云南茶叶情况,但是只字不提。

  毕竟陆羽身为唐人,要把与自己国家敌对地区的物产,写进穷尽二十年苦心创作的著作里,彰显后世,可能从个人爱国情怀的角度来说,是不可以的。当然,这只是小编一厢情愿的猜测。

  然后,接着说陆羽写完《茶经》之后。

  陆羽写完《茶经》又过了14年,到公元794年,南诏国与大唐才破冰解怨,建立交往,而此时陆羽已经66岁了,他想再去南诏的深山密林中考察茶叶情况,结合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可能了。

  公元804年,南诏与大唐互送歌舞,互遣学子,互遣工匠,一派喜乐祥和的友好景象。

  也就在这一年,陆羽病逝,茶史哀沉。自始至终,隐藏在南诏高山密林之中的茶叶,都没能和“茶圣”见面,在《茶经》上沾得半点笔墨。

  最后,结果就是历史背景原因(或许也有个人爱国情怀的因素),导致了陆羽《茶经》中没有关于云南茶的记载。

  云南少数民族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在云南也是源远流长,并且在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之后,变得更加辉煌而富有特色。

  这些在历史上犹如璀璨明珠一般的宝贵文化,没能在《茶经》中留下几页精彩的篇章,实为云茶之遗憾,《茶经》之遗憾。

  知识无价,乐在分享!本期陈升学堂就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期!

以上是 陈升学堂|《茶经》为何没有关于云南茶的记载?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528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