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突围——再说“七万茶厂和立顿”

一杯好茶

  一、前世

  关于中国茶叶的数据,任何一个学院和官方的资料库中,都有最为齐全和相对准确的记录,相关部门和专家最为得力的关于茶叶的论述,也是以数据为出发点,甚至于大多数媒体的报道也是以数据的精准来证明其说服力,这个现象与我们的国情是息息相关的。

  在100年前,我们的先人还是浪漫主义者,对数据这个东西没有多少的概念,那时,底层民众对上层阶级的相信和寄望有着无与伦比的高度,皇家就是国,就是家,就是全部的信仰,别说是县太爷,就是当地的地主(土豪),也是主宰一方的顶子客。

  “万般皆下品,保有读书高”。一朝脱去蓝衫,换上紫袍,意味着功德圆满。从来,在国人的心里,读书是有用的,自从来了有数据的东西后,读书这事是越来越没数了,直到今天,别说是我们的先人,就是我们,对数据的把握还是一塌糊涂,这意味着,西方世界的思维不断地进入到主导地位,原本的一切,要推倒了,推倒一个国家的政府不难,但要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是要经历历史的推进的。

  这个改变,与茶叶有关,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具体的情节周重林先生在他的作品《茶叶战争》中有着独到的观点和论述。

  这场战争,在近代中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记述,它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自己不愿意揭开的伤疤,让一个来要饭的伙计给碰掉了,里面并没有长出新的肌肤,而露出的是血淋淋的骨肉,这个故事的原版,用个不恰当的比喻,柳宗元先生在他的《黔之驴》中有着形象的描绘。

  中国这头曾经的世界雄狮,在此刻,便是西方列强眼中的一头驴,虽然不是甚知其底细,但已经是可以一试了,果不其然,外强中干,索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场与茶叶有关的战争,彻底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从此,清政府的先进地主阶级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西方的思想和科技也轮次冲击统治阶级的思维,并逐步落地有声,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拉开了百年中国的战争与革命的序幕,从此,与“革”字有关的一切字眼,成为了近现代中国最为敏感和有力的词汇,动荡和沉浮中,我们的先行者在寻找着新的定位和归宿。

  向来,中国人对数据和品牌(钱和物)不甚感冒,我们注重的是人的品行和修为(道德),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秦汉唐宋的强盛和璀灿,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理由相信传统和文化的魅力,今天的复兴和梦想,也是寄托在中华文化强大内力的基础上,这便是根脉,从来,我们对汉唐正统的内心依附,从未递减,这在史官和文人的心底,尤为强烈。

  罗贯中先生在他巨著《三国演义》开头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总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便是文化,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人生活在自然当中,必须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这在古代叫做天意,在今天叫做天气。

  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天气》,先生在文中说:天气就是天意。这里记录其中的一段文字:“天不再成就明朝,就大旱三年,遍地赤土,民不聊生,李自成就造反了。天还要成就孔明,东风刮来,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曹军就灰飞烟灭了。”

  宗教,学校,医院,这三个词汇,从有它们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落后和倒闭过,而且是愈加有力,看似毫不相干的三个个体,其实有着内在的关联,最先有哪一个?我想最先有的是医院,然后是学校,再是宗教,这是个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灵魂的过程,到也符合人的秉性,人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便谈不到灵魂。

  说到物质,茶叶便是物质,我们的先人已经从茶叶中找到精神世界了,当时的世界大哥英国人还处于物质阶段,他们想喝茶,但天寒地冻的英伦半岛并不产这物什,没有怎么办,大部分人早先是劳动换取,后来是交换,再后是买卖,再后来,有人发明了直接抢或者偷,交换、买卖和劳动付出是常情,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接受的方式,盗抢这种方式自从流行以来,除了强盗本身,人类就没有安心地接受过。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老人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类进化到今天,也算是真正高等的物种了,但骨子里透出的,仍然是强盗逻辑,而且得意的是,强盗逻辑很多时候是站在正义的高度的,并且愈演愈烈,甚至于几乎成为了真理,人们是崇拜正义和真理的,不知道这种逻辑的发源地在哪里,但这真心讲不是什好玩的游戏,这是动物世界的规则,当人禽兽不如,再没有谁肯去打造人生的诺亚方舟了,也就算是天诛地灭的时候到了。

  说到劳动付出,因为要生存,到交换时,是因为需要,说到买卖,那已经是消遣了,有了精神的味道。

  中国茶叶从有它的第一天起,就在精神的边缘徘徊,比如救死扶伤,比如以茶论道,比如皇家墨客,比如神仙道场,到后来的茶马互市,边销茶。

  这一切,其实都与今天的市场概念没有干系,只是出于茶叶本身的功效和政府的干预,时至今日,当人们用经济的观点去定位和评价它时,就如同评论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的技巧与一个二八的佳人的姿色一样,显得那么残酷,但人们对这种能触到痛处的手柄,总是津津乐道,对于市场,我们还是学生,只因曾经为老师的身份,心里有太多的不快罢了。

  生存,定位,这些概念,它从来没有,至于品牌,销路,市场,收益这些词汇,它更是不屑一顾,不是它看不起,而是还来不及看,人家已经远去了,但新生事物来势汹汹,年轻的消费者总是追逐新鲜的场所,这座古老的宫殿,在高楼林立的夹缝里,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

  变或不变?从来不是问题。但问题就在这里,变,怎么变?

  市场的意淫来自于诱惑,包括现在,茶叶还是高利润商品的代名词,但它的门槛和技术含量又不高,自然落得有价无市,至产能过剩的现象出现,政府和学院还在一再鼓吹各个省产茶面积的逐年新高,每年多少次的相关会议,每年多少的相关产值,数据在突围,市场在恶化,但闭门造车的从业者还在走着老路,打造从茶园到消费者的一条龙服务。

  资本力量的介入,是因为看到了有利可得,这正是资本的可爱之处,从“蒜你狠”到“找你茶”,人们似乎看明白了,这是要玩死消费者啊!

  但从来,任何力量都不能左右底层民众的取舍,他们人傻、钱多、不长进,好就好在这里,消费者从来不拒绝新生事物,“苹果”出不出八代九代,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有一天“梨”比“苹果”有诱惑力,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梨”。用毛泽东先生的观点来说:只要发动人民战争,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英国茶叶从开始它就是市场的产物。西方列强的市场先锋东印度公司带着火器,驾着大船,一路驶来,停靠在了广东口岸,他们并没有想好是交换,还是强抢,但从来,在市场最早萌芽的地方,他们的公关能力是一流的,能够用钱物摆平的事情,尽量不动武力。

  与此相反的是,我们的忠臣良将的观点是,能够武力消除的,不可能用钱物去交换,战死沙场,英勇牺牲,从来是我们文字里的英雄词汇,打赢打不赢,先打了再说,输了再议,这放在现代市场和经济的角度来讲,就是无准备之仗,西方的资本家和谋略者不吃你这一套,他们有他们的游戏规则,那就是战争的损失由战败者承担,你败都败了,还有什么可说,低头认错是形式主义,装孙子算什么本事,关键是要有真金白银,这才是他们要的。

  二、今生

  这样,中国的茶叶从此彻底走向了政府和市场双重疏离的境地,对外,没有话语权和收益,对内,茶农的收入微薄,一晃半个世纪,茶叶做为北方边远地区劳动者的必须品和解乏物,变得只有一个味道,人们已经陌生得有点淡然了,至于它的说道和讲究,只能在书里看看,不时提提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59年的中国十大名茶评比,这两个时间段,被后来不断提及,为的是那一点可以抓住的荣誉。

  时光进入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么记忆就从这里开启,重要的是,从此,寻常人家开始慢慢地喝起茶来。

  不得不提的茶企,是由李瑞河先生1993年在大陆创建的天福茗茶,这一模式,彻底地改观了大陆茶店经营的生态,人们意识到,原来茶叶可以这样卖,带着专业和资本的力量,李先生把它的茶店开到了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各个繁华大街,许多消费者有选择性的买茶,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这对茶品牌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管今天的经营者和策划者如何说道,这是一道迈不过的门槛,天福的模式,启发了大陆茶店的经营者,直至今天,不得不说的是,相当一部分茶企的门店经营模式,仍不出其右,只是在管理和经营模式上没有天福成熟,所以一直难以壮大,在老板的思维、资本的困惑、员工的瓶颈和成本的压力下做着挣扎。

  说到这里,几乎与天福茗茶在同一时间,英国的红茶品牌立顿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它的资本之旅,这个创立于1890年的品牌,在一百年后进入中国百姓的人家,不再像鸦片的输入那样大有说道,但这一市场经营模式的创新,对茶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直至今天的流通市场,立顿的引领意识仍然非凡,与天福一样,它们看好的是大众市场,看好的是更为年轻和理性的消费者,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这也是资本成就的世界。

  天福茗茶在中国茶叶市场,是可以和立顿媲美的品牌,甚至于说,它的意义更为深远。这就如同低调的中国华为企业的总裁任正非先生,他从来不在主流媒体露面,但江湖常有他的传说,这种力量,来自于非凡的内力和自信,这无疑是资本最为强大的张大和它所蕴藏的企业家精神。

  这里再提七万茶厂,实有哗众取宠之嫌,意义不大,数据和数量只能说明存在,并不代表存在的意义,再说,这个数据也只是直接数字的统计结果,相关产业的延伸和带动效益根本无法比较和统计,再说现在再提这个论题也有点过时。

  短期内,中国的茶企重要的依靠力量仍然是政府,并不是市场,百年来,中国茶叶市场最为黄金的一个阶段是2004年到2008年这六年时间,这也是中国经济野蛮生长十年的见证,民间经济的力量大力崛起,深深地影响了这个农业大国的格局。

  人们意识到,有了钱,其实什么都不足为惧,这是个多么可怕的事情,可怕在人们并没有觉悟到它的可怕,因为人们还没有从道德至上的观念中完全走出来,便一步踏入资本游戏的规则里,在道德和经济的选择上,还不能完全支配。

  好在时代的发展谁也难以阻挡,资本世界的游戏规则就是强者生存,何为强者,这是我们茶叶从业者要重新定位和思想的命题。

  中国的茶叶从来没有疆域的概念,万里茶路、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是对市场最好的诠释,就是互通有无,各取所需。走过了这一阶段,明显的改变是,市场进入了饱和期,甚至是过剩期,这个阶段,做为茶叶企业和经营者,如何生存,真的成了问题。?

  问题是,饱和和过剩其实只是假象,茶叶的市场,远远没有到这样的程度,也没有到这样的时候,只是由于今天多了闭门造车的从业者和经营者,无形中把自己拒之门外。

  茶叶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WTO不是WC,可随便进出,拉一泡走人,爽了就行,它有着一套规则,这套逻辑,是经济世界的堡垒,政府的门打开了,企业的窗子是否也一同开启呢?很显然,还没有。

  规则是强者制定的,它在服务于强者的同时,也在约束弱者,要想成为规则的受益者,你必须先成为强者。

  在中国茶叶的出口上,中国政府和企业是没有话语权的,也就是说,你的东西好坏、价格高低,不是你说了算,这样,你就是游戏中的陪衬角色,可有可无,这个阶段,政府迫切需要强有力的茶企应景而生。

  打赢茶叶出口这场仗,茶企需要政府大力的引导和支持,最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最为重要的茶叶产地,更是出好茶的地方,要让中国茶叶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让更多的国外消费者喝到中国的好茶,这极为关键,想必,中国的出口茶企已经不能再停留在依靠政府向外卖原料这一原始的基础上了,如果不作创新和模式的探索,这条路还要更窄更难。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从经营模式上下功夫,需要在从业者的思维上下功夫,但最关键的还是经营者本身,既人。资本世界的问题,还得由资本解决,这就需要能够联合和统领资本的力量。

  但巧的是,茶叶是个奇怪的东西,大多圈内的人在谈文化,圈外进入者进入后,也在谈文化,但明显的是,大家都谈得口是心非,文化的最终朝向,仍然是经济利益,遮遮掩掩,终究不是正道,至于政府,在乎的还是数据,这一点看来很难改变,一个恶性的市场中,必然有做恶者,这个做恶者是谁?谁都显得无辜。?

  很显然,在外销市场,我们关于资本认识的见解还很浮浅,又对自身文化的挖掘和培植不够充分,如果不能够在这两者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难在国际市场立足。

  内销市场,永远是主流,这是一汪挖掘不尽的甘泉。消费者也确实需要一个能够明确的取向和选择,进入茶店,不再是由经营者肆意地一通海阔天空的侃,消费者一头雾水地听,努力地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买点,也好全身而退,其实他们就是不想被忽悠了,觉得自己买得还值,喝得还爽。

  但要做到这点,又是何其难,想必,放心和安全是经营者要真正去思索的问题,至于明确的诉求点,那个境界还需要更深的沉淀。天福之外的茶店经营模式,急待出炉,加盟链锁的盛行一时,并没有解决真正的品牌忠实度和一线员工的问题,消费者的选择,依然是矮子里挑将军。

  一杯茶,从树上摘下来到消费者入口时,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变化,我们的创新者在寻求口感稳定和一个适合的说道,但比起我们先人的潇洒来,还是不得其道。

  大多的经营者,并不了解产品的市场地哪里,消费者的需求在哪里,而是一味地说自己在卖茶,自己有好茶,自己的茶好,当所有的人都说自己最好时,消费者便觉得还是熟悉和放心的人的茶好,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好茶,还真的没有一个概念。

  这杯茶的变化,就是经营者自己,也捉摸不定,这一点,其实并不是茶店经营者对手的立顿早已轻松地解决了,它们要说的,其实不是那个所谓的宗旨:“光明、活力和自然美好的乐趣”。这句口号,对于穿苏格兰格子裙的汤姆斯﹒立顿先生来说,也是一脸茫然,但他明确的是:要卖一款口感和香气稳定,便于携带和冲泡的红茶给消费者。

  这就好办多了,简单:调和、袋装、价格透明。我们的经营者和老板总是最为卖力的人,奉顾客为上帝,在上帝快要渴死的时候,急匆匆地端来的却是一碗油汪汪的红烧肉,并不忘记说一句:正热着,赶快吃哈!

  那么,需求是什么?需求就是你的选择,当你准备把所有的钱装到自己兜里时,在现今和今后的市场里,便意味着一分钱也赚不到。

  茶叶市场,在大宗茶和高端茶方面,大宗茶需要更为明确的市场化,高端消费将走向奢侈品的方向。

  在大众和小众的圈子里,没有真正的平衡,这也符合茶的本性,它生在草木间,做为天地的灵性之物,从来不需要多余的修饰,喝的就是真味,当有一天,人们发现市场需要给它一个更为恰当的定义时,便需要赋予品牌的概念。

  品牌是需要经营的,用钱包装的世界,并不能够遮去茶本来的味道,不管人们如何地折腾,茶本身就是一杯茶,在如何给予这杯茶一个更为深远和有力的定义时,目前我们还没有超出古人文化的路线。

  虽然我们不断地在茶席设计,茶室陈列,器具摆放,茶艺冲泡中寻找答案,但还是没有走出古人的境界,路虽漫长,但不是无路可走,在这一点上,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沉淀,也不能急着赶路,而应该是静下心来,喝喝中国茶的味道,同时也要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中国茶的味道。

  做到这点,其实不难,做到这点,想必我们已经走出了一个海阔天空。世界永远不是这样的: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你信了,相信你已经被忽悠,因为你就是穿上最正宗的苏格兰长裙,你也是个中国人,喜欢吃中国菜,喜欢喝中国茶,不信咱试试,来,走两步。

以上是 茶叶突围——再说“七万茶厂和立顿”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cha/384700.html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