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洋葱圈模型——看了就忘不掉的那种

1. 洋葱圈模型

不管怎么聊,这张图还是要放一下的。可以看到,每个中间件都是一个洋葱圈。每次当有一个请求进入的时候,每个中间件都会被执行两次。例如下面的例子:
image.png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 中间件A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A1")

await next()

console.log("A2")

});

// 中间件B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B1")

await next()

console.log("B2")

});

// 中间件C

app.use(async (ctx, next) => {

console.log("C1")

await next()

console.log("C2")

});

app.listen(3000);

// 输出

// A1 -> B1 -> C1 -> C2 -> B2 -> A2

2.核心理念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每个中间件都接收了一个next参数,在next函数运行之前的中间件代码会在一开始就执行,next函数之后的代码会在内部的中间件全部运行结束之后才执行。

要想达到上面洋葱圈的运行效果,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个思路,再回头来看Koa是如何实现的:

完美!下面只需要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分别做了什么就可以了

// middleware用来保存中间件

app.use = (fn) => {

this.middleware.push(fn)

return this

}

// compose组合函数来规定执行次序

function compose (middleware) {

// context:上下文,next:传入的接下来要运行的函数

return function (context, next) {

function dispatch (i) {

index = i

// 中间件

let fn = middleware[i]

if (!fn) return Promise.resolve()

try {

// 我们这边假设和上文中的例子一样,有A、B、C三个中间件

// 通过dispatch(0)发起了第一个中间件A的执行

// A中间件执行之后,next作为dispatch(1)会被执行

// 从而发起了下一个中间件B的执行,然后是中间件C被执行

// 所有的中间件都执行了一遍后,执行Promise.resolve()

// 最里面的中间件C的await next()运行结束,会继续执行console.log("C2")

// 整个中间件C的运行结束又触发了Promise.resolve

// 中间件B开始执行console.log("B2")

// 同理,中间件A执行console.log("A2")

return Promise.resolve(fn(context, () => {

return dispatch(i + 1)

}))

} catch (err)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

}

}

return dispatch(0)

}

}

3. 整体回顾

Koa利用了在中间件中间传入next参数的方法,再结合middleware中间件数组和compose组合函数,构建了洋葱圈的中间件执行结构。这也是为什么洋葱圈中间件机制可以运行起来的原因。

洋葱圈的代码并不复杂,但是这种提出问题,带着解决思路去看代码的方式,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4. 参考文章

1.《浅析koa的洋葱模型实现》
2.《Koa2 洋葱模型 —— compose 串联中间件的四种实现》
3.《umi-request 网络请求之路》

以上是 一篇文章了解洋葱圈模型——看了就忘不掉的那种 的全部内容, 来源链接: utcz.com/a/24247.html

回到顶部